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 - Brain Energy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我們懂得修理機器、維護系統,卻往往忽略了最複雜的那個「系統」─自己的心?我曾經以為,理性與紀律足以讓人遠離混亂,但後來才明白,真正的崩潰往往不是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是大腦裡那場無聲的能量失衡。當我們疲憊、焦慮、遲鈍,並非意志不堅,而是細胞裡的光開始暗淡。那一刻我開始追問:若精神疾病其實是能量的疾病,那麼療癒或許並不在心理診間,而在每一次深呼吸、每一頓用心吃的飯、每一段不被干擾的睡眠之中。因為健康,不只是沒有病,而是每一個細胞都在安靜地發光。

這本書由哈佛精神科醫師 Christopher M. “Chris” Palmer, MD 所著,他不僅在臨床精神醫學領域有多年經驗,也對代謝與神經科學交叉方向進行研究。書中提出一個具挑戰性的核心主張:許多心理疾病其實可以被理解為「大腦的代謝失調」──即精神症狀與身體代謝、粒線體功能、能量供應密切相關。 Palmer 在書中試圖整合已有的神經科學、生物學、臨床心理學與代謝研究,以提供一個新的統整框架,說明焦慮、憂鬱、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心理疾患的可能機制與治療方向。 

Palmer 認為,現有心理健康研究在解釋與治療精神症狀方面存在缺口:我們雖然知道基因、神經遞質、發炎、壓力、創傷等因素與精神疾病有關,但這些因素未能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因果機制。 他主張,將心理健康視為身體、特別是大腦的代謝過程的一部分,是理解精神疾病的新視角:在這個框架下,粒線體功能失調、能量生成不足、代謝通路異常都可能成為症狀的根源。 此外,Palmer 強調身心不可分割:精神與身體代謝、心血管、內分泌、肥胖、糖尿病等身體疾病之間有雙向關係,若忽略「身體能量/代謝」在精神健康中的角色,就難以取得真正突破。 

在治療面向,Palmer 提出一些具體策略:改善飲食、調整代謝、支持粒線體功能、運動與睡眠管理等,目的是重建大腦的能量平衡與代謝健康,從而減輕或逆轉症狀。他認為此一框架不僅能應用於憂鬱與焦慮,也可延伸至強迫症、PTSD、雙相症、飲食失調、自閉症、思覺失調等多樣的心理/神經疾患。 不過,這套理論在學界也引發討論與質疑——例如是否已有足夠的實證來支持將所有心理疾病都視為代謝問題、粒線體中心角色的證據有多穩健,就像一些醫師在讀後表示「這是一個有趣的理論,但還不足以顛覆臨床實踐」。 儘管如此,這本書為精神健康研究提供了一條新思路,也鼓勵臨床者、研究者與一般讀者以身體代謝為切入點重新理解心理健康的可能路徑。 

以下摘錄書中的重點與您分享: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to note is that the rates of very different mental disorders—autism, bipolar disorder, depression, and ADHD, to name a few—are all in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Why would that be?
raw-image

或許最值得注意的是,多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疾病—例如自閉症、躁鬱症、憂鬱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發病率正同步攀升。箇中緣由何在?

當前心理健康領域面臨的嚴重困境是,多種在傳統上被視為截然不同的精神疾病(如自閉症、躁鬱症、憂鬱症、ADHD)發病率正同步且急劇攀升,尤其在年輕族群中增幅更高達一倍。這一現象強烈暗示,這些疾病可能並非各有獨特成因,而是共享著一個被現代醫學體系所忽略的、更為普遍的根本因素。

But it would be deeply misguided to conclude that we’d identified the fever’s cause. What we really did was identify a part of the brain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 fever, and prove that a treatment that reduces fever affects that part of the brain as well.
raw-image

但若因此斷言我們已找出發燒的根源,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實際上只是發現了參與發熱反應的大腦區域,並證實降溫療法同樣作用於此區域。

要對精神疾病取得實質進展,必須找出其根本原因,但迄今為止我們多數的發現僅限於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如同以泰諾(Tylenol)退燒是治療症狀而非感染源,目前的神經科學研究往往只識別出參與症狀表現的大腦區域或變化,卻無法確定這些變化是病因還是疾病的後果,導致未能觸及疾病的根源。

Given the never-ending overlap in correlations among all mental disorders and all of their risk factors, Caspi and Moffitt used a complex mathema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se correlations in the hope of making sense of them. This model offered a shocking conclusion. It suggested that there appears to be one common pathway to all mental illnesses.
raw-image

鑒於所有精神疾病及其所有風險因子之間無止盡的重疊關聯性,卡斯皮與莫菲特運用複雜的數學模型來分析這些相關性,希望能理清頭緒。該模型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所有精神疾病似乎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病理途徑。

不同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和飲食失調)之間存在極高的共病性與症狀重疊。研究人員透過分析大規模數據,發現所有精神疾病及其風險因子之間存在強烈關聯,並提出一個被稱為「p 因子」(general psychopathology)的單一共同病理途徑,能預測一個人罹患、共病及症狀的嚴重程度。

Not only do mental disorders have strong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 one another, many metabolic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lso have strong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 mental disorders.
raw-image

精神疾病不僅彼此之間存在強烈的雙向關聯,許多代謝性與神經系統疾病亦與精神疾病存在強烈的雙向關聯。

傳統醫學將精神疾病與生理疾病區分開來,但事實上兩者存在強烈的雙向關係。例如,重度憂鬱症會使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 50%至 100%。此外,所有精神障礙(甚至輕微的焦慮症或 ADHD)都與壽命縮短相關。這些發現挑戰了將精神疾病與代謝性、神經系統疾病(如糖尿病、阿茲海默症)視為獨立實體的觀點,暗示存在共同的潛在病理學。

Although the brain makes up about 2 percent of the body mass, it uses about 20 percent of the body’s total energy at rest. Brain cells are exquisitely sensitive to disruptions in energy supply, and when there’s a metabolic problem somewhere in the body, the brain usually knows.
raw-image

儘管大腦僅佔人體重量的 2%,卻在靜息狀態下消耗約 20%的總能量。腦細胞對能量供應的中斷極為敏感,當身體某處出現代謝問題時,大腦通常能察覺。

新陳代謝的根本是人體創造與運用能量的方式,新陳代謝問題即為「能量失衡」。由於大腦是身體的控制中樞,且是代謝需求最高的器官之一(靜息狀態下消耗 20%總能量),腦細胞對能量供應中斷極為敏感。因此,身體或大腦本身的代謝異常或能量不足,最終會以精神疾病的症狀形式表現出來。

The drivers of human cells, and human metabolism, are called mitochondria. And they are the common pathway to mental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raw-image

這些驅動人體細胞與新陳代謝的關鍵結構,名為粒線體。而它們正是精神疾病與代謝性疾病的共同病理通路。

粒線體不僅是細胞的「發電廠」(產生大部分 ATP 能量),更是細胞功能與新陳代謝的主控「驅動器」。它們起源於數十億年前的獨立細菌,是真核細胞演化的關鍵。粒線體參與調控細胞的啟閉(鈣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免疫反應、壓力反應,以及細胞核內幾乎所有基因的表達,因此它們是所有精神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共同病理通路。

I will now walk you through five broad con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dysregulation that can address all of this: decreased cell maintenance, overactive brain functions, underactive brain functions, abnormal brain development, and cell death.
raw-image

我將向您闡述粒線體功能失調與紊亂的五種廣泛後果,這些後果能解釋所有現象:細胞維護能力下降、大腦功能過度活躍、大腦功能不足、腦部發育異常及細胞死亡。

粒線體功能失調是導致精神疾病症狀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直接影響細胞的發育、功能和維護。粒線體功能紊亂會透過五種主要機制引發精神症狀:導致細胞活動過度活躍(如焦慮或癲癇)、細胞活動不足(如記憶障礙)、發育異常(如自閉症)、細胞萎縮與死亡(如慢性精神疾病)以及細胞維護困難。

If all mental disorders ar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if mitochondria are really the common pathway, then all known risk factors for mental illness must tie directly to metabolism and mitochondria, fitting together somehow.
raw-image

若所有精神疾病皆為代謝性疾病,且粒線體確實是共同病理途徑,那麼所有已知精神疾病的風險因素,就必須能以某種方式直接連結至新陳代謝與粒線體。

腦能量理論將所有精神疾病的已知風險因素(包括遺傳學、發炎反應、創傷、荷爾蒙等)整合於一個框架內。這些因素,無論是削弱粒線體功能或在短期內刺激粒線體過度產能,都會影響代謝。理解這些因素如何直接損害或調節粒線體,是成功應對精神疾病、找出根本成因並制定個人化代謝治療方案的基礎。

Interferon has been shown to directly suppress mitochondrial ATP production in some brain cells. What makes this such an important example is that interferon can be given to people as a medication when treating serious infections or cancers... All existing mental disorders can get worse with interferon. So here we go again. One drug, interferon, can produce every symptom known to psychiatry. Why? Mitochondria.
raw-image

研究證實干擾素能直接抑制某些腦細胞的粒線體 ATP 生成。此案例之所以關鍵,在於干擾素可作為治療嚴重感染或癌症的藥物...所有現存精神疾病都可能因干擾素惡化。我們又見證了相同模式:單一藥物干擾素能引發精神醫學已知所有症狀。原因何在?粒線體。

發炎反應在心理與代謝健康中扮演關鍵且雙向的角色:炎症會直接導致粒線體功能失調,而粒線體功能障礙也會加劇炎症。例如,干擾素(一種發炎性細胞因子或藥物)被證實能抑制粒線體 ATP 生成,因此單一因素(干擾素)便能引發精神醫學中已知的所有精神症狀,強烈佐證了粒線體功能障礙是共同病理途徑。

When the mothers were in a positive mood, the MHI went up afterward, sometimes within one day. In other words, the health and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 in white blood cells were changing in response to the mothers’ daily moods and stress levels.
raw-image

當母親處於積極情緒時,其 MHI 隨後會上升,有時甚至在一天內見效。換言之,白血球中粒線體的健康與功能會隨母親的日常情緒與壓力水平產生變化。

心理與社會因素(如愛、壓力、目的感)對代謝健康的影響是深刻且生物性的。壓力反應會耗費代謝資源,並導致粒線體功能受損。研究證實,日常情緒與壓力水平會直接影響粒線體健康指數 (MHI):積極情緒能提升 MHI,而高壓力則會降低 MHI。這顯示社會體驗能透過粒線體直接調節生物學進程。

A group of researchers did confirm that mitochondrial activity was enhanced in the hippocampus, striatum, and cortex of rats after ECT was administered.
raw-image

一組研究人員確實證實,在施予 ECT 後,大鼠海馬體、紋狀體及皮質的粒線體活性有所提升。

現行的精神疾病療法(如電痙攣療法 ECT 和經顱磁刺激 TMS)雖然作用機制不同,但其療效可從代謝角度得到解釋。研究顯示,單次 ECT 治療能提升大鼠海馬體的粒線體活性,並在多次治療後帶來粒線體生物生成和突觸形成的持久性改善。這表明這些傳統療法可能是透過增強粒線體功能和生物能學,從而改善症狀。

When a flower doesn’t bloom, you fix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grows, not the flower. -Alexander den Heijer
raw-image

當一朵花未能綻放時,你該改善的是它生長的環境,而非花朵本身。-亞歷山大·登·海耶爾

代謝治療的理念是改善影響細胞功能和粒線體健康的「環境」,而非僅治療症狀。由於所有促成因素(如飲食、睡眠、壓力、光照)皆相互關聯並形成反饋迴路,解決精神症狀需要多管齊下的個人化方案。患者應從單一的 SMART(具體、可測量、可達成、實際、有時效性)目標開始,隨著代謝健康改善而獲得更多能量與動力,以實現全面的康復。



結語

本書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讓人重新思考「心靈疾病」的本質。它指出,自閉症、憂鬱症、躁鬱症與 ADHD 等精神疾病的普遍上升,可能並非各自獨立的異常,而是大腦能量代謝出現失衡的共同結果。當粒線體無法有效產生能量時,腦部功能便可能過度活躍、低下或失衡,進而形成焦慮、失眠、記憶衰退、情緒崩潰等現象。這意味著我們不該僅將精神困擾視為心理層面的問題,而要理解它與身體健康、代謝、發炎、甚至日常壓力的深層連結,從根本上修復「能量運作」的平衡。

書中提醒我們,治癒的關鍵不在「修理花朵」,而在「改善花的環境」。身心健康是能量的循環系統,睡眠、飲食、運動、光照與情緒互相影響,塑造了粒線體的活力,也塑造了心靈的穩定。研究顯示,正向情緒能在短時間內提升細胞能量指數(MHI),而壓力會使其下降。這啟示我們:愛、目標感與社會支持不只是心理慰藉,而是實質改變腦能量的生物力量。唯有從生活層面改善代謝環境,心靈才可能真正甦醒與復原,走向內外合一的整體健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伊桑的書摘
14會員
272內容數
歡迎來到伊桑的書摘!我是Ethan,一位熱愛讀書的人,致力於每年閱讀一百本好書,並將從中汲取的智慧分享給志同道合的朋友。這裡的內容專為那些追求長壽與智慧朋友而設計,涵蓋最新的科學研究、健康觀點,並以歐美醫藥哲學的角度探討疾病預防與養生之道。
伊桑的書摘的其他內容
2025/10/06
情緒這東西,究竟是我們的主人,還是旅途中的一位導師?我曾以為理性足以駕馭一切,直到某天,在連續的高壓與失眠之後,才明白心靈的失衡比身體的疲倦更深沉。那是一種無聲的崩解—你依然在運作、說話、微笑,卻彷彿在霧中前行。後來我開始學習觀照情緒,不再與它對抗,而是與它共生。原來情緒並非敵人,而是一種提醒...
Thumbnail
2025/10/06
情緒這東西,究竟是我們的主人,還是旅途中的一位導師?我曾以為理性足以駕馭一切,直到某天,在連續的高壓與失眠之後,才明白心靈的失衡比身體的疲倦更深沉。那是一種無聲的崩解—你依然在運作、說話、微笑,卻彷彿在霧中前行。後來我開始學習觀照情緒,不再與它對抗,而是與它共生。原來情緒並非敵人,而是一種提醒...
Thumbnail
2025/10/03
難道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嗎?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承載著許多決定健康的細微差異:出生方式、餵養方式、飲食習慣與環境暴露,都在暗中塑造我們的一生。一路走來,我看過無數關於身體的故事——有的帶著希望,有的卻是無聲的警告。腸道,這個看似隱密的器官,其實正默默掌控著免疫、情緒,甚至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
Thumbnail
2025/10/03
難道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嗎?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承載著許多決定健康的細微差異:出生方式、餵養方式、飲食習慣與環境暴露,都在暗中塑造我們的一生。一路走來,我看過無數關於身體的故事——有的帶著希望,有的卻是無聲的警告。腸道,這個看似隱密的器官,其實正默默掌控著免疫、情緒,甚至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
Thumbnail
2025/09/29
你是否曾經疑惑,為什麼有些人看似在人生的每個轉折都能穩穩落地,而有些人卻在同樣的情境中焦慮不安、步履蹣跚?我也曾在無數次選擇中反覆掙扎,從看似理所當然的道路跌跌撞撞地走到另一條未曾預料的軌跡。一路上,我學會了觀察那些不被注意的細節—情緒的微小波動、心靈深處的隱痛,以及人與環境間細膩的互動。
Thumbnail
2025/09/29
你是否曾經疑惑,為什麼有些人看似在人生的每個轉折都能穩穩落地,而有些人卻在同樣的情境中焦慮不安、步履蹣跚?我也曾在無數次選擇中反覆掙扎,從看似理所當然的道路跌跌撞撞地走到另一條未曾預料的軌跡。一路上,我學會了觀察那些不被注意的細節—情緒的微小波動、心靈深處的隱痛,以及人與環境間細膩的互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目前這個地球正在整體提升頻率中!人與人的相處是會互相影響的,也就是「量子力學」與「能量糾纏」等現象。以下運用幾個簡單的訓練可以撫平大腦中,無意損壞的部分! 壹、經常冥想或是祈禱     研究顯示經常冥想或祈禱有助於紓解壓力與提升腦部功能。經常冥想的人,腦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目前這個地球正在整體提升頻率中!人與人的相處是會互相影響的,也就是「量子力學」與「能量糾纏」等現象。以下運用幾個簡單的訓練可以撫平大腦中,無意損壞的部分! 壹、經常冥想或是祈禱     研究顯示經常冥想或祈禱有助於紓解壓力與提升腦部功能。經常冥想的人,腦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了解《全腦人生》,你的四大人格在不同情境下的運作,助你成為更全面的自己。這本書帶你深入探索每個人格的特點,解析它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發現你的多面性,理解自我和他人,並揭示潛意識中的真實力量。無論是面對工作、生活還是人際關係,讓四大人格合作無間,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內在聲音(inner sound) 思想擁有一種電磁性的實相,它們還有一種內在聲音的價值。這「內在聲音」就是在你自己頭腦裡你思想的聲音。內在聲音對你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要大過外在的聲音。它們影響組成你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內在聲音(*例) 在你發現自己覺得很累的時候,你想改變它就不要加強它。
Thumbnail
內在聲音(inner sound) 思想擁有一種電磁性的實相,它們還有一種內在聲音的價值。這「內在聲音」就是在你自己頭腦裡你思想的聲音。內在聲音對你身體所造成的影響,甚至要大過外在的聲音。它們影響組成你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內在聲音(*例) 在你發現自己覺得很累的時候,你想改變它就不要加強它。
Thumbnail
深吸一口氣到滿後,再吸一口氣。憋氣一下,再緩緩把氣吐出。 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重新開機,那就先把所有程式都關掉試試。 每次看著腦科學與心理學的書,一邊解構著自己如何運作,一邊深深確信, 我們都是某個高不可測的存在製造出的超高級機器人。
Thumbnail
深吸一口氣到滿後,再吸一口氣。憋氣一下,再緩緩把氣吐出。 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重新開機,那就先把所有程式都關掉試試。 每次看著腦科學與心理學的書,一邊解構著自己如何運作,一邊深深確信, 我們都是某個高不可測的存在製造出的超高級機器人。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裡,所有情緒深深相擁、所有信念交錯遞嬗形成新自我的那一幕,最是深刻烙印在我腦海中。 意識到情緒的主導性,向內探索、認識自己、善用每種情緒的作用而不是被情緒拉著走,那不僅是深刻的覺察力,更是能為生命負起責任的創造力。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裡,所有情緒深深相擁、所有信念交錯遞嬗形成新自我的那一幕,最是深刻烙印在我腦海中。 意識到情緒的主導性,向內探索、認識自己、善用每種情緒的作用而不是被情緒拉著走,那不僅是深刻的覺察力,更是能為生命負起責任的創造力。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Thumbnail
你知道嗎?根據腦神經科學專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其實具有自我毀滅傾向,比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大腦更容易專注在生活的不完美跟缺陷中 那是因為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於讓人對身邊危險的事情有所警覺,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看到白T恤上的黑點,這叫做大腦的「默認模式」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能量體,為了更好理解,可以把能量當成是器官,對任何人來說至關重要。能量也需要新陳代謝,讓老、髒、廢的能量去除,使身體擁有新的能量,整個人才會感覺舒適、自在、愜意,淤積在身上的老髒廢能量,會阻礙想法、思緒的通達,讓人容易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能量體,為了更好理解,可以把能量當成是器官,對任何人來說至關重要。能量也需要新陳代謝,讓老、髒、廢的能量去除,使身體擁有新的能量,整個人才會感覺舒適、自在、愜意,淤積在身上的老髒廢能量,會阻礙想法、思緒的通達,讓人容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