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各國戰略構想簡易版(3):動盪但難以取代的美國霸權

更新於 2024/12/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接著上周的談一下,美國的戰略構想在大框架如此,為何常常會有很奇怪的表現,擺盪幅度也頗大?
這是因為,美國是民主國家,而且是地球上第一個由中產階級出身的菁英所管理的國家。相較歐陸民主國,有很大的政治遺產是由舊貴族階級所傳承,中產階級面對利益的態度,是較為短視且不管他人死活。這造就不同基礎選出的總統,會根據其支持群眾,產生不一樣的政策方向。
但為何大方向來說,很難扭轉這個架構?畢竟美國是以貿易作為基礎的國家,海權結構是必須維持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影響到的就是工作機會、運費、保險等等,這對需要依靠穩定工作,來累積個人資產的中產階級來說,是不能忍受的。
而這些就會透過議會反映,藉由州議院以及參眾兩院,在政治場域上調整。但也不可諱言地說,這是一種屬於工業時代的模式,在90年代蘇聯解體、最大敵人消失後,加上網際網路促成美國成為第一個進入後現代社會的國家,已經讓結構產生質變。

成為金融帝國的副作用

要簡單說就是,過去還未取得帝國地位前的戰略結構,是以保護本國產業為主,打開外國市場為輔。然後賺到的利潤,投資在本國產業提升技術,獲得更高的競爭優勢,掌握管理、技術、市場的優位。
但在二次大戰後,美國正式得到全球霸權之時,這個轉移結構有了變化。由於依靠國際市場賺錢,反過來投資升級的速度太慢,而金融中心轉移到紐約的後果,就是熱錢流動的越來越快,全世界的財富集中到美國存放也加速。
副作用就是,錢太多造成國內壓力,同一套模式這樣下去,在技術慢慢提升到可以換新產品前,工人就被通膨吃到沒錢了,一次大戰後美國就遇到這種狀況,最終就是經濟大蕭條的海嘯,加速二次大戰發生。
解決方法,就是把美國模式套在全球盟友上,將頂尖技術跟研發中心留在本土,次級技術轉移到盟友身上。這在東亞就是所謂的雁行模式,韓戰爆發加速日本工業化,到了越戰時日本已經重回工業國家,就把電子業轉給日本,日本轉移其傳統紡織、化工等等技術到南韓與台灣。
優點是,大量資金轉移到盟友身上,就不會嚴重破壞美國本土的薪資結構,技術轉移帶來合理的利潤,還有本國技術的提升。缺點則是,金融業開始掌權,現在俗稱的鐵鏽帶,屬於技術實在沒辦法快速提升、技術會跟盟友重疊、競爭同一層級市場的地方,就會走向沒落。

經濟體系與戰略結構的關係緊密

讀者一定會問,這跟美國戰略結構有啥關係?
答案是,在冷戰結束前,這些自由市場有極大部分,是在國務院決定方向的。共產勢力仍在,滲透危機未解,根本不可能真正的開放市場經濟,至少技術轉移這些,必須確定盟友的忠誠度。台灣的傳統電子業,以及後來的科技業,說明白些就是美國人判斷台灣可以接收這些技術,忠誠度可以確定,不然連一顆電容都拿不到。
穿梭帝國與附庸國之間的外交官、資本家、技術人員、軍事專家,在職時制定方向、執行政策,離職後轉任民間,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生產結構。附庸國得到技術,取得進入美國市場的權利,賺取大量外匯提升本國經濟,而美國拿到錢後可以升級本國技術,改善教育體質,增加工作機會。
另外,美國傳統的農業與輕工業也不是單方面的犧牲,在附庸國建立起自己的工業能量前,透過交換機制取得龐大市場,可以養活美國中下層民眾。在附庸國家漸漸成長後,美國的農工業早就因為技術升級,有更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也不怕後進競爭者。
這個機制需要後進國加入,更多願意加入美國體系的國家,不然遲早會遇到瓶頸。而美國戰略架構,維持自己與盟友的貿易線暢通,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故而需要全球性的軍事力量;這套也不是新的,羅馬帝國的地中海,蒙古帝國的中亞陸運,就是類似的思維。只不過美國不建立殖民地,只建立經濟的殖民、技術與文化的殖民,至於你認為這好不好,可以問問數十年來前仆後繼要加入的國家。

美國霸權的挑戰,及印太戰略的出現

為何布列森體系改掉金本位,網際網路出現後,開始進入後現代社會,狀況就變了?
第一,金融業取得過大的權力,而金融業對工業技術是沒有概念的,炒短線永遠比長期耕耘好,這種思維嚴重衝擊傳統工業與土地菁英。年紀較輕的兩岸畢業新學生,天生傾向迅速獲得成果。
第二,教育業太多左派進入,尤其是2000年後幾乎是定調反美國帝國主義,會讓這套帝國架構的根本龜裂。千禧世代不僅錯認美國實力,也誤認成長的基礎,更以為錢是可以從天上掉下來的,消費主義與左派結合成為極為詭異的現象,反資本主義的左翼份子,生存基礎是靠這套全球貿易維持,一旦失去支撐,沿岸都市立刻就會難以存活。
第三,歐洲在復興後,要取回過去的光榮,不願意完全聽從新興帝國的秩序。不僅在市場上與美國產生競爭,也想要重新進入到上層結構,也就是過去的殖民主地位。與其說反對,不如說想要和平代換掉美國的地位,讓自己重掌大權,雙頭馬車注定這個全球化架構開始搖動。
第四,中國不吃這套。照美國的作法,中國的疆土應該足夠三段發展,先發展沿海再拓展到內地,技術逐層轉移,而美國照例可以獲得這套生產線的利益。但顯然美國沒有,而當中國自己的市場開始成長後,就進行反市場的管控,讓他國資金只進不出。
看到這邊,讀者就應該要理解,美國的戰略構想,雖說就地圖來看是很簡單,為何內情極為複雜。海權架構無法變更,其根本性理由就在於,日本、南韓或台灣,越需要大海的國家,就不可能脫離這個體系,也無能為力。但偏陸地較多的國家,像是中國就有底氣不吃這套,完全不理會這個運作數十年的技術、市場轉移鍊。
印太戰略的出現,其本質就是認知到海權進入不了內陸,要把過去重視陸地的發展拉回大海,重回海洋貿易的根本。這套的根本就是從美國東岸出發,向東前往歐洲,進入地中海經蘇伊士運河,轉向印度洋後通過麻六甲,在北上台灣、日本,最後回到美國西岸的全球航線機制。
一旦斷掉,美國霸權就等於開始崩解,所以理解這個機制的美國菁英,都不可能放棄。
所以,要打破美國這套結構,目前能下手的就是金融業,以及與產業最遙遠的學校。只要有足夠的數字收益,金融業是可以不管這些的,學校也可以僅靠理論建構世界,學生跟社會新鮮人能不管唾手可得的廉價物品出自何處。只要還有大量運作這個機制的人,美國就有足夠的空間給寄生蟲,也就是灌輸不勞而獲的概念給自由民。

全球秩序非無中生有,別以為多邊形可以亂畫

故回到美國的戰略構想,讀者應該可以理解到,這個機制要替代實在太過困難,因為技術跟市場,只要你是一個成熟又正常的人,都曉得更迭不是一朝一夕,想要無縫接軌的更換是難上加難。
不相信的,去問問台積電,今天想把8吋廠的設備,一夕之間全換沒有實績,只有在中國16吋廠運轉一次的新設備商,只因為你覺得夠便宜,成本降低股票會大漲,結果會怎樣?
只看統計數字,會覺得帝國霸權轉移,是件很簡單的事情,認為美國當帝國不好,其實只是想自己當帝國。但想要當帝國的國家,有辦法建立這套超過數百艘軍艦,上萬架戰機維持的全球安全?
沒可能,所以台灣人在看待戰略架構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當成下一個帝國的皇帝,覺得國際勢力換來換去,很簡單的。而更多的人想像的是,老大換來換去關我屁事,照樣領薪水爽爽過,畫多邊形跟大國勒索超棒。是喔?背叛的下場很慘,台灣的買辦菁英往往不跟你說。
下一篇來講,基於這個構想,美國的戰略軍事布局會是怎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9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各國戰略構想」也是屬於謠言破解系列,那麼當然要從台灣開始說起。由於台灣並不是超級強國,國力雖不弱但在周邊中相對較小,故我們不得不先看,可以影響台灣的帝國、霸權。 這無疑對台灣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國家,就是美國。而要了解美國的戰略構想,我們應該怎麼著手?
寫謠言的時候,發現到一些問題需要額外提,尤其是戰略構想這部分,因為人類不是先有武器再決定要不要打仗的,就跟強盜不是先拿到刀械才決定要幹一票相同。不了解戰略構想,就會對純武器的判斷嚴重失真,但換個方式說,若對武器跟戰術熟悉,同樣會被誤導,以為戰略構想就是這樣。
這篇提到的東西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但預測常常被預言弄混,做計劃也往往被當成浪費時間。筆者必須說,小單位就算了,越是組織龐大,就越需要計畫跟某種程度的預測,不然未來必定會有重大損失。
基礎篇來到最後,要談做計劃最常遇到的失誤。當我們知道怎樣預測狀況,並依照預測的情境,順著流程制定了應該很可行的計畫,為何失敗?失誤很常發生,也一定會發生;大體上歸納於三個狀況:1.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太低。2.對消耗資源的看重度太高。3.對環境變數的瞭解太少。
會反對我們的,不見得是反對我們本身,可能只是反對計畫的方向,或是執行的手段,甚至是細節的不完美,而反對者本人可能就是這方面的專家,若我們將反對意見全數打成對人不對事,覺得批判我們團隊中任何一人,就是反對我們全部,那就是被綁架,這就是在造神。
做計畫的起源,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合現有資源去達成目標,另一種是為了達成既定目標去建置資源。如果你這樣認為,那麼只能說對了一半,這兩種形式只是起手式,不是加入時序的完整版。筆者必須說,現實中不是這樣的,這兩種形式是拿來教學用……
「各國戰略構想」也是屬於謠言破解系列,那麼當然要從台灣開始說起。由於台灣並不是超級強國,國力雖不弱但在周邊中相對較小,故我們不得不先看,可以影響台灣的帝國、霸權。 這無疑對台灣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國家,就是美國。而要了解美國的戰略構想,我們應該怎麼著手?
寫謠言的時候,發現到一些問題需要額外提,尤其是戰略構想這部分,因為人類不是先有武器再決定要不要打仗的,就跟強盜不是先拿到刀械才決定要幹一票相同。不了解戰略構想,就會對純武器的判斷嚴重失真,但換個方式說,若對武器跟戰術熟悉,同樣會被誤導,以為戰略構想就是這樣。
這篇提到的東西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但預測常常被預言弄混,做計劃也往往被當成浪費時間。筆者必須說,小單位就算了,越是組織龐大,就越需要計畫跟某種程度的預測,不然未來必定會有重大損失。
基礎篇來到最後,要談做計劃最常遇到的失誤。當我們知道怎樣預測狀況,並依照預測的情境,順著流程制定了應該很可行的計畫,為何失敗?失誤很常發生,也一定會發生;大體上歸納於三個狀況:1.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太低。2.對消耗資源的看重度太高。3.對環境變數的瞭解太少。
會反對我們的,不見得是反對我們本身,可能只是反對計畫的方向,或是執行的手段,甚至是細節的不完美,而反對者本人可能就是這方面的專家,若我們將反對意見全數打成對人不對事,覺得批判我們團隊中任何一人,就是反對我們全部,那就是被綁架,這就是在造神。
做計畫的起源,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合現有資源去達成目標,另一種是為了達成既定目標去建置資源。如果你這樣認為,那麼只能說對了一半,這兩種形式只是起手式,不是加入時序的完整版。筆者必須說,現實中不是這樣的,這兩種形式是拿來教學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身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從二戰後一直保持強勢的姿態,主導全球的文化、娛樂、體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這樣席捲全球、帶著滿滿自信與無畏的美式風格,充滿了工業風與科技感,會讓人難以相信:在美國建國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以身為農業國家為傲
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究竟是如何從一片荒蕪的新大陸發展成為今天的超級大國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美國最早的「國家級生意」說起。 在美國獨立之前,北美殖民地的經濟命脈掌握在英國手中。當時,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嚴格控制著殖民地的對外貿易。在這種背景下,北美殖民地的經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討論了美國歷史上幾位總統時期所面臨的滯脹危機,強調了對經濟政策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的重要性,並分析了滯脹對市場的深遠影響。文章涵蓋了從1960年代直到1980年代的經濟重大事件和因果關係。最終,提出了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穩定物價和促進經濟增長之間找到平衡的觀點。
Thumbnail
「兩大霸主(中俄)都可以看到美國的債務情況,債務狀況幾乎已經到了美國的極限,美元的極限。 普丁和習並不想要被指控為削弱美元,他們的策略是袖手旁觀,讓美元自我毀滅!」 「現在沒有人有興趣借錢給美國政府了。美國只能發T bill,成本是5.3%、5.4%,沒可能逃脫債務陷阱了。」
Thumbnail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中國大陸認為美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 而是一個資本聯盟所建立的國家, 以大資本家的利益為最高優先; 而中國及歐洲等民族國家, 大多數人民之間有著血緣關係. 這個說法忽略兩個事實, 第一, 美國白人的先祖雖然來自歐洲不同國家, 但是歐洲國家的人民之間, 特別是貴族及王室之間, 大多有血緣關係. 第二,
美國國土面積983萬平方公里, 尚且容不下幾十萬的印地安人. 蘇聯1991年底解體後, 美國領導北約進行東擴, 持續對俄羅斯步步進逼. "擴張"是美國患解內部矛盾鬥爭的特效藥, "邊疆理論"是美國宗教信仰"昭昭天命 manifest destiny"的實踐戰略. 美國已形成心理學家洛姆所說的"權威主
麥金德及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的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Geopolitik)《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思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身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從二戰後一直保持強勢的姿態,主導全球的文化、娛樂、體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這樣席捲全球、帶著滿滿自信與無畏的美式風格,充滿了工業風與科技感,會讓人難以相信:在美國建國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以身為農業國家為傲
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究竟是如何從一片荒蕪的新大陸發展成為今天的超級大國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美國最早的「國家級生意」說起。 在美國獨立之前,北美殖民地的經濟命脈掌握在英國手中。當時,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嚴格控制著殖民地的對外貿易。在這種背景下,北美殖民地的經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討論了美國歷史上幾位總統時期所面臨的滯脹危機,強調了對經濟政策靈活應對市場變化的重要性,並分析了滯脹對市場的深遠影響。文章涵蓋了從1960年代直到1980年代的經濟重大事件和因果關係。最終,提出了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穩定物價和促進經濟增長之間找到平衡的觀點。
Thumbnail
「兩大霸主(中俄)都可以看到美國的債務情況,債務狀況幾乎已經到了美國的極限,美元的極限。 普丁和習並不想要被指控為削弱美元,他們的策略是袖手旁觀,讓美元自我毀滅!」 「現在沒有人有興趣借錢給美國政府了。美國只能發T bill,成本是5.3%、5.4%,沒可能逃脫債務陷阱了。」
Thumbnail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中國大陸認為美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 而是一個資本聯盟所建立的國家, 以大資本家的利益為最高優先; 而中國及歐洲等民族國家, 大多數人民之間有著血緣關係. 這個說法忽略兩個事實, 第一, 美國白人的先祖雖然來自歐洲不同國家, 但是歐洲國家的人民之間, 特別是貴族及王室之間, 大多有血緣關係. 第二,
美國國土面積983萬平方公里, 尚且容不下幾十萬的印地安人. 蘇聯1991年底解體後, 美國領導北約進行東擴, 持續對俄羅斯步步進逼. "擴張"是美國患解內部矛盾鬥爭的特效藥, "邊疆理論"是美國宗教信仰"昭昭天命 manifest destiny"的實踐戰略. 美國已形成心理學家洛姆所說的"權威主
麥金德及布里辛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的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Geopolitik)《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