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
含有「方法論」共 3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書山有路
2024/12/13
高效原力|正向情緒可以抵銷壓力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
#高效原力 書中愉悅生產力的觀點建立在「感覺愉悅 -> 產生能量 -> 激發生產力」的基礎之上。 這其中包含了一個「抵銷假說」,也就是正向情緒可以抵銷壓力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解讀是:大多數生產力方法論強調「方法」,例如時間管理的工具、任務排序的原則、降低分心的技巧
#
高效原力
#
生產力
#
心流
2
留言
書山有路
2024/12/13
高效原力|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
最近因為 #高效原力 又開始重新關注「生產力」這個主題。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對於「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很有共鳴。想起那些過去曾讓我進入心流、感到自我突破的大小專案,都是在保持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完成的,才讀完第一章,就讓我對生產力有了一個新的假設:
#
高效原力
#
生產力
#
閱讀
23
1
Andy Tsai
1
很認同只做嚮導的概念!
前圖紙的沙龍
2024/12/01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會(二):科學活動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樣
孔恩認為,各個時代的科學中都有像這樣的一些佔據核心地位的「武斷元素」。譬如我們都知道,地星說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被推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宗教信仰、以及對古希臘流傳的某些自然哲學之篤信都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並非科學一定會發展成那樣,就像我們知道的,後來日星說取代了當時的地星說典範。
#
前圖紙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讀書會
17
留言
Chi̍t-hāng-hit-hāng(這項彼項)
2024/06/20
大禹治水,你智...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
108課綱
#
大禹治水
#
哲學
5
留言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
2024/06/10
《分別為聖:台灣政治神學的思考》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
政治
#
台灣
#
神學
5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4/05/26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一場在美國長島舉行的跨領域研討會中,物理學家費曼注意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他發現主辦單位給的建議書單裡的書他一本都沒讀過,而那些與會的其他人員--包括牧師、教士、法律專家與歷史學家--討論的問題他一點都聽不懂。
#
前圖紙
#
費曼
#
人文社會
3
留言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
2023/10/17
《台灣社會力分析》課程大綱
本課程嘗試針對「台灣社會性」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討論,從微觀的族群文化到宏觀的東亞地緣政治,最終再總結台灣社會的「本質性」問題,也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本課程掌握到自己所身處的土地人文特色,同時也能學習到以「解剖學式」的眼光來看到當代社會的地景而非碎片化的最單獨議題上爭執是非。
#
課程綱要
#
地緣政治
#
族群
10
留言
李惠銘AMG的沙龍
2023/10/11
30課綱 50希望(五)課本可以這樣改
九年一貫開始把一些學科併為學習領域,一開始確實有出版商編出合科的課本,但立即因為市場考慮回到分科。教育部後來更順應民情,訂出「基本教材大綱」,做為各家教材及未來考試的「有所本」,此時「一綱多本」的精神已蕩然無存。 而108課綱對課本沒有作為,書商只是做了內容的增刪,於是教室的風景變化不大。 但既
#
教科書
#
方法論
#
香港教育
7
1
傻剛
喜歡
我是個體制外教育者,在參考課綱和課本的時候,也常有感於現在課綱想法有進步,但課本還無法跟上這個概念,更甚至,教育現場的老師們也很難跟上這些概念。我的志向還不在對體制做些什麼事上,而在於研究如何更貼近心目中理想課程的樣貌。所以很感謝有像你們這樣的推動者,有你們撐出來的空間,才有我能夠轉圜的餘地。分享我目前正在進行的教學設計,試圖以概念重新貫串課綱內容。但還有很長遠的路程。https://vocus.cc/article/65201b28fd8978000193ece8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2023/09/26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那你自己去吃啊!
只要把名詞作動詞用,世界就活絡了起來,可以在自己創造的無限中流淌。
#
吃得苦中苦
#
方為人上人
#
方圓作動詞用
2
留言
但丁快書漫想
2023/09/09
《底層邏輯》書評-如果我不能比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更能反駁這個觀點,我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
我們常在許多時候用經驗決定我們的決策,但卻忘記這個經驗到底是不是這些決策之間共通的邏輯,這樣即將所有結果訴諸於機率,偶爾的有效會讓我們更加確信自己的經驗,直到跌了一大跤。對於自己跟他人做事的底層邏輯動機有所洞察,才能安穩的在這個詭譎的世界中生存,累積更多可以犯錯之資本,因為永遠不可能有100%成功。
#
底層邏輯
#
方法論
#
產品
1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