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學

含有「拖延心理學」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明明有夢想,卻總卡住不前? 你可能不是缺乏行動力,而是被內在的阻力綁住了腳步。 這篇文章從情緒性阻力、信念型阻力與慣性型阻力三大面向深入剖析,並提供實用破解策略。 透過任務微啟動、信念轉化與行為儀式設計,你將重拾行動節奏,不再停滯於起跑點,真正啟動人生成長。
Thumbnail
很贊同「不是要完成,只是要開始」這個微啟動策略,我在陪伴別人建立習慣時也最常用這個當第一步。小行動就能打破情緒封鎖線~~
Jack的升級修練室-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0
細枝小葉的阿祥_Sean 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像撬動卡住大石頭的第一根槓桿!只要開始,狀態就會慢慢動起來~
這篇文章探討拖延的真正動機,從心理學與日常經驗出發,指出拖延未必是錯誤,而是一種信號。以達爾文的進化論例子和女兒的「拖延策略」為例,說明拖延背後可能蘊含環境承接不足、行動門檻過高或未知的焦慮。最終提醒我們與其對抗拖延,不如學會理解它、擁抱它,找到適合自己的行動節奏。
Thumbnail
你總是拖延、進度落後?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如何透過情緒管理提升執行力,包含情緒覺察、負面情境預想、行動啟動等實用策略,助你擺脫拖延,找回行動力。 很多人想提升執行力,第一時間就去學習時間管理法、效率工具、番茄鐘,但忽略了一件事: 真正讓人卡住的,往往不是行動力,而是沒被處理的情緒壓力。
Thumbnail
你也在和「拖延小怪獸」作戰嗎? 還記得那個早上,你對著鬧鐘發誓「今天一定要開始工作」,卻轉身又滑進了手機世界?報告、作業、家務……總覺得「還有時間」,結果最後一刻卻慌成一團。這種狀況,不僅讓我們的心跳加速,還常常讓焦慮感如影隨形。事實上,拖延並非單純的懶散,而是大腦對壓力、失敗和短期快樂的本能反應
Thumbnail
選擇困難,真的這麼難嗎?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站在手搖飲店前,盯著琳瑯滿目的菜單,糾結到懷疑人生?「紅茶拿鐵?抹茶牛奶?還是黑糖珍奶?算了,下一位先點!」最終,你發現自己拿著一杯和昨天一模一樣的飲料,內心卻還在糾結:「剛剛是不是該選另一杯?」 這就是選擇困難症(Decidophobia)——一種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從Nintendo Switch遊戲中獲得動力,提升生活生產力。透過思考賺錢、拒絕拖延、學習時間管理、訓練反應速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電子遊戲不再是浪費時間的工具,而是提升生活品質的助力。希望這些心得能夠幫助喜愛遊戲的人,找到娛樂與工作的平衡。
Thumbnail
五年前收到姊姊送的水藍色精裝日誌,封面簡約印著燙銀 LESS is MORE 字體,心想這麼美絕不能辜負它。結果到現在,完美病不僅讓我「一字無成」,更讓我錯過了與自我對話的時光。 除了日誌,我的完美主義也體現在簡報上,像是字型和字體是否一致、標題和內文是否對齊、排版是否閱讀舒適、內文是否簡潔、
Thumbnail
小倖-avatar-img
2024/01/04
完美病和完美主義都有,新筆記本第一個字醜我就受不了了😵如果是擁有大大這本,我連寫都不敢寫🤭
寫心雪R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04
小倖 看來送太精美的筆記本不是好主意😂
拖延不僅是一種行為, 更是一種心理現象。 它反映了我們對現狀的不願改變以及深層的心理需求。 了解拖延背後的主因, 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並克服它, 進而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心態1 - 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 追求完美本身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當我們意識到無法達到這種完美時,
今日愛自己行動:看一本喜歡的書 我喜歡閱讀,喜歡到可以一整天都待在圖書館看書的那種喜歡。 以前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30天不出門挑戰, 我當時想,如果可以讓我在圖書館裡面有水有食物,我應該可以完成這個挑戰。 閱讀的好處 我覺得書中的知識,就像一塊塊積木一樣,蒐集越多知識點、核心理念,
Thumbnail
身體是個很神奇的載體,它總會藉由感受或某種下意識的行為來告訴你內在真實的想法,雖然現今社會上很多人可能會對於懶惰、拖延症等等有著較為負面的標籤,但這篇我要分享的是關於懶惰的積極面觀點,「懶惰」其實是身體在告訴你:「嘿!我志不在此!做這件事並不是我現在的最高興奮!」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