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管看懂部屬的卡點,才帶得動真正的成長
你是不是也曾經感到困惑:
明明已經交代得很清楚,為什麼部屬做出來的東西總是差一截?每次問他需不需要協助,總是一副「還好啦」的態度,卻遲遲交不出結果?
甚至遇過一些能力不錯的部屬,卻總是推說:「我怕我做不好。」
你可能以為,是態度問題、抗壓性不足,
但真相往往更深—— 他們的行為表現,背後隱藏著三種不同的內在落差。
這時候,我們可以借用心理學中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打開那一道「主管看不見、部屬說不出口」的窗戶。

🪟 一、盲目我:我不知道我不懂
“我真的以為這樣做是對的啊…”
這種情況很常見。部屬滿懷信心地交付成果,卻偏離重點。
當你提出回饋,他反而一臉錯愕:「咦?我不是照你說的去做了嗎?」
🧩 這種狀況的本質是什麼?
他不是故意做錯,而是他「不知道自己不懂」。
他用自己的理解去詮釋你的指令,過程中以為自己掌握了核心, 但其實和你心中的標準差了一大段。
就像拿著一張模糊的地圖,自信滿滿地往南走,卻完全沒發現目的地在北邊。
🔍 主管的挑戰:
- 不容易立刻察覺問題,因為他看起來「很認真在做」
- 一講他錯,他可能防衛:「你又沒說清楚!」
- 修正起來不只要教技能,更要調整他的理解模式
✅ 領導應對策略:
- 與其直接指出錯,不如先對照推理歷程:「你怎麼決定這樣做的?」
- 讓他從比較中看見落差:「這是你做的版本,這是公司要的版本,你覺得哪裡不太一樣?」
🌱 關鍵不是「糾正」,而是「陪他看到盲點」。這個瞬間,就是學習的突破口。
🕳️ 二、隱藏我:他人不知道我不懂
“我當下其實沒聽懂,但我怕問了會被覺得很遲鈍…”
這一類型的部屬,會讓你產生一種錯覺:
「他看起來沒問題啊,他也點頭了。」
但過幾天再看進度——怎麼完全沒進展?原來他從頭到尾都不太懂,卻選擇不說。
🧩 為什麼會這樣?
他可能怕被你評價,怕被同事笑,或是根本不知道怎麼問才不丟臉。
與其承認「我不懂」,他選擇默默忍耐,或先做再說。
他不是不願意學,是不敢暴露自己不懂。
就像演戲一樣,明明腳已經抽筋了,還硬撐著站在舞台上笑得體面。
🔍 主管的挑戰:
- 很難在第一時間辨識出問題點
- 容易誤會對方「沒責任感」、「拖時間」
- 若沒妥善處理,會讓部屬更封閉、更怕問
✅ 領導應對策略:
- 創造「可以不懂」的對話氛圍:「我以前剛學這一套時也常常卡住,不熟是正常的。」
- 避免問「你懂了沒」,改問:「你會怎麼開始做?」或「哪一段你覺得最難處理?」
🌱 別讓「我怕被笑」成為他學習的天花板。讓他知道,不懂不是問題,藏起來才是。
🌑 三、未知我:我不相信我做得到
“你說我可以,但我真的不覺得我能勝任…”
這類部屬最令人心疼。你明知道他有能力,也給他舞台,
他卻退了一步:「我真的怕我搞砸。」
不是裝謙虛,也不是偷懶,而是一種很深的自我懷疑。
像是一隻站在跳台邊的貓,明明跳得過,卻硬生生卡在那裡,不敢動。
🧩 他在想什麼?
「萬一我接了做不好怎麼辦?」
「如果我做砸了,是不是以後都沒機會了?」
「我以前從沒做過這種事,應該還不行吧。」
他不是缺能力,是缺信念。
🔍 主管的挑戰:
- 你看到他的可能性,但他只看到自己的不行
- 一直鼓勵他,可能反而讓他更有壓力:「主管越期待,我越怕跌跤」
- 如果逼得太快,他會整個收起來,失去信心也失去動力
✅ 領導應對策略:
- 將挑戰拆成「可嘗試、可退場」的小段落:「你先做第一段,後面我陪你一起看」
- 幫他回顧過去的成功經驗:「還記得上次你第一次做訪談,一開始也很沒信心,後來呢?」
🌱 他需要的不是加壓,而是看見自己「其實可以」的累積經驗感。你是那個點燃他信念的人。
✨ 結語:每個「不懂」,背後都有不同的面貌
有些人是不知道自己沒掌握重點(盲目我),
有些人是知道自己不懂但不敢說(隱藏我),
有些人是其實能做但不相信自己可以(未知我)。
身為主管,若我們只用「結果對不對」來判斷部屬,就容易誤解他們的真實狀態。
真正高階的帶領,是能從行為裡讀出信念,從卡住的地方陪他一起拆解。
因為帶人,不是把任務交出去,而是幫助對方從不知道、說不出,到做得到。
讓我們不只做個下指令的主管,
而是成為一個能打開窗、點亮光、讓人走出來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