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識感

含有「病識感」共 3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大概在諮商了三次之後,諮商師建議我可以去精神科就診,當時我問了一個應該許多人都會有的問題, 「我的狀況有那麼嚴重嗎」? 當時的我對於精神科的印象,還抱持著很嚴重的精神狀況才會需要去看精神科,因此當自己被建議去看精神科時,第一個反應是我是不是很嚴重。
前三次的諮商,大部分時間在處理情緒與了解狀況,討論內容大多有關家庭,畢竟我的情緒問題絕大部分是來自家庭因素。初期諮商,除了了解我的狀況,諮商老師也提了幾個方法給我參考。
如果把我的憂鬱具體化,那大概就是感冒了吧!只是我的感冒沒有發燒到需要躺在床上,還可以上班上課,只是會咳嗽頭痛,雖然是小感冒但持續了很久的時間。
Thumbnail
本文探討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工作,尤其是針對第一次住院的患者,如何協助他們認識疾病、管理症狀,並適應住院生活。透過促進患者的病識感和社會適應能力,臨床心理師的角色至關重要,旨在減少重複住院現象,並指導患者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文章提供具體建議與心理工作的目標,以幫助患者順利過渡到日常生活中。
Thumbnail
直接教真的 就好了,給真的社會的 知識。 https://trello.com/b/jOnVQKne/%E5%AD%B8%E6%A0%A1%E8%80%81%E5%B8%AB%E6%B2%92%E6%95%99%E7%9A%84-v2-open-%E4%BA%BA%E6%89%80%E8%99%95%E7%9A%84%E4%B8%96%E7%95%8C%EF%BC%8C%E5%8F%AF%E8%83%BD%E6%9C%83%E9%8C%AF%E4%BC%B0%E7%9A%84%E4%BA%8B%E9%AD%94%E6%B3%95%E5%82%99%E5%BF%98%E9%8C%84%EF%BC%89
病識感 病識感,這個詞彙在醫學中代表了一個人對於自身疾病的認識與理解。當我們的身體出現問題時,大多數人都能感受到一些不適,比如頭痛、發燒、關節疼痛等,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示,提醒我們身體可能出了狀況。然而,並非所有的病痛都能被人們清楚地感知和理解,特別是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或慢性病。這時候,病識感就
Thumbnail
  從今年春天起,我開始練習在每天睡前或隔天早上,用每件是一兩句話的方式,寫下三件令自己感謝的事。雖然有時候需要想比較久,但至少到目前還沒有完全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雖然我們不可能在相同的時間段裡面實驗寫與不寫的差別,但在這兩百天左右的練習之下,我確實有感覺自己比過去更有辦法看見事情值得感謝的一面。
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文章分享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中汲取的心理健康啟示,強調尋求心理諮商的重要性。透過蛤蟆先生的故事,揭示了人們常常無法認知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如何透過諮商來重建自我價值和思維模式。文章也提到臺灣政府推出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鼓勵讀者重視心理健康,共同踏上自我探索之旅。
Thumbnail
很感謝你的分享,重新認識自己,找回自己的內在力量,真的很棒!👏👍🤩
付費限定
當我們的身體長期感受到疼痛,習慣之後大腦可能開始忽視這些信號,使我們錯過潛在的健康警告。這種現象,尤其在慢性疼痛或疾病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讓問題隱藏起來直到為時已晚。透過探討神經炎症、飲食與生活習慣的關聯,重新認識疼痛的作用並了解如何透過定期檢查和正確的飲食來有效處理這些隱藏的風險,幫助我們重拾健康。
Thumbnail
在福音中,耶穌召叫瑪竇跟隨祂,這不僅是對瑪竇的呼喚,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被召叫追隨耶穌。耶穌的邀請不限於特定族群或職業,突顯出的是關於信仰的普遍性和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信仰的根本。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完全時,我們就能更真誠地追隨耶穌,實踐愛與仁慈,並在生活中展現基督徒的身份。
Thumbnail
這是你的牢籠 門上沒有鎖 而你抱著一盒鑰匙 像個宣傳瘟疫的流浪漢 希望有人能看看你的鑰匙 但沒有人看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