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你閱讀本文:
如果我們不曾經歷,為何害怕遺忘?
電影《返校》[惡夢]、[告密者]、[活下去的人],三段式的電影結構造成的緊繃感,讓許多人甚至嚎啕大哭,也因此感慨歷史,更讓電影台詞蔚為流行——然而,這同時也點出了年輕一輩(包含本文作者)觀眾可能面臨的尷尬:若是從未經歷過戒嚴的青年如我們,我們想起來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又是遺忘了什麼?
教科書:灌輸、或是自由的思想
是的,忘記的或許不是個人,而是整個社會——然而個人才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當書籍代表思想,翻開教科書的歷史——228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的說明是直到1990年代才出現於學生的課本中。這樣確保歷史記憶的作法,是轉型正義的任務之一:轉型正義是指國家在進行民主轉型後處理正義的工程,主要包含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與歷史記憶的保存,其目的在於使受壓迫而分裂的社會得到和解,並確保過去侵犯人權的事件不再發生(
黃長玲,2015)這些面向。
「處置」與「賠償」對非歷史事件的多數人沒有直接關係,然而關於歷史記憶的保存——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2015年發生的「反
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嗎?
「政治不得進入校園」就像是一條「貞操帶」在師生之間不可碰觸,我們喊著OO歸OO、XX歸XX,尤其在各類議題爆發的時候,更是暗自慶幸自己不是公民、或歷史老師——校園內真的可能沒有政治嗎?
《返校》給出的答案或許是「教育自由的可貴」。在校園發生的故事,讓魏仲廷一輩子難以忘懷;然而不只是他,所有年輕的生命都在校園裡形塑最初的價值觀——尤其是何謂正確的、正義的、道德的。為何推廣左派思想的張明暉,會成為今日人們口中的匪徒?匪——行為不正當的人,當「政府」明定左派思想是罪惡的,這樣的價值判斷就會留在我們心中,遇到推廣「社會主義」的人、事、物,除了憤慨以外,或許我們真的得去認識「社會主義=邪惡」的恆等式是否成立。
教育:了解而後期盼和解
我們任何人都無權說「讓過去的事過去吧」,然後揮手間一切就真的過去了。
我們的共同經驗恰好相反——過去的一切並未消失、沉寂。 除非我們能徹底地解決一切,堅定地直視它的核心,否則它就會不斷回過頭來糾纏我們,甚至挾持;
因為這正是它奇特的本質。
-Desmond Tutu(屠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大主教)
回到教育的話題:對於這樣「空白的半世紀」,教育工作者們不能再喊著「課本有沒有談」,不只是因為過去史料檔案的逐漸佚失,使得轉型正義刻不容緩,更是因為時代的改變——在威權統治時,教育常是用來合法化壓迫統治、散播分化思想、形塑階級的工具;在步入民主化後,隨著資訊取得越發容易,無論是社群媒體上相關訊息的流通、又譬如如同本片《返校》的「改作」歷史資訊——其中非真實的部分若使學生有錯誤的理解,不也是另一種「灌輸」或「威權」?若是教育的內容與方式不當,在極權統治時成為獨裁工具的教育,即便在民主化之後,錯誤的內容不但無助「和解」或「了解」的產生,也等於是醞釀了下一個衝突。
這想必不是關心社會的我們所樂見的。
結語:當返校開啟了話題,我們要記得對話下去
在劇中,方芮欣這樣問大家。《返校》以通俗娛樂的方式、讓歷史可以被簡化,引起大眾關注與興趣、其中虛構、濫情的部分,以嚴格的標準來看自然有不妥的地方——然而,對於威權統治的歷史,《返校》確實開啟了許多大眾「不能說的秘密」黑盒:或許是邀請家中長輩進院線、或是在課堂上舉手問老師對此的看法、當然,也包含閱讀本文的你,想必都是對這部電影有更進一步的好奇——這很好,若說《返校》的核心精神在於自由,盼我們都能承接這些體悟,在生命中自由的提問與探索。
相對地,對於身為教育/知識傳播崗位的工作者,也盼能在多做爬梳之後,將對於這段歷史的看法與見解,傳遞給更多生命——畢竟,只有生命才能影響生命。要記得,在那些令人害怕的時候,有這麼些人用鮮血與生命給出了教育的答案:
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
花朵敬拜,結出果實。
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致自由。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文章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