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不是確認「聽到了沒」,而是牽起「想清楚了沒」的思考
「你懂嗎?」
你可能也說過這句話。交代完任務後,時間緊迫,你轉頭問了句:「懂嗎?」
對方點頭如常:「懂了。」
你鬆了口氣,覺得可以放手讓他執行。
結果幾天後回來一看,方向整個走偏,細節亂成一團。
你語氣不自覺地拉高:「這不是說過了嗎?」
對方皺著眉,還帶點委屈:「我當時真的以為你懂的是這個意思啊……」
你無奈,他也困惑。
這樣的誤會,在你我熟悉的職場裡,反覆上演。

🎯 第一層:那句「你懂嗎?」其實是一個鬆脫的掛勾
我們都以為,問問題代表「有互動」。
但那句「你懂嗎?」,就像一根太細的鉤子,沒勾住任何實質的理解,只勾住了禮貌和習慣性的點頭。
它太快、太淺、太模糊,讓部屬想趕快結束對話,不是真的想釐清想法。
甚至有時候,他們根本也不敢說不懂,怕被貼上「程度不好」、「怎麼連這都要問」的標籤。
這樣的提問,就像是把一顆還沒定型的念頭強行用膠帶貼住,表面看起來黏住了,其實裡面還在滑動。
主管說「你懂嗎」的同時,也錯過了幫助部屬真正「看懂」的機會。
🧠 第二層:什麼是認知掛勾?為什麼主管應該學會這件事?
認知掛勾,是一個讓人暫停、轉頭、思考的瞬間。
一個好的提問,不是「你會不會」,而是「你想到哪裡了」。
它的目的不是測驗,而是把對方的腦拉回「還沒連上的地方」。
比如:
- 你問:「還有哪一塊你覺得資訊不夠清楚?」
對方開始主動釐清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 你問:「如果你是客戶,會不會在意我們的做法?」
對方開始跳出自己原本的視角,學會思考更多層次。
這時候,他不再只是「聽從指令的人」,而是「開始連結的人」。
🔍 第三層:用 GAPS 問問題,比「你懂嗎」更有勾力
GAPS 是一組四種常見的落差切入點,它幫助我們問出讓對方開始思考而不是只是回應的問題。
1. Gap(資訊落差)
🗣️ 「你覺得還有哪些關鍵背景,是你需要補齊的?」
有些部屬自認經驗足夠,聽幾句就開始做,但實際上很多細節他根本沒接觸過。
這個提問讓他自己意識到:「喔對,我沒處理過這種類型的客戶。」
📌 這不是查核,而是幫他補齊起跑點。
2. Ambiguity(語意模糊)
🗣️ 「我們說的『有效率』,你腦中浮現的是什麼畫面?」
部屬可能以為「快」就叫有效率,但主管想要的是「準確、不反工」。
這類提問可以揭露雙方語言背後的想像差異。
📌 你說蘋果,他也說蘋果,但你想的是富士,他想的是青蘋果。
3. Priority(排序落差)
🗣️ 「這週幾件事裡,哪一件你打算先做?為什麼?」
你說「這很重要」,但在他心中,重要的是另一件對他KPI有關的事。
這個提問不是要他答對,而是讓你看見他的排序邏輯。
📌 好的優先順序,不是從命令排出來,而是從理解對齊出來。
4. Stance(視角落差)
🗣️ 「如果你是合作夥伴/另一組的窗口,你會怎麼看我們這個進度?」
當部屬一直站在自己的角色思考問題,就很容易陷在「做得對但對不上」。
這個提問逼他「走出去看」,提升視野,也減少溝通誤差。
📌 你幫他打開一扇窗,不是換掉他的想法,而是讓他看見原來有別的看法。
💡 第四層:提問不是為了答案,是為了他開始想
好的主管提問,不是要「快問快答」,而是要「慢下來、轉過來、想進去」。
當你改變問法,部屬的思維也會跟著轉動:
- 他不會只說「懂了」,而是說「我現在想到這裡,還有一段我不太確定」
- 他不再等你說明每一步,而是開始自己去找沒講清楚的地方
- 他不是被你推著走,而是自己也在主動連線、對焦、問問題
✨ 結語:提問是給對方的空間,不是給自己的確認
「你懂嗎?」這句話,像是主管心中那一扇自我安慰的窗——問完就覺得安心,彷彿責任已經交接完畢。
但真正有效的提問,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當你用 GAPS 問出讓人「看見認知缺口」的問題,
你不是在測試對方,而是在陪他一起補齊那塊還沒掛上的認知拼圖。
而這,才是帶領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