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定義時間,誰就能主宰這個世界。
目前的台灣存在三套同時運行的時間:其一,基督教徒的西元新曆,因過去歐洲帝國主義的殖民到現在的世界強權美國,此曆法目前仍是世界的主流;其二,台灣本土和宗教信仰高度連結的舊曆,則以六十年為一甲子不斷地運行,對於年份的概念相對模糊;
其三,其他外來殖民者帶來的紀年,目前是『民國』,往前一百年是『昭和』,再往前一百年則是『道光』。除了以書寫的方式標記之外,時間並沒有肉眼可見的實體,所以她在日常展現的政治性與絕對的權力,幽微到難以被察覺。
彰化大村賴景祿公祠,有一塊昭和時期的扁額,象徵當時的台灣正受日本帝國的殖民統治。(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如果你最近有搭上大罷免的風潮,連署書上有一欄必須填寫出生年月日,紀年的部分一定會被志工反覆提醒:必須使用『民國』。光是這麼小的細節,其實就是中華民國這個國家,對於時間展現政治權力的一個日常案例。
對於台灣,有問題的是第三套時間,也就是從中國原封不動搬過來的『中華民國』。他除了定義『現在』之外,還有帶入了中華民族主義者梁啟超,對『過去』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的事情,進行一系列的超連結或超釋,最後變成一套所謂的『史觀』。[1]
台灣人在中學教育,普遍接受過這套中華民國帶來的史觀:從三皇五帝等比較接近神話傳說、難以考證的時代開始,算到『清朝』,最後就是中華民國,直到近八十年前的國共內戰後的分裂。根據這些中華民族主義的信奉者,中國史也因此有三千年到五千年不等。
不過,這套從日本史學來的史觀,存在許多的矛盾和不連續性。對比日本現存萬世一系的天皇,中國歷經各種朝代的更替,至今也早已不存在血緣維繫的皇權統治。元朝、明朝、清朝的皇族之間,不只沒有任何血統聯繫,還擁有不同的母語、統治的版圖也大不相同。
這不是『朝代』的更替,而是不同、甚至彼此『敵對』的國家,輪流統治東亞大陸這片土地。
說了這麼多,為什麼我們身為台灣人,需要去在意中國的『史觀』?因為這會牽涉到『台灣過去是否曾經屬於中國的一部份』的歷史議題。
台南億載京城,裡面還有當時清帝國臺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的頭像。(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曾經統治台灣213年的滿清,若按照梁啟超這套史觀當屬『中國清朝』,而『清朝是中國史上的一部分』,最後就能輕易得出『台灣曾受中國統治』的結論。
可怕的是,這也是國際主流對於台灣和中國關係的刻板印象。好比這兩年烏俄戰爭的雙方,也少不了這種在歷史論述上的爭端。[2]
(PS. 當然,這種印象一方面也和過去兩蔣時代的中華民國,一直聲稱自己才是正統中國有關,對內對外把台灣扯進中國內戰的視角,才會讓人產生台灣和中國在二戰前是一體的幻覺;同時,也和西方國家幾個世紀前,就對中國有所誤解有關,相關著作可參考:《殖民之後? 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無論怎樣從法理建國的角度論述,得到『台灣地位未定論』等結論,一條條理性細緻的國際法條文,都難以拚過那套梁啟超發明的時間魔法。畢竟,連身在其中的台灣人自己,都對這種不利自身、似是而非的史觀,奉為神主牌祭拜了,更何況是一些不相關的外人。
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在不否認滿清統治過台灣的歷史事實下,從另一個角度來敘述這段過去發生在台灣『時間意義』:如果『滿清不是中國的清朝』,而是內亞、非漢外族(韃虜)所建立的『清帝國』,那『台灣曾受中國統治』的歷史主張就可以被無效化。台灣繼承自清帝國的南方文化,也不需要被披上中華文化的皮。
高雄四海之家遺址。龍,當然也不是中國或中華文化特有的幻獸,而是整個東亞共享的文化資產。(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在中華民國建國之前的孫中山,除了有我們熟知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等口號,直接將滿清帝國排視為外來統治者(排滿),排除在這個『中華』之外;還有『鐵血十八星旗』,意圖以漢人政權『明帝國』固有的18行省(中國本部),作為中華民國革命建國的領土主張。[3]
而在該領土主張中,不只沒有包含台灣,連圖博、東突厥、蒙古皆不在其內。這其實也可以回過頭來對應到清初康熙、雍正等皇帝,反覆提到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的一部份。不過,詳細就要留待下個章節『中華民族的地理觀』來論述了。
回到上述孫中山革命時的主張(梁啟超口中的『小民族主義』),意即代表『中華』的『明朝』在滿清的統治下,是處於亡國的狀態,才有被『恢復』的必要。滿族的皇帝不是中華,所以才需要『驅除韃虜』。反面來說,滿清不等於中華,而不管是中國、台灣、蒙古、圖博、東突厥、部分俄羅斯,都是清帝國在統治東亞大陸三百年來,陸續征服的殖民地。
我中國已被滅於滿洲二百六十餘年,我華人今日乃亡國遺民,無國家之保護,到處受人苛待…….廢滅韃虜清朝,光復我中華祖國,建立一漢人民族的國家不可也。 ───孫中山(AC 1910年)
高雄鳳山鳳儀書院,外頭有清領時期台灣人祖先的日常生活樣貌。(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再對應到清帝國入關之初,要求其征服領土內的漢人『薙髮留辮』,甚至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嚴厲政策,滿語和漢語甚至是不同的語系……等等,就能看到清帝國建國的本質,對於所謂長期以『漢族』統治為主的東亞大陸,是異族統治。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不外乎就是『殖民』。
如果這套史觀得到正式認可,那麼現代的中國和台灣,在歷史上就沒有上下歸屬,或誰被誰統治的關係,因為大家通通都被滿清帝國給征服。即使台灣有過213年的清領時期,也不代表可以中國就因此統治過台灣。
以上用兩個小結的論述,交錯孫中山和梁啟超的觀點,也放入一些關於滿清帝國/中國本質的討論。這些在筆者的舊文已經有些論述,此處可說是重新整理。(延伸閱讀:統戰:中華文化就是政治意識形態)
不過,為什麼這套史觀為何也會影響到台灣人的文化認同,乃至國族認同?
如果梁啟超的超譯有理,台灣既然曾經屬於中國的一部份,有文字記載的四百年歷史又有一半以上的清領時期,那台灣人想必就是華人或中華民族吧?那繼承傳統中華文化自然不必言明!
雲林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在台灣的地位超凡,然而,媽祖這門信仰要如何在台灣文化中,找到一個可以安放的位置也很重要。畢竟,神明存在的意義,都是來自人們的詮釋。(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尤其,台灣古典文化的組成,像是傳統廟宇中的許多神明與宗教祭儀,許多人會下意識認為,那些文化都是從『中國』傳來的。但如果讀者有讀懂筆者花了兩個小結所論述的,便會在對那個『中國』指涉的確切時間點或實際的空間,打上一個大問號。更多對於何謂中國的申論,請參考相關書目:《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先撇開百年在地化變異,或是後來日本帝國殖民對台灣文化的影響,單把『清帝國』和『中國』在認知上進行分離,清領時期以硬體或軟體方式留在台灣的傳統文化,其實都可以不是『中華文化』。只看持有這些文化的當事人,如何找出可以說服自己接受的合理論述。
也如同《前言篇》所舉例的台灣文化觀點,不管是『不拜媽祖』、『排斥漢字』或『廢除舊曆』,其實都沒有擺脫梁啟超的時間魔法。都是深受中華民國教育,在這個認知框架下所得到的反論。因為對於『何謂中國』和『誰是中華民族』的認知過於扁平,才會為了閃避中國聲稱的『中華文化』,做出相應但被動的抵抗,來避免自己變成中國口中的『中華民族』。
這就是弱小民族無法定義自己的悲哀,只能活在他者的看法,來進行自身的改變。中國說你的手是他的,你就要毫不猶豫地剁下來給他?
不管是『媽祖』、『漢字』、『舊曆』的存廢當然可被討論,畢竟隔壁就有『廢漢字+守舊曆』的韓國,也有『守漢字+廢舊曆』的日本。不過,那應該是在多數人理解到,『中華民國帶來的這套時間,給予台灣人在根本人設上的限制』,之後的事情了。
若完全照著『中國』對於『中華文化』的定義,對某些台灣百年傳統、甚至世界目前僅有的固有文化,執行排除。我們最後就是變成某些人說的:『台灣人沒有文化』。
雖說經歷文化大革命,現代的中國已經流失大量的文化根基。不過拜梁啟超的時間魔法所賜,把曾經存在的東亞大陸諸國,通通變成中國的朝代,就可以繼續合理化他們侵占其他東亞諸國的文化資產。
例如,在台灣俗稱『東洋畫』的日本膠彩,只要冠以『北宋流失的傳統技藝』,就可以成為中華文化的傳統精隨 [4];還有像是天皇的穿著是『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歌舞是『唐代』遺產,東京的取名也和『宋朝』有關,榻榻米則是原汁原味的『漢代疊蓆』[5][6];
又或是以『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就是沿用明朝的』等藉口,合理化對韓國民族服飾的文化挪用與侵略 [7][8]。如果韓國因為中國張口,就乖乖承認韓服是中華文化,那今日應該不止很多古裝劇拍不成,泡菜、石鍋拌飯也都不用吃了吧![9][10]
台南赤崁樓,展示傳統廟寺建築的鯉魚吐藻構件。台灣有許多古典建築的構造元件,的確和福建一帶高度相似,就如同日本許多建築也是仿照唐帝國的規制。(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台灣其實面臨更多來自中國的文化掠奪,牆角已經被挖到快塌了。但多數人不只不會像韓國輿論一樣激動,甚至無知無感。例如AC 2020年,中國泉州和馬來西亞聯合登陸送王船為聯合國文化遺產。然而,保存脈絡最完整、造船技藝完全遵照古法、送王最為頻繁盛大的台灣,卻完全被排除在外。[11][12]
雖然台灣的傳統文化的基底承襲自清帝國,但卻不代表我們要將這些文化遺產是為中華文化。就好比過去的唐帝國之於現在的日本,過去的明帝國之於現在的韓國,清帝國也早已滅亡,不會再有任何的文化話語權。日韓兩國已經完全消化吸收與轉譯繼承自這些東亞古國的文化,台灣也該要開始好好處理自身和中華文化分離的課題了。
當然,拿台灣類比日韓,歷史境遇不同,終究會出現偏差。多數島民會對於這些傳統文化被視為中華文化,感到不置可否,不僅僅是因為時間觀被誤導而已,還有包含其他會在《空間篇》和《民族篇》提到的中華向度,而這就留到之後再細講了。
台中清水黃家瀞園。從拍攝者的視角看過去,可以見到這棟百年古蹟的構成有:清式三合院的規制、日式的格柵窗、歐式柱和立面、還有所謂中部藍,這些豐富的內涵其實就已經足以說明台灣文化已經脫離傳統的中華文化,開始有自成一格的居住空間了。(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目光回到近百年,目前寄生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本身也存在許多難以解釋、具有高度不連續性的時空『蟲洞』。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這篇文章書寫的時間『民國114 年』,但是,這卻又不代表中華民國已經統治台灣114年。
中華民國建國之後的三四十年,台灣還在被日本帝國殖民,使用的是名為『大正』、『昭和』等天皇的紀年。所以,蔡英文前總統才又試圖弄出第 3.5 套的時間觀,『中華民國台灣 72 歲』,來堵住中華民國空降在台灣所產生的蟲洞。
筆者個人是非常不認同這套論述,因為她等於試圖把和中國牽扯深重的中華民國,與台灣完全地身心合一。從歷史經驗我們也已經知道,只要和中國扯上關係就沒有好事。蔡總統堵住的那個蟲洞,可能本來是台灣人的逃生出口。
而且,蔡總統也大可不必這麼做,因為一般庶民,只要適應了一個政權所帶來的時間,就會修正自身對於時間的認知。例如:筆者的阿公的身分證上寫著民國28 年出生,但他出生當下被註記的時間絕對不會民國,而會是 『昭和15年』;
彰化鹿港天后宮的拜殿之後,在噴水池的角落放有兩座日式的石燈籠座,後面的年份被塗掉了,依據留下來的舊曆壬午年,推測應該是 AC 1942年/昭和十七年,而陳培堯先生曾為當時的天后宮籌資重修。這樣的惡意塗改,是早年中華民國試圖堵住蟲洞、彌補時間斷裂的作法。(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同理,有一次筆者大掃除的時候,翻出阿祖用毛筆字書寫家人出生年月日的紀錄。依年份推算,他的父母應該是在清領時期出生的,但手稿上面使用的年號卻是『明治』;如果你有申請日治時期紀錄的戶籍謄本,上面也絕對都是以天皇的年號,去回溯並覆蓋在日治時期以前島民的出生日期。
究竟哪種紀錄方式、哪套時間,對於阿公或阿祖的父母,才是正確的?時間的正確性,小到個人的生日,大到過去的歷史,都是由現在這個國家所定義的呀!台灣人就是在這些一層又一層外來的時序切換中,失去或混淆對真正歷史的記憶。
梁啟超的那套超譯史觀,就是為一個可能誕生的新國家所創造的,並試圖縫補這些時間的不連續性。他的時間魔法,將過去發生在中國建國以前的所有歷史,通通變成是中國的歷史。
不過,光是一個中華民國,就可以從日常的小細節找到無數個蟲洞了,更何況是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梁啟超為中華民國量身打造的史觀,本來就不是歷史事實,更非不可挑戰的觀點!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已經是台派的老生常談;思考再深一點的,會認知到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的不可分割性,與其外來的本質和滿手的血腥;不過真正釜底抽薪的做法,是反對『中華民族』那一套論述的框架。其內涵還包括『華人』、『中華文化』、『華語』的認同,都會在後續的文章個別擊破。
不過,其中最重要、也最難察覺的,就是本篇探討的『時間』!『中華民族』是生物性的血緣嗎?不對,他的本質更接近『時間』。
如果想要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就會需要一套新的『時間』。如果要讓自己擺脫華人或中華民族的人設,請先修正自己腦中的『時間』。台灣人若無法定義自己『過去』和『現在』的時間,何以有『未來』呢?
台北遺留的清治古蹟,台北承恩北門,是台灣過去歷史的見證。但台灣人顯然還沒有能力,詮釋這些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物換星移的人事物。(照片版權皆屬作者本人所有,請勿轉載盜用)
[1] 戳破中華民族的神話──華人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為統治方便被梁啟超「發明」出來的(公民報橘)
[2]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認同差異與地緣政治衝突(國策研究院)
[3] 戳破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假象!「泛黃帝子孫論」其實只是一種排擠他人的工具(八旗文化)
[4] 四川藝術家用金箔、寶石畫女財神爆紅,被遺忘的中國巖彩得以重光 (香港01;統戰農場)
[5] 日本文化裏有多少中國人忘掉的東西(統戰農場)
[6] 兩岸景點屢觸發「以倭代華」爭議 唐宋文化真的在日本嗎?(香港01;統戰農場)
[7] 中韓再掀網路罵戰!韓服源自明朝?中國小粉紅出征南韓,慘遭舉報「翻牆」(網路新聞;統媒)
[8] 嗆沒韓服這種東西!中網堅持「那是明朝漢服」,韓鄉民傻眼:瘋了?(網路新聞;統媒)
[9] 泡菜之爭:中韓兩國為何再起口角(BBC 中文網)
[10] 中國吉林省將石鍋拌飯列文化遺產 韓國批扭曲歷史(中央通訊社)
[11] 送王船被中國、大馬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台灣怎麼辦??[ 送王船的世界性 ] 20210129台灣記事簿 第82集(公視 YouTube)
[12] 臺灣並非「送王船」起源地,卻保留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王爺信仰文化(故事 Story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