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含有「症狀」共 50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運動醫學Talk|醫檢師Tim說健康
2025/10/15
幽門桿菌是什麼?感染症狀、傳染途徑與檢查方法全解析
「你知道嗎?全台大約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感染幽門桿菌,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 醫檢師請問~幽門桿菌到底是什麼啊? 嘿~我是一名醫檢師,同時也是健身教練。白天在抽血櫃台穿著白袍,晚上換上運動衣揮汗如雨(不用擔心,我有洗澡😆)。最近在抽血的時候,常聽到病人問我一個問題: 👩:「
含 AI 應用內容
#
醫檢師
#
醫檢師說健康
#
健康檢查
3
留言
思恩堂大小事
2025/10/15
高雄肩頸痠痛就來這裡看!思恩堂中醫用「埋線療法」長期解決痠痛根源,網實測都說有感!
復健推薦怎麼做最好:中醫調理 vs 西醫物理治療哪個更適合長期保養 許多人面對肩頸和關節痠痛時,會猶豫該選擇中醫還是西醫。其實兩者各有強項,但若要談長期保養,中醫在「調理」體質上佔有獨特優勢。西醫的物理治療(如電療、熱敷、超音波)及徒手治療,對於急性期的疼痛和局部的肌肉骨骼問題有直接且快速的緩解..
#
高雄
#
中醫
#
疾病
2
留言
蝦仁藥師_臨床輕鬆學的沙龍
2025/10/14
感冒藥怎麼選?藥師教你安全用藥原則
感冒雖常見,但用藥絕不可輕忽。本文解析感冒成因與症狀,釐清常見用藥迷思,並提供依症狀選藥、避免重複成分、特殊族群用藥注意事項。重點整理藥師衛教提醒,強調感冒藥僅能緩解症狀,並說明何時該就醫,助您安全用藥、安心康復。
#
感冒
#
藥物
#
呼吸道
3
留言
凡思筆記
2025/10/12
從理智到瘋狂,只差一張標籤:羅森漢精神病院實驗
1973年,心理學家羅森漢進行了一項震撼社會的實驗,讓八位假裝精神病的正常人進入精神病院,結果揭示了「標籤效應」的可怕,以及所謂「正常」背後的權力結構。本文深入探討實驗過程、發現,並反思標籤對個人與社會的深遠影響。
#
自我成長
#
實驗
#
心理學
4
留言
蝦仁藥師_臨床輕鬆學的沙龍
2025/10/12
為什麼吃抗組織胺的藥會想睡覺?第一代 vs 第二代比較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是用來抑制組織胺(Histamine)作用的藥物,常見於治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感冒等症狀。組織胺在中樞神經中也參與清醒與警覺的調節,因此抑制它可能導致嗜睡。 抗組織胺為何會讓人嗜睡?藥理機制與副作用一次解析 吃抗組織胺會想睡?原因、藥物差異與安全用藥全攻略
#
藥師
#
抗組織胺
#
過敏
3
留言
伊桑的書摘
2025/10/10
腦力 - Brain Energy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我們懂得修理機器、維護系統,卻往往忽略了最複雜的那個「系統」─自己的心?我曾經以為,理性與紀律足以讓人遠離混亂,但後來才明白,真正的崩潰往往不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大腦裡那場無聲的能量失衡。當我們疲憊、焦慮、遲鈍,並非意志不堅,而是細胞裡的光開始暗淡。
#
健康
#
養生
#
長壽
1
留言
蝦仁藥師_臨床輕鬆學的沙龍
2025/10/10
丹木斯 Diamox(Acetazolamide)完整介紹:高山症預防用藥整理,登山者必讀指南!
丹木斯(商品名:Diamox,學名:Acetazolamide)是一種碳酸酐酶抑制劑,主要作用於腎臟與中樞神經系統,能促進呼吸、減少腦部水腫與改善高海拔適應能力。它是目前最常用於預防與治療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的藥物之一。
#
登山
#
高山症
#
藥師
4
留言
付費限定
Dr. J - 少一點痛 X 多一點動 X 生活更輕鬆
2025/10/09
體外震波在足底筋膜炎、阿基里斯肌腱病變、髕骨肌腱病變的應用
💡前言 肌腱病變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如:髕骨肌腱病變、阿基里斯肌腱病變等,而足底筋膜炎也是診間常遇到的疾病之一。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可以改善這些肌腱病變、筋膜炎的臨床症狀,接下來會附上一些文獻的內容,提供大家在臨床治療上的一些參考依據。
#
疾病
#
復健科
#
治療
喜歡
留言
付費限定
藥時事 Drugnews
2025/10/09
美國生技寒窗9個月,Biotech終於有人上市了...
2025 年 9 月 11 日,美國納斯達克開盤鐘聲響起,專注精神疾病的神經科學生技公司 LB Pharmaceuticals(NASDAQ: LBRX,下稱 LB Pharma)高調亮相。一掃 2025 年以來美股 Biotech 上市遇冷的陰霾——公司於 9 月 10 日以每股 15 美元定價完
#
FDA
#
醫藥
#
商業
1
留言
Dr. J - 少一點痛 X 多一點動 X 生活更輕鬆
2025/10/08
我怎麼突然半邊臉下垂了?│談顏面神經麻痺 (Facial palsy)
💡前言 此篇著重在最大宗的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貝爾氏麻痺(約佔 70%),發生率大概是每 10 萬人中會有 10-40 人。之所以叫做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是因為病因仍然不明,目前主流說法是與病毒感染後引法的免疫反應相關。
#
治療
#
疾病
#
復健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