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孩子進入網路世界?(五):線上互動是為了真實人際而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何陪伴孩子進入網路世界?(五):線上互動是為了真實人際而存在〉2025-08-05

 

  2020年初,新冠病毒從中國迅速擴散到世界各地,成為一場全球流行的大瘟疫。除了各國的經濟與國民生命安全受到直接衝擊之外,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因為隔離的需求而有所改變。

 

  在許多方面,數位轉型的進程都在兩三年內被迫加快,人們不得不採用「遠距辦公」、「遠距教學」,這種不必實際與人面對面接觸的模式,在疫情期間理所當然地成為常態。

 

  過去兩年,隨著疫情逐漸解封,人們也逐漸回到學校與工作崗位,但很多疫情期間建立起來的生活方式,從此就不再回去。譬如,直到今天還是有人習慣性地戴口罩出門,除非飲食幾乎不將它脫下。而人們對於網路互動的依賴程度,也絲毫沒有隨著解封回到疫情前水準的跡象。

  

當孩子開始擁有個人帳號(社群帳號或遊戲帳號)

   在科技普及與疫情模式的雙重影響下,透過網路來進行班級事務聯繫如今已經是常態。不只親師之間有群組、小孩之間有群組,有些地方老師也會用群組和學生連繫。這些網路聯絡管道甚至一定程度取代了過往聯絡簿的功能。

 

  在這種狀態下,家長幾乎不可能再避免孩童接觸社群軟體,需要考慮的問題變成,如何讓他們安全地、有方向地使用。換句話說,當家長必須從「以家長身分溝通聯絡」轉移到「讓小孩辦自己的社群帳號」時,問題就不再只關於「使用網路」了,還關於如何以「個人網路身分」安全地在網路上與人交流。

 

  在這個時期,如果你們已經制定了如先前文章提到的家庭使用守則,我會建議你們維持先前的作法,讓孩子用公共的設備、在你可見的區域中使用這些軟體。你不需要盯著他的每一則訊息,但在最初開始使用這些軟體的階段,我認為家長有責任與孩子保持完整且緊密的溝通。

 

  你需要知道他都在跟誰聊天,是班上的同學?朋友的朋友?還是透過遊戲認識的陌生人?我們沒有要說學校同學以外的人都是壞人,而是,你應該要叮嚀孩子,不要把自己生活中的細節過多地暴露給沒有實際認識的人。

 

  如果遊戲認識的朋友就只有在玩遊戲的時候聯繫,且只會討論與遊戲相關的事情,那這樣的同好或「戰友」,不需要因為他是陌生人就拒之門外;但如果他積極地想要知道孩子更多資訊,想要約孩子出門見面,作為家長的人就必須要保持更高的警覺。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網路對面坐著的那個人,到底是不是他自己說得那樣。

 

  如果真的相處得夠久,親子都認為對方足夠可信,也有好的同好會面理由(譬如參與在公共空間舉辦的公開遊戲活動),也建議家長跟著孩子一起出門,除了避免未知的壞事發生,若對方真的是值得相處的朋友,打個照面也是好的。

  

線上生活不是為了逃避,是為了讓真實生活變得更好

   雖然說「遊戲好友」並不總是壞人,但如果孩子總是只和遊戲中認識的人聊天,沒有平時會見到面的實際同儕,也是件需要警覺的事。這種狀況一開始不是手機使用造成的,但很多時候手機提供了孩子一個逃避挫折的入口。

 

  當一個孩子在學校交友不夠順利時,有些時候,只要他積極一些、有更多的主動詢問和表現,就能與同儕變熟。但由於他有手機、有那些遠在天邊的陌生好友,他會誤以為自己不需要實際朋友。這會讓他錯過很多學校生活時期能夠得到的快樂與成長機會。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更積極地鼓勵孩子和生活中會遇到的人交朋友,也許是班上同學、隔壁鄰居、補習班或課後班的同齡人,去和這些人有面對面的互動。如果需要的話,偶爾透過網路一起玩、維繫感情是沒問題的,但如今並非疫情時期,我們其實擁有多見面的機會與能力。

 

  當家長注意到孩子很長和特定的同學在網路上聊天,可以嘗試聯絡對方的家長,看看能否達成共識,用更多的實體接觸取代線上互動。就像我們把手機和網路當作工具來完成自己本來想完成的真實計畫,如果能讓這些網路上的聊天服務於實體互動,對孩子間的友情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如果是一起玩線上遊戲,我認為可以與孩子做約定的部分是,讓孩子把「和朋友一起玩遊戲」當成一個像出門約見面一樣的固定行程。譬如週五或週六的晚餐後,一起從七點玩到八點。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孩子養成守時、規劃行程的習慣,也可以更好地安排時間、培養責任感,譬如為了要與戰友們一起安心玩遊戲,下午就要先寫完作業等。

 

  具體要安排在幾點,可以玩多久,那是他需要與家人和朋友溝通討論的。但重點是,不是「沒事做那來玩一下」或臨時想到就馬上要玩。讓他們習慣計畫,習慣透過時間管理,讓休閒與社交最大限度地發揮優點。

 

  在這個數位時代,網路和電子設備已經成為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真正有益的作法不是批評「網路讓人逃避現實」,而是協助他們明白怎麼用才能讓網路連結真實,才能讓這些工具成為孩子們成長與進步的助力而非阻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9會員
97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4
  所以,無論是作為工具協助自己發展興趣、專長,或者偶爾用來玩遊戲。關於網路使用的第一個溝通目標,我認為會是:養成孩子思考與表達「自己為什麼/何種情況需要手機(網路)」的習慣與能力。每一次他說要使用手機或上網時,請他先告訴你他要做什麼、大約會用多久,達成共識才把設備交給他。
2025/08/04
  所以,無論是作為工具協助自己發展興趣、專長,或者偶爾用來玩遊戲。關於網路使用的第一個溝通目標,我認為會是:養成孩子思考與表達「自己為什麼/何種情況需要手機(網路)」的習慣與能力。每一次他說要使用手機或上網時,請他先告訴你他要做什麼、大約會用多久,達成共識才把設備交給他。
2025/08/03
  譬如說,「滑短影音對你的思考方式、時間管理都會造成傷害」這一點對成年人和孩童都適用,那麼你們就都應該盡可能少地以之為主要的休閒。又或者,你會希望他不要沒事就拿手機出來滑,你也應該要克制住自己隨時拿起手機的欲望,不能讓他產生那種「你可以,為什麼我不能」的對立與不公平感。
2025/08/03
  譬如說,「滑短影音對你的思考方式、時間管理都會造成傷害」這一點對成年人和孩童都適用,那麼你們就都應該盡可能少地以之為主要的休閒。又或者,你會希望他不要沒事就拿手機出來滑,你也應該要克制住自己隨時拿起手機的欲望,不能讓他產生那種「你可以,為什麼我不能」的對立與不公平感。
2025/08/02
  在相關的討論裡面,支持對孩童全面開放手機與網路的人,經常將保護放在自主權的對立面,認為「限制使用手機」就是「侵害孩童自主權」。當然,如果是毫無理由的獨斷禁止,確實是一種對自主權的傷害。但在沒有經過充分溝通與確認的情況下,隨意給予孩童手機,讓他無限制地使用,對孩童自主權的傷害只會更大。
2025/08/02
  在相關的討論裡面,支持對孩童全面開放手機與網路的人,經常將保護放在自主權的對立面,認為「限制使用手機」就是「侵害孩童自主權」。當然,如果是毫無理由的獨斷禁止,確實是一種對自主權的傷害。但在沒有經過充分溝通與確認的情況下,隨意給予孩童手機,讓他無限制地使用,對孩童自主權的傷害只會更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     讓孩子玩出一片天   每每到外頭喝杯午茶、偷個閒,總會看到一些父母在閒聊,然後一旁的孩子就會開始自顧自的玩耍,每當大人們的交談結束後,我總是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語:「就知道玩玩玩!也不會用點時間讀書!」然後,父母就會擺著臉將孩子帶走。   這個戲碼相信在台灣並
Thumbnail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家庭版)     讓孩子玩出一片天   每每到外頭喝杯午茶、偷個閒,總會看到一些父母在閒聊,然後一旁的孩子就會開始自顧自的玩耍,每當大人們的交談結束後,我總是會聽到一句熟悉的話語:「就知道玩玩玩!也不會用點時間讀書!」然後,父母就會擺著臉將孩子帶走。   這個戲碼相信在台灣並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Thumbnail
雖然小心翼翼的需要多多注意 但是孩子的童年不能只有一直在做治療的記憶 開心地玩耍、學習也好重要 我們從第二階段鞏固期最後兩週就開始就偷偷摸摸的跑出去玩 疫情後一直宅在家,加上弟弟的情況,我們也要保護好我們自己才不會傳染給他 所以全家都需要轉換被悶壞心情,我們難得跑得遠遠的來到外木山
Thumbnail
雖然小心翼翼的需要多多注意 但是孩子的童年不能只有一直在做治療的記憶 開心地玩耍、學習也好重要 我們從第二階段鞏固期最後兩週就開始就偷偷摸摸的跑出去玩 疫情後一直宅在家,加上弟弟的情況,我們也要保護好我們自己才不會傳染給他 所以全家都需要轉換被悶壞心情,我們難得跑得遠遠的來到外木山
Thumbnail
今天的天氣實在太熱了 🔥 在接送兒子下課後和妹妹一起到超商坐坐 先是一起吃吃喝喝放鬆一下🥰 再請兒子完成作業 ✍️ 而同時剛好寶妹也想寫自己的學習本 📚 我就在一旁協助指導完成 🙂✍️ 過程中,當發現雙寶可能有要放棄的時候 我試著提醒在之前親子共讀看見的內容 並且耐心笑笑說出:
Thumbnail
今天的天氣實在太熱了 🔥 在接送兒子下課後和妹妹一起到超商坐坐 先是一起吃吃喝喝放鬆一下🥰 再請兒子完成作業 ✍️ 而同時剛好寶妹也想寫自己的學習本 📚 我就在一旁協助指導完成 🙂✍️ 過程中,當發現雙寶可能有要放棄的時候 我試著提醒在之前親子共讀看見的內容 並且耐心笑笑說出: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Thumbnail
父母默默的和孩子在同一空間忙自己的事,孩子是無法感受到這份寧靜的愛。期待照顧者能與孩子互動,一起創造美好的童年時光。孩子每個時期的遊戲方式、自我探索,都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Thumbnail
父母默默的和孩子在同一空間忙自己的事,孩子是無法感受到這份寧靜的愛。期待照顧者能與孩子互動,一起創造美好的童年時光。孩子每個時期的遊戲方式、自我探索,都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Thumbnail
對於疫情之下誕生的孩子,因為環境上大家都戴著口罩,要學習語言就顯得更艱辛。我們嘗試很多方式來刺激孩子的學習,起初就是參加露營,因為在戶外戴口罩的比例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一些。其次就是就學上幼兒園,並轉學到適合孩子的學校。接下來就是課後之餘的兒童五感教室...
Thumbnail
對於疫情之下誕生的孩子,因為環境上大家都戴著口罩,要學習語言就顯得更艱辛。我們嘗試很多方式來刺激孩子的學習,起初就是參加露營,因為在戶外戴口罩的比例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一些。其次就是就學上幼兒園,並轉學到適合孩子的學校。接下來就是課後之餘的兒童五感教室...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親子桌遊的文章,介紹了學校舉辦的桌遊課程以及在家中如何促進孩子和家長一起玩遊戲的方法。通過文章可以看到,親子桌遊不僅可以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親子桌遊的文章,介紹了學校舉辦的桌遊課程以及在家中如何促進孩子和家長一起玩遊戲的方法。通過文章可以看到,親子桌遊不僅可以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Thumbnail
踏入國小附幼,和老師聊聊天訪談孩子學習狀況以及當地因多子化對孩子的影響,家庭照顧、隔代教養、多媒體對孩子產生的現象。很幸運剛好參與到文健站與附幼的活動,從重陽敬老發想,一年約有五次的活動,從活動中能讓孩子能更加貼近長者、理解長者以及與長者互動。 從孩子表演、長者表演、共同創作聖誕節刮畫、直到體貼長
Thumbnail
踏入國小附幼,和老師聊聊天訪談孩子學習狀況以及當地因多子化對孩子的影響,家庭照顧、隔代教養、多媒體對孩子產生的現象。很幸運剛好參與到文健站與附幼的活動,從重陽敬老發想,一年約有五次的活動,從活動中能讓孩子能更加貼近長者、理解長者以及與長者互動。 從孩子表演、長者表演、共同創作聖誕節刮畫、直到體貼長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