* 首發於《中市青年》335 期
「獻出你的心臟」、「大哥沒有輸」、「領域展開!」,從《進擊的巨人》、《鬼滅之刃》再到《咒術迴戰》,每週滿心期待喜歡的動漫更新,固定打開手機「追番」,透過螢幕,前往充滿想像和熱血的世界;又或利用通勤時間閱讀Webtoon上的條漫,跟著男女主角的內心步伐,時而屏息,時而怦然心動。
日、韓漫進入生活,閱讀「臺漫」新氣象
近年,隨著全球化浪潮,異國文化傳播門檻降低,臺灣人高接受度的情況下,日、韓漫進入臺灣人生活,細緻畫風與高潮迭起的劇情,圖像敘事不僅成為我們的日常,更帶動相關商機、活動(如:同人展、動漫展等)舉辦。
讚嘆日韓漫的同時,臺灣有自己的漫畫嗎?這些背景下,曾經紅極一時的臺漫,又走出了什麼樣的路?
來到去年12月底試營運,由「臺中刑務所官舍群」蛻變而成的「國家漫畫博物館」(主場館尚未完成),目前全區劃分為13區,自臺灣漫畫的歷史、發展再到多元題材等,一同閱讀體驗「臺漫」新氣象。
第三波臺漫浪潮,結合在地文史與社會議題
2000年後,進入網路世代,臺漫在歷經戒嚴出版審查、日漫大量進口等事件,迎來了第三波浪潮。臺灣漫畫家們不再僅能透過出版社發表作品,亦得以自行於網路發布、展售同人誌,主動接觸讀者群,加上眾多漫畫獎項(如:金漫獎)和補助(如:CCC創作集)設立推波助瀾,臺漫開始發展自身風格。
當媽祖化身動漫少女,當「情慾」不再是禁忌話題,從韋宗成《冥戰錄》到簡莉穎☓廢廢子《直到夜色溫柔》,融入在地文史題材,結合社會議題,臺漫不僅作為娛樂,更是作為敘事、倡議的重要載體。
以星期一回收日☓吳曉樂合作,首部以造血幹細胞為題的台漫──《Have I Found You?與你的血緣》為例,此漫畫從「親情」的血緣、白血病患者與捐贈者的血緣,之間的得來不易兩相呼應,搭配溫柔可愛的畫風,訴說動人故事,便成功改變民眾對於造血幹細胞需要抽取脊隨液的認知,大幅提升民眾於造血幹細胞資料庫建檔意願。
2000年之前,臺漫又走著什麼樣的路呢?
想必讀者們對日漫絕不陌生,不管是過去殖民歷史,因低識字率,以圖文進行皇民化教育,或之後流行文化傳入,日漫都深刻影響臺漫發展。
走進13個展區之一,一面接著一面的漫畫映入眼簾,由南藝大羅禾淋副教授策畫「當臺漫成為光譜──臺日動漫美學特展」,將臺漫視為「晶體」,日漫視為「光線」,以入射、折射、反射與漫射四大面向,思考臺漫起源背景、發展和應用。
「源頭:入射」邀請千葉徹彌、高田明美、有馬啟太郎等日本漫畫家參展,呈現1960至1990年代,日漫對臺灣的影響;「在地:折射」,以戰後漫畫家為核心,展出漫畫家阮光民、HOM、左萱等人的作品,呈現不同時代的臺漫畫風和題材;「媒介:反射」,意圖探討漫畫如何跨足文學、影視和劇場等領域;「虛實:漫射」,則透過LBS+AR手遊程式,讓觀者能和漫畫角色、場景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同步展示HOM以臺灣美術家楊三郎為主角所作之《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及楊三郎原畫作品〈紅樓〉,兩件作品相互輝映,十分難得。
特展外,展區「HOSTEL NAME ネーム」藉臺漫及日式宿舍建築語彙,將臺漫立體化,第一檔以「愛情與關係」為主軸,結合七部臺漫作品:日下棗《三個不結婚的女人》、PAM PAM LIU《歡迎光臨 MY SOUL》等,規劃共享漫畫間,及旅宿外特約商店(阮光民《用九柑仔店》、謝東霖《神明便利商店》),提供觀展民眾安放身心的處所。
漫步於園內,其他主題展區,像是:「泡漫畫──公共澡堂體驗」、「職人魂.臺漫ALIVE」等,亦非常精彩,推薦讀者們參觀、閱讀漫畫。餐飲部分,則有:吳甜、喫茶.花覓和甲拉麵,三處提供茶點和麵食。需要注意的是,除以上三處和戶外,室內展區禁止飲食,建議先食用完畢再進場。
未來國漫館,隨著園區擴大,也將規劃更豐富的展覽,營造美好體驗。
「這我家有!」,「我有一些收藏已久的漫畫,可以拿過來嗎?」,展間中此起彼落的談話聲響起,跨越年齡層,他們指著一部又一部來自各個時代的作品,持續討論、交流,尋找自己的共鳴,臉上洋溢著懷念或者喜愛的微笑。
即使現在的國漫館並非完全體,臺漫在地化也才剛起步,卻已然提供一個能夠讓民眾接觸、認識臺漫場域,為強勢來襲的臺漫新時代,拉開序幕!
(手機APP搜尋「CCC追漫台」,即可免費/付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