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四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這篇文章我會用我本身在EFT取向(見備註一)的學習與過往多年接案的實務經驗,來交互輝映動力取向(見備註二)這堂課的課程重點。
(小提醒:本系列文章的筆記都以列點形式,以斜體字列出我上課的筆記,每篇文章只列五點,讓大家比較有心理空間去消化、思索這些筆記到底在說什麼。如果是引用Winncott或其他人的論述,我會標註;若沒標註,就代表是我抄下周仁宇老師在課堂上講的話。每一點筆記下方,都會以正楷字呈現我個人對這段筆記內容的反思。)
1.「人類的發展從謊言/錯覺開始。」
當小嬰兒還沒辦法自己找到奶吃時,會需要媽媽或主要照顧者給他乳頭或奶瓶,他才得以滿足他喝奶與生存的需求。他可以感覺到「這是我想要的(我餓了,想喝奶)」,並且感覺到「在我有需要的時候,我就可以喝到奶(我有能力「創造」出乳頭或奶瓶;我有能力去滿足我的需求)」。於是,小嬰兒才能長大。因此,我們才說人類的發展是從「謊言/錯覺」開始。因為事實上,我們身為理性的大人,都知道小嬰兒其實根本沒有能力在他餓的時候創造出乳頭或奶瓶,這些東西都是照顧者給他的。但如果小嬰兒沒有這種「我在餓的時候媽媽乳頭就湊過來,讓我誤以為我創造出乳頭」的經驗,那麼他永遠都無法長大。
所以套用我在EFT所學與接案的實務經驗,我認為安全感的建立也是從錯覺開始。如果一開始個案在諮商前是很缺乏安全感的,那個案就需要先從治療師對他的接納與照顧他的經驗中經歷假性的(或非現實生活中)有安全感的關係,如此,他才有辦法在離開晤談室外的現實生活中,去經營有安全感的人際關係與感情、婚姻關係甚至親子關係。
2.「有些人拼命想討好別人,不想麻煩別人,結果最麻煩。」
我聽到這句話,不禁會心一笑。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常會碰到某一類人,明明自己心裡就有想法或需要,但又怕麻煩別人,不想讓別人不開心,所以隱藏自己的需要不說,你問他意見,他又回:「都可以」,但等到事情發生了,他又抱怨東、抱怨西,或者即便沒抱怨、內心也有怨氣,這樣的人最難相處、最麻煩啊!
周仁宇老師說這類型的人很需要照顧,確實如此。在我的實務經驗中,越是彎彎繞繞、不直說出自己想法或需要的個案,往往才是最難治療的個案。不想造成別人麻煩的個案,在治療中也常常不想造成諮商師麻煩,往往在他付費進行治療後,也沒有說清楚他想要的治療目標,更無法得到他要的治療效果,然後個案就會在治療過程中覺得委屈、不滿,諮商師也會摸不清頭緒,也幫不上個案的忙,最終,個案也很難得到療癒,個案與諮商師的關係也很容易陷入困境或僵局(到底要繼續治療還是結束治療呢?)就如同個案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關係一樣,越是希望別人開心,不想麻煩別人,結果反而越是麻煩到別人,越讓人不開心,並沒有達成個案當初想達成的目的,反而還破壞了個案跟他人的關係。
3.「有些人,是以不存在的方式存在。」
不曉得大家是怎麼長大的?我碰過有一類個案,可以暱稱為「變色龍個案」,顧名思義,就是會隨著環境變色,爸媽要他是紅色他就變紅色,師長要他念書考高分他就念書考高分,上司要他變綠色他就變綠色,另一半要他變藍色他就變藍色。變色到後來,他自己本身到底是什麼顏色?他自己到底想不想要念書?他的想法或立場是什麼?連他自己都搞不太清楚了!這樣的人兒,很難在長大的過程中,完整地體驗自己的情緒,或去發展適合的職涯道路。本來都習慣滿足別人的需求,等到輪到他要做人生重大決定、發展自己的生涯道路時,他反而會陷入迷惘、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或怎麼辦了!
他的存在,彷如是以他考高分、做好工作、有高的社會地位的「外殼」存在。如果剝去外殼那些高分、好工作、好頭銜,到底他內在是怎樣的人?他想要的是什麼?他的感覺是什麼?很可能都是糊糊的,或者,空空的,或者,混亂的。他的存在,是以不存在的方式存在。
4.「沒有那種不帶罪惡感的個體化歷程。」
-Murray Stein, 2020, Personal Communication
每個人如果要認識自己是誰,首先,就需要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偏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常常都不被鼓勵思考自己想要什麼,都要以「聽話」或「乖巧」為主要的形象,才能博得大人的疼愛,所以我們常常忘記或忽略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難以獨立成長為完整的個體。
如果要成為你自己,必然就會對其他人造成困擾,因為,每個人的想法、感覺、需求(想得到的東西)都是不同的。在我們在關係中或團體中勇於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很可能會讓別人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所以,個體化歷程(見備註三)往往會帶有罪惡感。但隨著我們越長大,也會越知道,有這樣的罪惡感是ok的。因為,不會有人樣樣都得到。在你滿足你某部分需求的同時,很可能當下別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但下一次,很可能是輪到他得到他想要的,恰巧那一次換你就得不到。如果以這樣的角度思考,人生也是蠻公平的。
5.「邁向獨立並不是要成為一個孤單(lonely)的人,
而是成為一個能夠獨處(alone)也能夠與人結合的人。」
在我跟個案晤談的過程中,常常會有個案會希望自己「要堅強」。因為我們從小很可能就被教育:要能夠獨立處理事情、遇事都處變不驚,不要被打倒,這才是一個成熟的大人。但不管從EFT取向或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觀點出發,或者很直觀地看,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不可能離群索居,也不可能一個人處理得來所有人生遇到的挑戰或困境。
真正的堅強,絕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也不是離開人群、一個人想辦法解決所有問題。真正的堅強,是我們有時可以自己處理事情,也都把事情處理得好,獨處時也自在,然後,在自己做不來或脆弱的時刻,也可以適時求援,或向親友、另一半撒嬌也好。既懂得適時依靠別人,有能力與人合作,也能自己獨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才是真正的堅強。
*備註一:EFT取向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情緒取向治療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簡稱EFT),是一種有效改善伴侶關係、家庭關係的治療學派。詳細介紹可以參考https://www.asia-eft.com/eft/
*備註二:「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是種深度的談話治療,透過談話來探討、分析潛意識,讓我們更了解潛意識對我們的行為、與人的關係的影響。
*備註三:「個體化歷程」是指人得以成為自己、長出自我意識,認識自己是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