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一):無用的學問〉2023-05-26


  一場在美國長島舉行的跨領域研討會中,物理學家費曼注意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他發現主辦單位給的建議書單裡的書他一本都沒讀過,而那些與會的其他人員--包括牧師、教士、法律專家與歷史學家--討論的問題他一點都聽不懂。他不知道牧師口中「知識的支離破碎」(在牧師的說法中:這是因為關於一切事物的解釋不再全都來自於上帝)為什麼是一種道德問題,其他人並不擁有和他相似的疑問,卻又沒辦法清楚地解釋給他聽。他試著在研討會的第二天提出他的困惑以及釐清定義的需求,並得到了「費曼先生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觀點」以及「我們以後再討論」的禮貌性忽略。


  根據費曼的自述,他曾經嘗試去反覆閱讀那些他看不懂的文句,譬如:「社會區域的個體份子常常透過形象化的、符號化的管道獲得資訊。」並最終恍然大悟地翻譯出「大家都閱讀」。他發現這些人和他們的文章什麼都沒說,並補充了一件趣事,速記員私下告訴他,所有人說的話裡面只有費曼講的話他聽得懂。費曼的結論是:「會議中有很多假裝成聰明人的笨蛋,他們不誠實且令人生氣。」



  這段故事是具有啟發性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重大的警訊。一方面,費曼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時人們沉浸於一種「看似深刻」的討論之中,但那裡其實沒有太多新的東西,人們只是以一些陌生化的詞彙重述世界裡再平凡不過的事情。


  但在另一方面,雖然上述那段話不是原文,而是費曼憑印象重構的,但「社會區域中的個體」與「人們」真的是完全等價的嗎?當一位學者去指出這些獲取管道的資訊有「符號化」的主要特徵時,他真的什麼都沒說嗎?



孔恩的反省與「典範轉移」

  同樣作為物理學家,孔恩在閱讀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第一時間也同樣覺得那裡頭錯誤百出,無法為現在的物理學提供幫助。但他並不是像費曼那樣快速地得出「對方是笨蛋」的結論,他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在物理學之外,亞里斯多德能夠那樣的清晰敏銳,但一碰到物理問題,他的才智就發揮不出來了呢?同時,他也思考著:為什麼這樣的觀點能在兩千年裡被人們廣泛接受?


  孔恩並沒有快速地接受「因為迷信、因為崇尚威權」或「因為形上學和語意學的混亂、因為沒有好的檢證標準」等等的說法,而是發展出了一種思維模式,他發現那裡有某種與當前的科學截然不同的「典範」,當我們學著從亞里斯多德典範來看這些物體運動現象時,那些漏洞百出的語句一下子就都合理了起來。「尋出一個使這部原典像是出自一個理智清明的人的手筆的讀法」從此成了孔恩從物理學家轉向為一位科學史家時的核心思路。



  我們曾經聽過一些初步接觸社會學但不怎麼感冒的人調侃那些「教授與學長姊掛在嘴邊的術語」:「文本」不就是書嗎?「脈絡」不就是上下文?「結構」、「階級」、「批判」,反正這群人就是些仇富又憤世嫉俗、偽裝成知識分子的暴民嘛。


  在台灣,這樣的現象會直接被連結到「文組」與「理組」之間的對立。兩邊都隱約地知道對方懂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但在更大程度上,就像費曼一樣,人們大多時候相信對方是一定程度的笨蛋。我們會注意到當兩個人在一個議題上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時,他們往往不會只在那個別的一個議題有爭議,兩個人幾乎是用完全不同的「典範」或「概念/詞彙組」在看一件事情。


  於是就像在物理學那裡發生過的:牛頓物理的「質量」跟愛因斯坦的「質量」之間的截然不同,以一種新的面貌在中國網友和台灣網友之間再次發生:「質量很好?你是說品質吧?還是你是說質跟量都很好?」說的人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聽的人覺得有夠奇怪。但這是因為其中一個人「錯」了嗎?還是我們根本還沒找到路來展開溝通?



反身性與方法論問題

  孔恩注意到,社會科學家對於何為「正當的科學」與科學方法論的問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彼此意見不同,並經常有公開的爭論。但自然科學家雖然並未擁有對這些問題更加經得起考驗的解答,卻鮮少有人對本科的基本論點進行爭論。


  我們可以想像,許多出色的自然科學研究者並不關心那些「使科學得以為科學」的東西。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學者卻不停地向自身追問。韋伯一直想處理那些對他而言更重要的實踐世界中的問題,卻「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那些逃避不了的方法論上。那不是因為他覺得有趣、甚至不是因為那些方法論更重要,而是如果沒有先處理這個,過去與未來的每個傑出學者都可能一直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就像胡塞爾注意到的,自然科學的精神只注重它不斷累積的成果,沒有回頭去審視那些一般性問題。對這類精神而言,除了「可透過實驗檢證」的對象之外,其他東西都是空洞的填充詞。


  速記員聽不懂那些話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機會受到相關的教育,但費曼不一樣,他對於自身知識系統的過份自信以至於他沒辦法像孔恩那樣注意到:原來可以有無數種互不相容卻各自富有解釋力的理解世界的概念系統。光是活在他自己的知識體系裡面他就能夠過得很好且持續地信賴自己足夠聰明。


  費曼認為:「如果有件事你可以用數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卻沒辦法讓人馬上知道你描述的是同一件事,那這件事可能就是簡單的。」但更有可能的事情是,多數的事情沒有辦法數學化地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它們複雜到有無數種截然不同的描述方式,其中的大部分是另一個人從未想過,且需要花心思去閱讀與理解才能逐漸明白。



當自然科學與人文學脫離斷裂

  「知識的支離破碎」或許真的是一個道德問題。不見得要和上帝有關,而是現代人已經可以過於輕鬆地去拿著那些精細化的知識片段,便以為自己完全掌握到了世界。的確,沒有那些精細化的物理知識,人類無法發明出原子彈。但也正是因為那些脫離了人文主義關懷後的精細化物理知識被無機地控制在了擁有特定意識形態的軍事科技複合體之下,人類才發明並發射出了原子彈。



  「我記得,當時唯一的反應--也許我自己的反應已經讓我喪失了理智--是十分得意和興奮。……而同時,廣島的人們正在死亡、掙扎。」;「有一天我和母親在紐約的一家餐館裡……我意識到,假如在紐約的 34 大街上扔一顆那樣的炸彈,巨大的爆炸會一路捲來,這些人都將死去,這裡的一切都會被殺死。而且不會是僅此一顆,繼續造原子彈是很容易的……我感到很不安……我真的陷入了一種壓抑的狀態。」


  費曼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有情感、有反思與發現錯誤的能力。但即使發生在曼哈頓計畫之後的種種事情引發了他的反思與不安,他還是沒能意識到那些存在於他不了解的另一類知識中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費曼的困惑與人文學的價值(二):困難的詞彙〉

〈「知識的支離破碎」:那些轉生成了網路文章的書中文字〉

〈超越超越性〉

〈自願的「平庸之惡」:「過剩服從」與「積極的怠惰」〉

〈Drones:彷彿不在面前的戰爭〉

〈完整的人與現代人的處境:關於前圖紙〉

avatar-img
86會員
75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反過來說,在確定不得不給出答案的那個死線來臨之前,代議士們就應該一直討論,直到最接近共識為止。如果時間足夠充裕,甚至當共識出現後,仍應該繼續討論更好的解法或細節,來讓它盡可能地完善、盡可能地不讓任何人的權益受到這部法律的侵害、盡可能地減少未來需要再次調整的情況。
  只要是對民主要較深刻的認識的人,都會知道,民主絕不僅僅是每隔兩年上街投票一次。更不會是只要有人數優勢就能輾壓不同意見者。我們之所以認可民主勝過於威權獨裁,就是因為沒有人應該要被規定去「服從」另外一些人。不管對方是基於血統、基於武力還是基於人數,沒有人可以不經討論地要求另一方放棄自己的意見。
  對梭羅而言,公民不該把自己的良心全部託付給立法者,對梭羅而言,我們並不首先是一個被統治者,而是一個有良心與思辯的人。我們的良心能告訴我們有一些法律是不正義的,只培養對法律的尊敬,就像培養對權力與權力者的尊敬一樣有問題。
  十年了,我衷心希望、也會努力去提倡的事情是:這一次,我希望運動結束之後不會再有每個人滿口厭女穢語的「大腸花」。這一次,我們要有能力用更尊重每一個夥伴的方式表達。如果有一天我們能鬆口宣稱我們勝利,那必須是因為,我們終於迎來了一個尊重所有性別的民主、一個不再厭女的台灣社會。
  對彌爾而言,雖然自由精神與進步精神並不總是站在一起,但越多的自由精神,才有機會孕育出越多的進步精神。當一個社會裡面,有越多人得以表達出基於自身自由所提出的獨特表達,整體社會就有越多認識到真理的機會。
  我們的優勢是我們會進步,我們會一次做得比一次好。這也包括,我們會有能力傾聽和說服、去讓自己和別人的意見交流與發展。這是威權政府與他們的在地協力者永遠學不會的。也是我們會暫時性地挫敗,但永遠不會被打倒的核心理由。
  反過來說,在確定不得不給出答案的那個死線來臨之前,代議士們就應該一直討論,直到最接近共識為止。如果時間足夠充裕,甚至當共識出現後,仍應該繼續討論更好的解法或細節,來讓它盡可能地完善、盡可能地不讓任何人的權益受到這部法律的侵害、盡可能地減少未來需要再次調整的情況。
  只要是對民主要較深刻的認識的人,都會知道,民主絕不僅僅是每隔兩年上街投票一次。更不會是只要有人數優勢就能輾壓不同意見者。我們之所以認可民主勝過於威權獨裁,就是因為沒有人應該要被規定去「服從」另外一些人。不管對方是基於血統、基於武力還是基於人數,沒有人可以不經討論地要求另一方放棄自己的意見。
  對梭羅而言,公民不該把自己的良心全部託付給立法者,對梭羅而言,我們並不首先是一個被統治者,而是一個有良心與思辯的人。我們的良心能告訴我們有一些法律是不正義的,只培養對法律的尊敬,就像培養對權力與權力者的尊敬一樣有問題。
  十年了,我衷心希望、也會努力去提倡的事情是:這一次,我希望運動結束之後不會再有每個人滿口厭女穢語的「大腸花」。這一次,我們要有能力用更尊重每一個夥伴的方式表達。如果有一天我們能鬆口宣稱我們勝利,那必須是因為,我們終於迎來了一個尊重所有性別的民主、一個不再厭女的台灣社會。
  對彌爾而言,雖然自由精神與進步精神並不總是站在一起,但越多的自由精神,才有機會孕育出越多的進步精神。當一個社會裡面,有越多人得以表達出基於自身自由所提出的獨特表達,整體社會就有越多認識到真理的機會。
  我們的優勢是我們會進步,我們會一次做得比一次好。這也包括,我們會有能力傾聽和說服、去讓自己和別人的意見交流與發展。這是威權政府與他們的在地協力者永遠學不會的。也是我們會暫時性地挫敗,但永遠不會被打倒的核心理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理查.費曼是美國知名理論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8年逝世。《別鬧了,費曼先生》並非一般的自傳,而是費曼和友人之子雷頓,長期一起打鼓,雷頓之後將與費曼聊天的內容整理編輯,經費曼同意出版。雖非費曼親筆撰述,總是本人首肯的紀錄,可視為現身說法。 《別鬧了,費曼先生》首先是「小頑童
Thumbnail
故事背景為未來的世界,是一個生存艱難的時代,富人與窮人的生活狀況極度懸殊。文章中描述了一個科學家突然意外穿越時空的故事,並開始重新規劃世界,尋找能源和修復土壤的方法。
Thumbnail
《馬雅任務》 作者林斯諺。最初是在大學認識這號作者,看到華文系有一門課的某個星期,會專門請推理小說家來演講,只是看到海報就去了。 當時林斯諺準備到紐西蘭念博前夕,念的是哲學。他本人還自嘲說推理小說界聽到他念哲學還嚇了一跳,他們一直都認為推理小說是理工科出身的守備範圍。 結果聽了他的演講後就被圈
Thumbnail
歸納從人類的日常生活到學術研究,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深入探討歸納的方法、優缺點,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在臺灣第一期費登奎斯師訓過程當中,有個並未引起重視的討論,主題是關於「動作」(因為相反立場者只有我一人,也可能其他同樣想法的同學彼時並未發聲)。大部分同學支持培訓師Paul的觀點:「動作本身並不重要。它們是自我學習的一個工具。」有的同學則更進一步認為「動中覺察」中的動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覺察。
Thumbnail
昨晚看了文昭老師的思緒飛揚影片,有一集影片提到「地球是監獄」的科學發現。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想來寫一篇我自己看了幾則相關資訊的新觀點,或者應該說是一個整理眾多說法之後的觀點。
Thumbnail
窮理查年鑑閱讀心得   各位好,這次想跟各位介紹一本很精簡的小書,美國開拓時代班傑明富蘭克林寫的窮理查年鑑,內文的主體會由富蘭克林開個寫的俏皮話,加上一日一格言的形式進行,主要觀眾設定的是以普羅大眾為主,因此都很容易進入,很希望大家有機會能閱讀看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理查.費曼是美國知名理論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8年逝世。《別鬧了,費曼先生》並非一般的自傳,而是費曼和友人之子雷頓,長期一起打鼓,雷頓之後將與費曼聊天的內容整理編輯,經費曼同意出版。雖非費曼親筆撰述,總是本人首肯的紀錄,可視為現身說法。 《別鬧了,費曼先生》首先是「小頑童
Thumbnail
故事背景為未來的世界,是一個生存艱難的時代,富人與窮人的生活狀況極度懸殊。文章中描述了一個科學家突然意外穿越時空的故事,並開始重新規劃世界,尋找能源和修復土壤的方法。
Thumbnail
《馬雅任務》 作者林斯諺。最初是在大學認識這號作者,看到華文系有一門課的某個星期,會專門請推理小說家來演講,只是看到海報就去了。 當時林斯諺準備到紐西蘭念博前夕,念的是哲學。他本人還自嘲說推理小說界聽到他念哲學還嚇了一跳,他們一直都認為推理小說是理工科出身的守備範圍。 結果聽了他的演講後就被圈
Thumbnail
歸納從人類的日常生活到學術研究,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深入探討歸納的方法、優缺點,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在臺灣第一期費登奎斯師訓過程當中,有個並未引起重視的討論,主題是關於「動作」(因為相反立場者只有我一人,也可能其他同樣想法的同學彼時並未發聲)。大部分同學支持培訓師Paul的觀點:「動作本身並不重要。它們是自我學習的一個工具。」有的同學則更進一步認為「動中覺察」中的動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覺察。
Thumbnail
昨晚看了文昭老師的思緒飛揚影片,有一集影片提到「地球是監獄」的科學發現。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想來寫一篇我自己看了幾則相關資訊的新觀點,或者應該說是一個整理眾多說法之後的觀點。
Thumbnail
窮理查年鑑閱讀心得   各位好,這次想跟各位介紹一本很精簡的小書,美國開拓時代班傑明富蘭克林寫的窮理查年鑑,內文的主體會由富蘭克林開個寫的俏皮話,加上一日一格言的形式進行,主要觀眾設定的是以普羅大眾為主,因此都很容易進入,很希望大家有機會能閱讀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