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又看到法獨派的論述主張,驚訝地發現該主張之一竟然是將中華民國認定為繼承清帝國。兩者都是中國,只是名字換了而已。(參考資料 1、參考資料 2 的第 5 點)
這也不枉筆者一直以來都認定法獨派本質空心,因為其所信仰的史觀和文化觀,依然深深卡在中華民族主義的敘事而無法自拔。如果連基本國家文化認同的共識都沒有,法律是要怎麼修咧?(史觀亦屬於文化認同,被筆者在《解構中華系列》中歸類為『時間』)

嘉義南故宮展品。
中國連續史觀的政治性
筆者在解構中華系列中《虛構的時間》一文,已經提及現代中國一直都以歷史主張(時間),合理化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島弧國家的領土主權(空間)。在國共兩黨的文化敘事當中,『清朝』是中國的朝代之一,因為台灣過去被清朝統治約200 年,所以台灣變成『自古以來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類似的邏輯論述,中國也不是沒用在沖繩(朝貢國:琉球)和韓國(朝貢國:朝鮮)身上。如果這種歷史主張講的通的話,那今日中國還可以全力追索部分俄羅斯和蒙古國的主權。所謂的中國朝代史再往前追個幾百年,恐怕連北越都可以收進中國的口袋?
就如同現在百花齊放的歐洲,東亞大陸的歷史舞台也曾存在許多不同語言文化的國家,不管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或是宋、遼、金、西夏等眾國分天下,在東亞大陸並不少見,而且也存在過類似今日的國際互動體系。彼此互相敵對和征伐,何來的繼承關係?

嘉義南故宮展品。
台灣從未受到『中國』統治
不管是唐朝、宋朝、明朝,彼此之間並沒有法統繼承的關係,故應被正名為唐帝國、宋帝國和明帝國。更不用說所謂的元朝、清朝,其統治者根本就不是所謂的漢人,而是非中原的外族,把他們在東亞大陸的歷史視為中國史的延伸,最早是從20世紀初的梁啟超才發明的史觀。
以關乎台灣主權地位的《馬關條約》為例,封面寫的就是『大清帝國』而非『中國』(內文則混用)。大清帝國並不等於中國,反倒是中國、東突厥、圖博、蒙古、台灣,皆是大清帝國的一部份。具有現代主權意義的中國,要到 AC 1911 年,由 ROC 推翻滿清之後才有。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屬於公有領域,已無版權。
台灣在歷史上的確曾是『大清帝國』的一部份;戰後被『中(華民)國』違法佔據;而圖謀侵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從未統治過台灣。我們歷史課本學的『朝代史觀』之所以致命,是因為它透過強調時間的連續性,模糊了台灣和這三個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連續的模糊性,對於強化『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有莫大的助益。
法獨派認定從『大清帝國』到『中(華民)國』並無出現新國家,或是兩者皆為『中國』,等於間接接受中華民族史觀編造的連續性,並把不同的國家以『現代中國』創造的時間軸並列。若『過去』的滿清,可以銜接到『現在』的 ROC,那會不會也能直通想要奪取台灣『未來』的PRC 呢?
『時間』雖是無形,但對於人類的文化和史觀的影響,既幽微卻又無比強大。台灣若要脫離中國的思想控制,必得在史觀上面投入更多更深的力道。因為台灣無法系統性地處理自己的『過去』,導致『現在』的政局和國家的不安,遑論創造美好的『未來』呢?更多的舉例和論述,請參考:《解構中華(1):虛構的時間》。
雙層殖民的困境
BUT,上面這套論述之所以難以信服,很多時候也未必是因為中國的大外宣。往更深層來看,甚至和歐美等西方文明看待中國的視野脫不了關係。東亞大陸的諸帝國,在台灣熟知的的語境當中有數個不同的名字(唐宋元明清…等),但切換到普羅大眾的歐語,卻只能對應到 China。
就如同16世紀由葡萄牙戰俘撰寫的《大明行紀》紀載,當年的東亞大陸居民,並不存在『中國』的國家概念,更沒有自稱中國人,而是自稱『Tamenjin』(大明人),並認定自己的民族叫『Tamen』(大明),而不是這些西方舊帝國主義口中『China』或『Chins』。(參考資料:十六世紀葡萄牙戰俘眼中的中國:佩雷拉《大明行紀》;殖民之後? 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荷蘭阿姆斯特丹海事博物館的展品。
另外,現代主權國家概念,也是隨著西方列強的進擊,才漸漸普及東亞至今。在清帝國中葉,東亞仍是『天下秩序觀』在運轉。東西方對於何謂國家和主權,有不小的概念落差。當年東亞是清帝國的『天下』,只有內服(如:西台灣)、外服(如:朝鮮、琉球等),只有上下尊卑之分,並無現在聯合國票票平等的觀念。
China 一字開始在東亞大陸從地理概念,轉變成超民族文化、乃至主權國家的概念,已經是清末的事了;而西方國家自過去幾個世紀來,對 China 所累積的誤解和模糊命名,某種程度也被現代的中國所利用,並鞏固或創造了各種我們台灣人厭惡的大中國敘事。
身為弱小民族的台灣人,要面對的一直都是兩層的後殖民敘事。需要被反抗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統戰論述,還有更外一層的西方思想的制約。許多進步派對於前者大加撻伐,卻對後者奉為圭臬、深信不疑。渾然不察前者的論述基礎,如:民族主義(同文同種)、主權國家、共產主義,皆非中國首創,而是源自西方的理論。

羅馬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
對外塑造有利台灣的史觀
前幾天剛好在臉書看到有網友分享台灣故宮新館啟用,倒是讓筆者想到,故宮文物雖然不是直接展現台灣土本的文化,但卻仍然可以為台灣國族主義所用。
尤其在前述提到的史觀方面,如果故宮把 dynasty(朝代)從這些文物的標籤移除,取而代之以 country(國家)的標籤重新分類行銷。藉這一大批高名望、高聲量的世界級文物,來破除世界大眾對於『中國史具有連續性』的錯誤理解。
以此將被濃縮成中國史的各個東亞大陸歷史,拆解為各自獨立的國家,例如『唐朝』改成『唐帝國』。同時也能加大力道製造滿清帝國史和現代中國的斷裂性,藉此裂解掉現代中國奪取台灣的歷史依據。故宮這批世界級的文物,台灣應拿來宣揚和強化,與中國對立的史觀。

彰化市美術館龍年的特展<請眾先迎神宮廟藝術展>
從中國史解放的東亞大陸也可以延伸敘述,其對於東亞島弧如:韓國(明帝國)、日本(唐帝國)、越南等的文化影響,並反過來塑造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受滿清帝國、日本帝國和西洋文化影響),映襯出台灣如同日越韓,也存文化乃至國家獨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