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祭是京都三大祭典之一。祭典全程幾乎橫跨五月一整個月份。
當中最吸睛的是五百多人的遊行;他們肩披葵葉,著平安時代貴族行裝,
遵奉淨化、步行、舞樂、東游、牽馬、騎射等古儀。
這支隊伍首先是以「近衛史代」為主的「本列」;他乘唐鞍飾馬、執金飾太刀。其他人則扮演不同職位如舞人、隨從、衛士。緊隨其後的則是「齋王代列」,有各司其職的如命婦等女官前後隨侍,優雅典麗。
用一個外國人的眼光來看葵祭,會看到什麼呢?付費的觀者想看的又是什麼呢?
有人看熱鬧,有人看門道。
而最令我感動的部分則在於看見——籌辦方「守古而新」的種種努力。
這其實很不容易,因為守舊的人會一直守舊,卻不知道自己太守舊,也沒能跟上時代腳步。而新潮的人一直在向前奔跑、變換,匆忙到已然失去原初的出發點。
現稱之為葵祭,它的原初出發點是什麼呢?簡言之,風雨不調,導致人民生活困苦。幾經演變後,天皇派他的公主去主持祭典,並動員貴族階層步行獻祭。這讓我回想起古印度貴族婦女也會為家國,赤足踏上朝聖之路。
瑜伽講求平衡。生活中既有不動的基本內務,也要有「移動」。
若把「內務」視為「守古」,也就是我們每天一直一直必須操作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那麼,「移動」就是你「而新」的動力源。
旅行是移動的一種,就算不必走路,但它其實就是苦行。因為你得放棄家裡現有的安逸,移動到令人恐懼的未知,再加上氣候、水土所引發的不便與不適,這就是苦行。
你的內務能否在旅行時相對匱乏的條件下持續完成;甚而還能持續朝目標邁進?
對追求身心成長的人而言,旅行可說是在家修練的進階版。
可是,既然旅行中做的事也有內務,那為何要旅行?為何不日復一日就好?
#因為到處移動,眼界才會打開啊不變的生活型態,年紀愈大愈不想動,也就無法與時俱進。固定的模式讓人安心,久而久之,人卻變得頭腦僵化、觀點單一,還會以為自己猜想的就是全部。人是很難掙脫先天設定(因果、主觀)的,而且愈用力想掙脫,往往被捆得愈緊。雖然日常做的事是一樣的,但去了異地、接觸到陌生人,就會增廣經驗與見識。這樣子,你才有機會用不同角度去看待人,全面的能力才會變強。
靜坐的確有其好處,但無念、入定是脆弱的;稍有刺激就會破功。而且,你內在空間的擴展是要靠身體的移動而來,只重靜坐會切斷身心流動。打開眼界除了能看到更多觀點,你也才會更瞭解自己,開創更多可能性。你這一生不會因老化就逐漸凋零,每一天都能看見嶄新的機會。
#多移動才能真正瞭解「別人的存在很重要」
許多人年紀輕輕就選擇獨身。現代各種便利會讓人以為獨身最好,不需要靠別人。情感上也不會有糾纏負擔,人際上可輕鬆來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心中沒有別人,自己也不會有快樂的。所以,單身生活的美好,還需要「多多移動」來填補最後一片拼圖。旅行時,你必須跳脫舊有生活習慣,在全新環境中尋找你真正需要的東西,自我安頓。
這樣子,你會進入一種狀態,讓你深切體會到周遭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是那些一個個與你擦肩而過的人,像小螺絲釘一般,組成了一個個非常綿密、複雜的網絡,複雜到變成「無形」的很多機制在供應著你一切所需。
當你逐漸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的運作,靠的正是你面前一個一個陌生人而來,你看著他們時,嘴上卻無語了,心中的由衷感謝之情化為淚水,深深的感恩是靜默的,那是體驗到「被愛著」了。
這是活在愛裡的開端。
#躺著蹲.體位法
旅行時不免步行,有時會超過身體負荷。回到住處時常常鐵腿,或過度疲勞。不方便找按摩師的話,你可以泡澡、擦有舒緩之效的足部凝膠。此外,瑜伽體位法「蹲姿」對於恢復下半身肌肉很有幫助。一般情況下,我們蹲著的機會不多,但若按照步驟進入這個體位,確實站穩,雙腳打開比肩膀寬一點,蹲下,慢慢地深呼吸。下背部會尤其有感。
不過,你知道蹲姿還有進一步的應用嗎?特別是已經累到不行,又需要身體快復原,好好入睡時,可以怎麼練蹲姿呢?躺著蹲!
#平地與平牆。躺的地方最好有像榻榻米那樣的硬度,還要有一面牆。
#躺。躺下來,雙腳靠牆放好。
#想像。想像一下這面牆是地板,而你躺著的地方是牆。要注意臀部與牆底的距離調整好,這決定了功效。
#躺著蹲。然後,雙腳是蹲著的喔。腳掌平放即可,光是擺成這樣的體位就很舒緩了。就這樣
#閉目、調息、養神,身體會恢復得很快。若感覺有恢復、有力氣了,你還可以
#深層按摩。在牆上掂起腳尖,配合呼吸的節奏,讓小腿出力、放鬆⋯⋯
這是很有效的深層按摩,幫助血液回流心臟,也輕柔地刺激腸道、促進血液循環、通暢二便。
——————
《智慧瑜伽——薄伽梵歌首二章的身心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