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觀

含有「史觀」共 1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文學評論與歷史書寫之間界線何在?即使文章發表出來,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又能給讀者大眾帶來真正的益處?就此而言,不明確這樣的寫作立場,寫作文章將落入尷尬的境地,甚至成為迎合華麗預算的煙火表演。或許出於這層考慮和警惕,我關注著日本歷史寫作的出版現況,以此作為鑑照自身文
在數百萬年的演化中,人類最關鍵的轉捩點,並不僅僅是發明工具或掌握語言,而是學會了如何讓能量以更高效率進入我們的大腦。這個能量轉換的邏輯,從火的掌握開始,經過網路革命,如今正在 AI 時代達到新的高峰。
Thumbnail
抗戰究竟是8年或是14年?作者從法律觀點提供補充說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沒有管過台灣,這完全是常識,但因為賴總統之前演說提到,讓很多鴕鳥在地底發出哀號,連幸浮城市盧大媽也出來說這是史觀不是史實。 不然史實是什麼? 的確很多歷史無法確認真實性,但不是所有歷史都無法確認真實性,至少台灣從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管過,這一點千真萬確。 還是照習慣從古代開始講
Thumbnail
總統賴清德於2025年6月22日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以「國家」為主軸發表長達45分鐘的談話。這場演說從考古、歷史談到國家定義,並大量援引《舊金山和約》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擁有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任何一天」。
Thumbnail
台灣在歷史上曾是『大清帝國』的一部份;戰後被『中(華民)國』違法佔據;從未被圖謀侵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過。所謂的『朝代史觀』,透過強調時間的連續性,模糊了台灣和這三個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強化了『台灣屬於中國的』的論述。故宮的文物雖非台灣本土,但或能成為打破這些既有歷史印象的利器?
Thumbnail
誰能定義時間,誰就能主宰這個世界。 『中華民族』是生物性的血緣嗎? 不對,他的本質更接近『時間』。
Thumbnail
謝謝你用那麼對史料來支持文章。很可惜方格子越來越討厭這種文章,這一個月深有所感(我的資料甚至不及你豐富)。 本來前幾天也想到這個題材想寫看看,但沒有動筆了就看你的文章,看來我可以專注在我原本題目就好,交給專業的就行。 我本來也想說寫好後用ai翻成英文投書到外媒看看,但沒有門路。想說你要不要試看看??
高志耘-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28
Sharon|數位素養 聽你這麼說,反而比較讓人安心,至少我不是唯一一個從去年底開始就超低流量的人。
今年八月底出版的《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中文版,在台灣文史界引起了不小的討論,這場形塑當今世界面貌的世界大戰,即使是終戰近八十年後的現在,帶給現代人的心理衝擊仍然不減當年,像是串流平台上數位上色的二戰紀錄片,都還是很熱門的節目。
Thumbnail
宇木九崎-avatar-img
2024/09/22
這本同樣在書櫃中買了還沒打開,看來我要先把手綁起來不要一直買新書,不然好多書看不完~~~
宇木九崎 沒空讀之前先不要下單,不然會變成電子書的奴隸,因為買書實在太快樂了,會不小心買太多
付費限定
講到全世界自然環境的重大差異,就不能不提到緯度這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緯度創造了寒帶、溫帶、熱帶等氣候,而這些不同的氣候,很自然的造就了不同生活形態、不同個性的民族,而這些民族的命運,也取決於緯度所帶來的祝福、甚至詛咒。
Thumbnail
蘿娜自語-avatar-img
2024/09/02
謝謝 John 這樣詳細的分享! 歴史,人類的集體回憶,可以選擇性或有錯漏,甚至「做假」,「刪改」,根本沒有十足的準確和真理,因為人始終都有偏見和私心。
蘿娜自語 儘管如此,還是會儘量逼近這個真實世界,新時代「去中心化」的史學,有很大的突破,現代的世界史已經不再什麼都向歐美看齊了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