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常的祝福話語應該是「快樂」,親人朋友生日時說「生日快樂」、各種節日則說情人節快樂、父親節快樂、母親節快樂、中秋節快樂、新年快樂、聖誕快樂⋯⋯
祝福的話,多說無害,人人皆愛聽,但如何才能真的覺得快樂呢?這個問題聽似很簡單,但答案沒有普世標準,且因人而異。
影響人感到快樂與否的因子很多,可能的項目包括工作/事業成就、友誼/人際關係、社交、墜入愛河、地位/名聲、權力、個人成長、良好的財務、擁有房子、個人魅力、居住的環境、宗教信仰、運動、娛樂消遣與運動、美滿家庭(家人關係良好)等等。簡言之,就是擁有自己喜歡的事物或認為對的環境。
我利用AI (Perplexity)搜尋功能,概略查了過去50年全球憂鬱症人口變化趨勢。整體趨勢是:過去50年,全球憂鬱症人口總數「大幅成長」。
1970年代起,全球總人口增加與高齡化,確診憂鬱症的總人數呈現明顯上升趨勢。1990年,全球工作年齡人口(15–49歲)憂鬱症患者約1.16億人,2019年達1.68億,增加約45%。2020年後新冠疫情又讓此數字進一步提升。
- 1970–1990年代的時期,全球統計資訊有限,多數國家的12個月盛行率約3–6%。受醫療資源與診斷技術限制,實際患病人數可能被低估。
- 2000–2019年期間,全球人口成長快速,憂鬱症患者人數於該時期明顯提升,2005–2015年間全球患者數量增加了近18.4%。
- 2020年新冠疫情帶來生活與經濟壓力,使全球憂鬱症盛行率短期大幅上升,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一年內約增加25%。
此外,我也查閱關於抗憂鬱症藥物的全球銷售額資訊。
首先,十年前,即2014年左右,全球抗憂鬱症藥物的總體銷售額約為120億至150億美元。此推估值來自於2020年代後期市場規模與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換算,並參考公開市場成長曲線與部分回顧報告資料(https://brandessenceresearch.biz/lifesciences-and-healthcare/antidepressant-drugs-market-size-share-and-forecast-to-2025/Summary)。
其次,2024年全球抗憂鬱症藥物銷售額根據多家最新產業與市場報告估算約在180億至200億美元之間。
最後,2025年後至2034年,多數資料指出約以每年複合成長率3~7%速度成長。
雖然影響藥品銷售額的因素很多,但這些抗憂鬱藥物銷售數額的持續增加,加上前述憂鬱症人口數也確實在增加中 (真正原因不在本文探討),似乎顯示著,不快樂的人口很多,愈來越多。
究竟,人活著,怎麼樣才會覺得快樂、有幸福感、有愉悅感呢? 創造「幸福快樂生活」的元素是什麼呢?
很多人認為,環境對了以後,人就會快樂,例如:「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會快樂」、「找到我喜歡的工作,就會快樂」、「我有令人羨慕的職位或聲譽,我覺得很快樂」「與我喜歡的人結婚,我就會快樂」、「有了房子、車子,我就會快樂」、「當我的子女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美滿,我就會快樂」。
可事實是,雖然外在環境產生變化,能讓人享受一段時間的快樂感,但這個愉悅的感覺很快就會消失。
其實喜樂的根源不在於「你以為對的環境」,而是擁有「健康的心態」。那些心態或生活態度可以讓人時常感到喜樂滿足呢?
1. 自我價值感健康
自我價值感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價值的整體評估,即「我是否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它不依賴外在成就,而是內在的自我接納。自我價值感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影響自尊、自信和心理健康。高自我價值感的人認可自己的存在意義,即使失敗也不會全盤否定自己,也不會被他人的眼光或評價影響對自己的信心。低自我價值感的人容易自我懷疑,需要透過外在表現(如成績、他人認可)來證明自己。
2. 人際關係良好,與周圍人相處融洽
良好人際關係,也就是與他人,不論是家人、同事、同學、朋友、親戚等,相處和諧融洽,是快樂人生的基礎。與人的連結強度足夠,不會覺得孤單寂寞,內心感受圓滿就會心情愉快。
3. 接受各種事實,不抱怨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生活中各種困境、難題、挑戰、挫折總是層出不窮,這是人生的真相。既然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能做的最佳回應就是,「勇於接受」。以前有位工作上合作的律師(訴訟專業)曾經分享我她對於當事人各種案件、情況演變的因應之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見招拆招! 預先擔憂也無法避免事不發生!! 能預先準備的,就預先準備,若逆境能發生,就勇於面對,甚至欣然接受。請相信,每一次困境,都是使自己磨練自信心與鍛鍊韌性的機會。具有這種態度的人,不會對發生的挫折或不順感到憤怒,不會浪費時間怨天尤人,怪東怪西,而會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4. 培養自己與各種負面情緒共處之能力
負面情緒一定會有,但是不要讓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學習與各種負面情緒和平共處,甚至駕馭情緒。所謂駕馭情緒,說的白話一點就是,「我知道我現在很生氣,我也知道我因為什麼事在生氣。我允許自己有生氣的情緒,但我不會因為生氣的情緒就做出不健康不合宜的舉動,例如摔物品、侮辱人、大聲吼罵人等等,我甚至會去尋找一個平衡或消除生氣情緒的方法。」
5. 正向、積極、樂觀
如果一個人的信念是「相信一定會有好的事情發生」,代表他的內心對未知的未來充滿希望,也抱持正面的態度。樂觀的人不只心理素質堅強有韌性,也容易知足。他們有好奇心、有熱忱,他們敢於承擔,並相信所有事情最後都會有好結果。
6. 有責任感
責任感是可以培養的特質。有責任感的人會主動把自己當作應做的事做到位,而當把這些份內事做好做完善了,內心必有成就感與滿足感,甚至進一步,周圍的人注意到並且給予感謝之語時,當事人內心必會感到愉悅。讀者可以回想自己過去的經驗,當有人向你道謝時,你當時刻心中的感覺如何?
7. 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讀者會問,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說實話,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我個人的答案之一是「成為有品格的人」。那麼,怎樣才稱得上是有品格的人呢? 我認為是誠實、有禮貌、善良;不自私甚至利他、堅毅、公正、勤奮、樂助人,品格好的人總是值得信任。一個人值得信任,在家庭或職場上有什麼效果,讀者不妨認真想一想。
8. 常感恩
感恩之心幫助我們容易知足,容易知足的人也容易常常快樂!
感恩之心可以練習。例如,訓練自己每天想出至少一件可以感謝的事,大小不拘,並且記錄下來。養成習慣後,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 是可以感謝的人與事,處處是讓人覺得開心喜悅的好事。心情常喜樂、心態總是正向樂觀的人,面對挫敗的心理韌性通常也比較好。
我相信操練這些內特質與培養這些心態,能幫助我們建立正確、健康與美好的生命態度。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能從容自在、怡然自得、常保愉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