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學不會,而是太早對自己失去耐心
「我真的覺得我不夠聰明。」孩子低著頭說這句話時,聲音很輕。像是怕說出來會讓自己更難堪,又像是早就習慣了這樣認定自己。 他沒哭,卻讓我比哭還心疼。
我想起我自己,也曾在深夜看著寫不完的簡報、改不出的報表,
默默在心裡嘆一句:「算了,我應該不是那塊料。」
這句話,不分年齡、不分領域。
它不是在偷懶,而是一種「我試了,還是卡住」的失落。

「我不夠聰明」這句話,其實是:我好像努力了,卻還是比別人慢
我們太習慣把「快學會」當作聰明的證明,
把「做不到」當作不夠好的證據。
但很少有人教我們——有些人是慢熱型,但不代表不會發光。
你以為自己不夠聰明,可能只是:
- 你學得慢,但記得深;
- 你理解需要過程,但一旦懂了,就能教會別人;
- 你還沒找到適合你的方法,所以學起來特別吃力。
而這些,都不等於你「不行」。
它們只代表——你是用另一種節奏,在慢慢走出自己的能力曲線。
我們不是輸在智商,而是太快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我陪孩子坐著,他說:「我真的有認真聽,可是老師講的我就是跟不上。其他人都舉手了,我還在翻上一頁。」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是紅的。不是哭,而是委屈。
那種「我有在努力,但好像沒人看得見」的感覺,我懂。
我輕輕摸了摸他的肩膀,說:
「懂得快,不代表記得久;
你慢一點沒關係,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一步一步去弄懂。
你不是不聰明,你只是還沒學會怎麼陪自己走過不懂的時候。」
真正的學習,不只是知識進來了,而是你怎麼對待還不會的自己
聰明,不應該只靠一次考試、一次回答來定義。
它應該也包含:
- 你面對卡關時,願不願意再試一次;
- 你願不願意承認「我現在不懂」,並且不急著裝懂;
- 你願不願意調整方式,而不是一錯就怪自己「沒用」。
那些能把「不會」變成「學會」的人,
靠的不是天賦,而是對自己的耐心與好奇心。
結語:你不是不夠聰明,你只是還沒被自己真正理解
親愛的你,
如果你也常在心裡偷偷說:「我可能真的不行」——
請你等一等,在下結論之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
不是每個人都會一下就懂,不是每個人都能一試就對。
但只要你還願意學、願意問、願意再摸索一次, 你就比你以為的更有力量。
「你不是學不會,你只是還沒學到你怎麼會。
那個版本的你,還在路上。別急著否定他。」
聰不聰明不是決定你能不能走下去的關鍵,
你願不願意對還在學的自己保持尊重與耐心,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