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前的戀慕:未成年人在情感與親密關係上的主動性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18歲前的戀慕:未成年人在情感與親密關係上的主動性〉2023-08-16


  我們曾經從美國校園的師生戀禁令出發,討論過關於輩分與職務關係下,親密關係的權力不對等問題。在那樣的討論框架之中,我們同意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是需要被明確意識到的。但同時,也指出這些標籤化的身分並不是整個關係的全貌,也不見得總是適合一刀切地受到道德上的排斥。


  年輕人、女性、學生並不是某種本質地需要被強制保護的對象。同時,這些在社會上更容易處於弱勢地位的群體,也不會因為這種社會結構而自動地全面失去在情感關係與親密關係上的主動性。


  在台灣MeToo運動的浪潮之下,2023年七月底,立法院三讀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案,全面地禁止與未成年學生發生師生戀,對象若為成年學生,則應避免利用不對等權勢關係發展親密關係。這樣的修正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種重要的推展,在大方向上,我也認同擁有更高權力者應當受到限制,但這樣的法案背後,仍有一些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關於「強制保護」與其內在邏輯的問題。



  在炎亞綸與耀樂的事件裡面,雖然兩方都有受到非議與批評的地方。但在一個議題上面,輿論幾乎是一面倒地指責炎亞綸。那便是他們最初發展親密關係時,耀樂仍然未成年。


  無論是法律上或道德上,人們都傾向去相信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發展親密關係是有問題的。而這一點也直接體現在這次的修法上面。除了「學生」作為不對等關係中權力較低的一方之外,法案還著重將「未成年」作為一個要點加強管控。


  的確,在多數時候,去幫助或保護未成年人是件合理且有需要的事情,但當我們將「保護未成年人」視為一件理所當然之事時,我們預設了什麼?



  從基本的生態想法出發,我們都能同意,人類與其他動物相同,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才能成年。但是是什麼讓我們去相信,一個未成年人沒有辦法為自己做出決定,或沒辦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在一些相對典型的傳統說法中,人們主張未成年人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沒有辦法從智性上做出正確的判斷。


  然而,無論是從營養學的角度還是資訊獲取的角度,我們都已經看到,這個時代裡面十多歲的青少年已經比那種傳統觀念設想中的「小朋友」懂得更多,也已經很高程度地擁有對自身狀態的認識與考慮能力。


  在當前時代,部分孩童從四五歲時就已經有相當出色的語言能力,可以聽懂並說出非常複雜的句子。許多孩童到了十一二歲,就都擁有了一套足夠完善的價值觀。不避諱的說,如果我們將這些國小高年級到國中低年級孩童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與網路上的酸民對比,孩童的答案顯然不會較缺乏邏輯。尤其在這個年齡層裡,他們很可能尚未養成某些偏見,而能夠更明智地給出合理的觀點。


  但另一方面,那些在(自然科學意義下)認知能力之外的,譬如對社會潛規則的理解、對他人可能帶有之惡意的認識、對話語權差異、對不同種類親密感之社會意涵的幽微差異之區分能力,不要說未成年人,甚至許多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完全掌握。而這的確給了有心人士得以自我感覺良好與自我無辜化地加以利用的空間,這也確實是我們很可能不得不透過道德與法律來加以規範的。



  而在「的確需要注意」的另一端,那仍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在於,未成年人的情慾或對親密關係的追求在這樣的思維以及整體社會氛圍中一直是被刻意地視而不見的。禁止或反對未成年人探索身體或探索親密關係的思維一直是廣泛存在的,尤其在將學業視為青少年時期唯一重要之事的亞洲社會更是如此。


  在中國,人們明確地使用「早戀」一詞來刻劃「不正當的學生交往」。但同時,典型的亞洲長輩又荒謬地在學生們成年與考上大學之後,將態度從「你不能交男女朋友」瞬間翻轉為「你怎麼沒有帶男女朋友回家?」。彷彿18歲生日那天有著某種魔力,點一下便將皮諾丘從處處受限的木偶變成一個真正的人。


  當人們談及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關係時,往往將未成年人視為受到欺騙與誘拐的一方。那的確是一種存在著的,需要我們注意的社會問題。但另一方面,存在有誘拐與欺騙並不意味著未成年人就不會有對親密關係的感受與追求。



  多數人都在學生時期談過戀愛、暗戀過人或與人產生較親密的互動。也有不少人戀慕著學長、學姊甚至老師。這些戀慕的本身並不踰矩,「去喜歡另一個人,並因此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是許多人生命裡特別美好的一段時光。當有一些人明明對此有認識,卻去用不對等的權力與資訊來哄騙與利用這樣的戀慕時,才是有問題的。


  面對這些關於情感與親密關係中可能發生的傷害,我們又一次地被引導回那根本性的問題:權力不對等與不尊重。就像女性並不總是一段關係中的受害者或弱勢者,但我們需要認識到社會上常見的權力關係中,女性還是更常被放在一個較不利的位置;未成年者也一樣,我們要特別重視未成年人可能在權力不對等狀況中受到的傷害,但不該直接地去將她們視為沒有自主性與缺乏慾望的被動客體。


  去假裝未成年人沒有對親密關係與身體探索的嚮往,或許能讓我們在考慮這些問題時需要處理的分支更少,但那不會使得她們真的沒有那些念頭。她們仍然會從言情小說、偶像劇、電影、動漫、色情片與社群網站上早早學會那些大人們想要假裝她們永遠不懂的事。


  如果我們並不能完全信賴這些品質與價值觀參差不齊的媒體與作品,或許,我們得更加誠實的面對那些「她們早就都知道」,才可能更早地以一種對等的,人與人的方式去和他們討論這些問題。也許,就性教育不足的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的處境來說,還有不少教學相長的空間。




延伸閱讀:

〈《致未來的男孩們》閱讀筆記:名為「想受到女孩子歡迎」的詛咒〉

〈早戀禁止:當談戀愛是一件錯的事情〉

〈致「新時代」(二):分數、社群與成為你自己〉

〈性慾與無辜:加害者的自我理解神話〉

〈「權力不對等」,以及從中誕生的性犯罪者〉

〈限制權力的權力:強制保護與不對等關係中的自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8會員
95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怎麼樣才是合法的性行為?根據最高法院的最新判決案例,我們台灣法律的「性自主權」是以16歲為界,看到這裡不要以為你滿16歲就會完全沒事,也不要認為小於16歲就一定有事⋯⋯
Thumbnail
怎麼樣才是合法的性行為?根據最高法院的最新判決案例,我們台灣法律的「性自主權」是以16歲為界,看到這裡不要以為你滿16歲就會完全沒事,也不要認為小於16歲就一定有事⋯⋯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2023年演藝圈MeToo連環爆!命理專家:還有核爆級未爆彈! 教育還是很重要啦! 防治措施也包括教育訓練。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第6項 雇主依第1項所為之防治措施,其內容應包括性騷擾樣態、防治原則、教育訓練、申訴管道、申訴調查程序、應設申訴處理單位之基準與其組成、懲戒處理及其他相關
Thumbnail
2023年演藝圈MeToo連環爆!命理專家:還有核爆級未爆彈! 教育還是很重要啦! 防治措施也包括教育訓練。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第6項 雇主依第1項所為之防治措施,其內容應包括性騷擾樣態、防治原則、教育訓練、申訴管道、申訴調查程序、應設申訴處理單位之基準與其組成、懲戒處理及其他相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校園性平調查制度是否應該優先於司法處理,並透過具體案例和相關法律條文分析,提出了相關問題和討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校園性平調查制度是否應該優先於司法處理,並透過具體案例和相關法律條文分析,提出了相關問題和討論。
Thumbnail
這幾天因為華國統派藝人的性犯罪案件,國內居然可以有大到幾乎可以說是撕裂的站邊現象,還真是讓人感到台灣離文明其實還有好大距離。 連這種根本應該是基本倫理常識的東西都可以有選邊站的問題,我想是該來反省一下相關價值觀是怎麼回事。 法律是一回事,其實台灣法規已經定得很清楚,姑且不論嚴格與否與處罰程度的界
Thumbnail
這幾天因為華國統派藝人的性犯罪案件,國內居然可以有大到幾乎可以說是撕裂的站邊現象,還真是讓人感到台灣離文明其實還有好大距離。 連這種根本應該是基本倫理常識的東西都可以有選邊站的問題,我想是該來反省一下相關價值觀是怎麼回事。 法律是一回事,其實台灣法規已經定得很清楚,姑且不論嚴格與否與處罰程度的界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現今社會人們從現實交友,轉變為網路交友,而近幾年未成年人網路交友而發生性行為的案例越來越多,本文將以實際案例,帶您了解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可能涉及什麼刑責?以及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撰文:高雄律師,王瀚誼律師事務所。   現今社會人們從現實交友,轉變為網路交友,而近幾年未成年人網路交友而發生性行為的案例越來越多,本文將以實際案例,帶您了解與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可能涉及什麼刑責?以及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