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走不動,而是走不出熟悉的自己
🌧 為什麼總是卡住不前?
你有過這種時刻嗎?
想改變,卻腦中一直跳出過去的錯誤、失敗或後悔;
甚至曾經的成功,也讓你不敢換做法,怕「不再一樣」。
我們以為自己是因為「不夠堅持」,
但其實卡住的往往不是行動力,
而是思維早已被過去定型了——跌倒的地方,變成了轉不出去的心結;
成功的時刻,也悄悄變成了想像力的天花板。

🧩 A-B-C 延伸法:把人生三關,一一打開
這個方法幫助你拆解:
- 是什麼讓你總在某個點停下來(A 點);
- 是什麼讓你想得太窄、期望太少(B 點);
- 是什麼讓你明知道該變,卻還是走回舊路(C 點)。
🔴 A 點|我不要的,卻一直反覆重演
關卡一:那裡跌倒,哪裡就卡住
有些慣性,不是壞習慣,而是「過去的自我保護」。
也許你曾在提案中被否定,從此就學會別出風頭;
也許主管一次不悅的臉色,讓你之後連正常溝通都感到壓力。
這些低谷經驗,沒被好好看見或整合,就成了「潛意識的限制令」。
你以為自己不努力,其實是身體還記得「那裡會痛」,自然不敢靠近。
✅ 引導練習:
- 寫下三個你總是繞不過的情境(如:怕被否定、不敢說真話、難以拒絕)
- 回頭想,那些反應是從哪個挫折經驗延伸出來的?
- 嘗試這樣問自己:「那段經歷,要提醒我什麼?我可以學會新的反應方式嗎?」
🟢 B 點|我渴望的,也可能限制了我
關卡二:高光經驗,變成想像的邊界
很多人不是沒期待,而是太「固定化期待」。
因為曾經某個方法有效、某個角色受肯定, 就只敢維持那個版本的自己, 結果越來越無法想像「除了這樣,我還可以怎樣」。
這就像演員只願意演成名角色,久而久之,他忘了自己原本可以演更多層次。
我們也是:被過去的成功模式框住,無法產出新的選項。
✅ 引導練習:
- 回顧你人生最有成就感的三個時刻
- 問問自己:「這個經驗除了成就,我還看見了什麼能力?
除了重複它,我有沒有想過升級它或轉化它?」
🟡 C 點|我其實知道該改變,但還是走回頭路
關卡三:熟悉的老路,看似安全,實則封鎖成長
你不是不知道怎麼變,而是老方法太省事、老習慣太好走。
也許你早就發現,自己回應衝突的方式已經不適用;
也許你也知道,原地等待不會解決問題,
但你還是默默重複舊行為,因為那樣比較快、不會出錯。
這就像導航每次都帶你走熟悉路線,你懶得點開「替代路徑」。
久而久之,熟路變成死路,讓你看不到新可能。
✅ 引導練習:
- 寫下最近一次你「明知道要改變,卻選擇照舊」的情境
- 問自己:「我重複這條老路,是因為有效,還是因為我怕麻煩?」
- 嘗試設定一個「微小偏離」,例如:「我這次只改變一個對話開場」或「只問一個不同的問題」
📝 A-B-C 反思表:看見 → 理解 → 鬆動 → 實驗

🔁 A × B × C:你的改變密碼,其實不在未來,而在過去的重構
很多人一直在追尋「怎麼做得更好」,
卻很少回頭問:「我怎麼一步步變得這麼小心、這麼保守、這麼卡住的?」
A 點卡住的,是未解的情緒;
B 點想窄的,是被定義的成功;
C 點走回頭路的,是對失控的恐懼。
而這三關,都可以被看見、被理解、被微調,
只要你願意:
🔓 重新閱讀那段跌倒經驗,
🔓 鬆開對高光的執著定義,
🔓 試走一條沒那麼完美、但可能會通的路。
💬 給你的一句話結尾:
「你不是輸在不夠努力,而是卡在了沒有選項的心。」
如果你能把每一段舊記憶,轉化成一種新選擇,
改變就不再是意志力的戰爭,而是一場對自己的重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