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收到姊姊送的水藍色精裝日誌,封面簡約印著燙銀 LESS is MORE 字體,心想這麼美絕不能辜負它。結果到現在,完美病不僅讓我「一字無成」,更讓我錯過了與自我對話的時光。
除了日誌,我的完美主義也體現在簡報上,像是字型和字體是否一致、標題和內文是否對齊、排版是否閱讀舒適、內文是否簡潔、色調是否統一⋯⋯ 之類的細節,我有難以妥協的偏執。
或許你有留意到,上述我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彙:完美病 vs 完美主義。
為了區分同時具積極和消極含義的完美主義,在這我以 完美病 來表示「具負面意義的完美主義」,而以 完美主義 表示「具正面意義的完美主義」。而我也想進一步定義兩者的差異:完美病是一種「先求好再求有」的迷思,而完美主義一種「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
所謂「先求有再求好」的完美主義,借鏡《精實創業》裡的 MVP( Minimun Viable Product)概念說明,指的是最小可行性產品。顧名思義,完美主義無須等到產品「全部到位」,而是優先推出「最小可行性產品」進行市場驗證,再不斷優化。例如產品是掃地機器人,那麼無須等到機器人成形,一台陽春版的掃地機即可先試水溫,如此,即可用最小成本獲得實際反饋後再從中優化,以避免時間、人力、資金的大量浪費。
然而我的簡報偏執,也是基於完美主義的心態:先完善簡報架構和內容再投入時間優化視覺,以加深觀眾的印象。但若時間有限,美化的部分將視情況捨棄,畢竟簡報的本質是將內容有效傳遞給觀眾,美觀只是額外加分。
相較於完美主義,完美病使人陷入「先求好再求有」的困境。《拖延心理學》指出: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對犯錯非常在意⋯⋯往往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許。」
因此這種不切實際的高標準,反而加深了他們害怕失敗的恐懼而產生拖延現象,成為阻礙前進的絆腳石。
如同我那本精裝日誌,因為過於執著「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反而強化了我「害怕做不好」的恐懼,最終導致「什麼都沒做」的結局。然而日誌若換成其他待辦事項,像是接案、創業、改造房間、經營社群、製作一首歌,或完成一支影片⋯⋯ 那麼完美病要承擔的後果不僅僅是一字無成,而是一事無成了。
若《精實創業》的警示是避免將時間、金錢和人力投入錯的方向,那麼我想《拖延心理學》想提醒的是:拖延雖表面上看似毫無損失,但實際上因拖延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和自我批判,已是一場精神浩劫。更甚者,停滯不前本身就像夢遊者站在時間輸送帶上,腦袋不斷回放過去立下的願望,然而待願望隨著時間淡忘後,又再次立下新年新希望。這樣的循環,彷彿夢遊者站在時間輸送帶上,一邊羨慕他人的成就,一邊卻毫無建樹地苟活。
一桌滿漢全席
無法略過備料、調味、擺盤而憑空誕生
雖然用好的廚具能讓料理過程更順手
但菜餚是否美味還是取決於掌廚的功夫
因此刀子不用買最好的
鍋子也可以先用平價版的
若過程不小心出錯了
沒關係,我們再做一次
如之前文章 在巴黎的那幾天 所述
那些我們欣賞的人
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成功
而是他們如何一次又一次的
披荊斬棘,放膽去做
完美是個虛構的概念
沒有所謂「等到完美的那一天」
只有「從今天起更接近完美」
先求有,再求好
完美主義是一種追求進步的心態
而所有的卓越都始於不完美
只有做出行動
我們才有接近完美的機會
和這篇有關,你可能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