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碎片化地聽到很多蒙格先生的妙語,像是鐵鎚人症候群、反過來想—如何過上悲慘的生活、以及讓自己配得上想擁有的東西…等等,一直覺得很有意思,但始終懵懵懂懂,直到看完整本書,才更全面地理解蒙格先生的用意。
這一本《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集結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二十幾年來的公開演講,由他的好友(彼得.考夫曼 Peter D. Kaufman)編排整理,比起零散閱讀,能更有系統地理解蒙格先生的智慧思路。
書裡面談了很多題目,像是決策方法、投資策略、思考與學習等等哲學,這篇心得聚焦在如何學習與思考這個題目。
我們的閱讀與學習,是為了變得更聰明,然而,我們到底該學什麼?如何學呢?學習之後又如何思考及運用?
只有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和原理,才能夠用最根本的方式來解釋問題。
1994年蒙格先生在南加州大學演講,主題為選股藝術。(也是本書的第二講<普世智慧的投資應用>)
正當大家著急想聽他分享選擇股票的秘訣,他老人家則說今天我的演講會像「祖母規矩」—要先吃胡蘿蔔才能吃甜點。選股只是普世智慧的一小分支,要學如何選股之前,必須先知道更廣泛的普式智慧。
他認為要成為偉大的投資人之前,需要具備一些基礎知識。也就是不同領域的一些主要思維模型 (models)。
從蒙格先生的表達方式,也間接告訴大家,沒有先努力累積這些過程,即使直接說答案,可能也得不到預期的成果。
這些學科的思維模型,部分在高中或是大學已經學習完畢,例如數學,而其中的重要理論如:機率、排列組合,硬科學,工程學說的臨界質量,生物學,心理學等等,都是基本而重要的知識。
不過困難的是,幾乎很少人能夠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蒙格先生一直強調,分散的記住各個知識的效用不大,要打破各個學科之間的界線,在腦中建立多元的思維框架,並且能自動地應用。例如,蒙格先生認為心理學要搭配其他模型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像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叉應用。
他還發明一個新片語:魯拉帕路薩效應(LOLLAPALOOZA EFFECT) :「各種因素間相互強化、並將彼此極大化」的現象。
這個效應說明,當兩三種以上的力量共同作用於同一方向,不只得到幾種力量的總和,而是像物理學臨界質量的概念,當你達到一定的質量,可以引發核爆。要小心的是,這股力量不只是往想要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往反方向去。
現實世界的問題可不會分學科出現,多是綜合應用問題。說回那句老話: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除了鐵鎚以外,多擁有一些不同的工具,才能儘可能的減少犯下認知錯誤。
你必須掌握許多知識,在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夠自動地應用。
為什麼我們學了這麼多,常常用不上,更多時候是連想到都沒想到。
大腦神經系統的演化過程,剛開始並不是深思熟慮,而是粗略簡單的估算,老祖宗在地球上生存,首先學會的是逃命、打獵,努力活下來,而思考是過了很久才慢慢習得的能力,只靠著演化賦予我們的能力,不夠應付現在的危機。
蒙格先生舉例,就好比想成為高爾夫球員,不能只靠長期的進化賦予你的揮桿方式,必須掌握特定的握桿和揮桿技巧,才能成為好的高爾夫球員。
習慣一下子也沒法改過來,做決定時,大腦傾向用熟悉的老方法,可能正確,也可能犯錯。因此,我們可以多多提醒大腦,列出檢查清單是最簡單的方法。使用這些思考工具時,養成檢視清單的習慣,才不會錯過各種機會,更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比如說,人腦容易受到誤導,錯估感知到的東西。如果心理學也能在腦中列成一個檢查清單,相信能發揮更大功效。在第十一講<人類誤判心理學>列出了25項心理傾向,導致人類經常出錯,非常推薦詳讀書中的細節。
讀到這,是不是和那些南加州的學生一樣覺得:「天哪,這太難做到啦。」
好消息是,幸好這些思維模型是基礎的且有一定的數量,不是高深且無止盡的。蒙格先生說,這些模型估計約八九十個,真正重要的可能更少。
大部分是高中或大一就學過,只是沒有再進一步去思考原來可以像這樣運用在生活中,拿來解決這些問題。
越是有效的方法,往往看起來不起眼,不過只要開始察覺到,就開始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