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dYouth是由一群中學生及大學生所組成的團體。他們期許能讓學生在教育改革的討論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透過培力行動,協助更多的台灣學子瞭解教育政策,探索屬於自己的未來。更多資訊:https://www.edyouth.org/
撰文:林軒如(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學士班大二,EdYouth 常務理事)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
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
在教學時間有限的狀況下,什麼樣的科目和內容,被期待一定要傳達給未來的全體國民?學生被期待以什麼模樣走入社會?年初甫落幕的2024大選,有部分108課綱第一屆的高中畢業生已屆合法投票年齡;再過四年,這些人已經24歲,可能已在職場打滾若干年,也可能讀完了碩士準備就業。這些「108新課綱」下的學生將成為形塑未來臺灣社會的重要關鍵。未來世界是什麼樣子?也許讓我們先從這則引言開始:
數位時代的憂患與優勢
雲端上的生活已然是一個勢不可擋的趨勢,因疫情而更加蓬勃的數位學習,也並未隨著疫情消退而落幕。我們不得不面臨飛速發展帶來的焦慮、被搶走的注意力,和一切因科技而起的新興難題。曾經歷疫情遠距教學,身為108課綱第二屆學生的怡甄下了精闢的註腳:「線上課程越『開心』,會留下越多後患」。(延伸閱讀:掛機、睡覺、乾脆不點名? —學生在遠距上課的鏡頭之外還做了許多酷酷的事!)
但從「生生用平板」政策的上路,和數位教科書受到的矚目可以窺見,一味禁絕數位介入學習並不是個好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過渡和配合不同學生的需求,藉由數位的輔助達成更加客製化的學習模式,實質地幫助使用者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步調和方法。即使是對於同年齡的學生,究竟是喜歡實體、數位或混成的方式,也是一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的事情。(延伸閱讀:「成為學生與艱澀知識的橋樑」—教科書的定位、現況和學生所期待的未來!)
因應科技的進步,接觸各項學習資源的門檻降低,人們擺脫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能在全世界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因「同溫層效應」而受詬病的演算法的另一面,刻意「訓練大數據」——也就是有意識的點擊對自身有價值的資訊,讓演算法推送更多相關資源到自己眼前,也是我們離想要的知識,再更靠近一點的好方法。
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你熱衷於解決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是一所美國實驗大學,密涅瓦大學於官網的標題。這所錄取率不超過3%、堪稱比哈佛更難錄取的大學,有別於傳統高教型態,學生會在大學期間遊歷全球七個城市,其中包括台北,並在期間全部以線上方式上課。除此之外,學生所修習的科目不是我們一般常見的微積分、普通化學和大學中文寫作。他們所教授的是各式各樣的思考習慣,舉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決策思維(Decision Making)、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等,評分的依據是每堂課中,學生能活用多少思考習慣。
我們看見教育的無限樣態,也看見在成為一位全人之前,其所受的教育所需考量、涵蓋的內容需要更多領域的專業。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這是一個充斥著前所未見問題的時代,剛離去不遠的2023作為生成式AI元年,開啟的是希望還是隱患?而看似遙遠、實則轉瞬即到來的2050氣候中和目標,其實踐的完善與否,更關鍵性地影響人類存亡。諸如此類的重要「問題」在今日不勝枚舉。
回到最一開始:什麼知識、內容——以及問題,「重要」到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增加了某科的必修時數,又該刪減掉誰?當我們難以倉促的權衡並決定時,若能夠聆聽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聲音,更加重視第一線學生與教師的感受,就是使這個問題變得有機、進而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的關鍵。
如果教育需要身處其中的人共同努力,並且我們都認同世代之間對話的必要性——那麼,互相理解彼此的權利、責任和窒礙難行之處,便是聲音被聽見的下一步。
註1:摘自《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Thomas Friedman(湯瑪斯.佛里曼,三度普立茲新聞獎得主,曾出版《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註2:摘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李文富助理教授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