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你的心:(四)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蔡格尼克效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1927年,距離今天90年前,也是我在行政院廣場被鎮暴水車噴水的87年前,心理學家Zeigarnik(蔡格尼克)發表了一篇論文,間接成為我工作坊的宣傳武器之一,證明我的工作坊物超所值。

 

我的教育或教養工作坊大致上有一個特徵,就是「越繼續越混亂」,成員的感受大概是「搞不清楚這人到底是不是來騙錢的」、「好像知道了什麼又好像不知道」、「我本來明明懂得現在我不懂了啦」。會有這種慘澹結局美妙經驗的原因,大約是因為我的工作坊不但很少告訴成員具體的做法,也不會給一個明確的答案。

 

通常時間到要結束的時候,就是一個問題(或者一堆問題)擺在那裡,然後收工。

 

這絕不是因為我自己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所以故意要讓大家也睡不好,而是有實驗證明(雖然我是最近才讀到這個實驗),這樣的進行方式有其益處。

 

raw-image

真的啦,繼續往下看就知道了。(盧駿逸提供)

 

Zeigarnik的實驗

 

Zeigarnik的第一個研究,是因為她的指導教授發現,餐廳的服務生對於尚未結帳的帳單記得非常清楚,但對於已經結帳的帳單卻忘得一乾二淨。從這個念頭出發,Zeigarnik規劃了一連串的實驗,來試圖瞭解這個關於人的普遍特質。

 

這些實驗總共由164位受試者所組成,包括學生、教師和兒童,基本型如下:

 

受試者會接收到一個指導語:「我要給你一連串的任務,要請你盡快並且正確地完成。」隨後將一次被給予18~22個任務,其中一半會在毫無規律的情況下被打斷(並且沒有完成)。例如連續兩個任務都被打斷之後,讓受試者連續完成兩個任務,然後打斷一個任務,接著讓受試者完成個任務,但下一次任務又打斷他(如下圖);總之就是讓受試者無法預期正在執行的任務會不會被打斷。

 

raw-image

 

在最後一個任務之後,實驗者請受試者立刻回答:「請告訴我你現在想起的任務是哪一個?」在這一瞬間,有些任務會很快就被受試者說出來,但接著受試者會停頓下來,花時間回想其他的任務。

 

這篇文章要關心的,就是那些很快就被回想起的任務。

 

初步的實驗結果

 

實驗者統計實驗的結果,發現大多數受試者在被問到「你現在想起哪一個任務?」時,傾向於答出那些「被打斷的任務」:回答「被打斷(並且未完成)的任務」的受試者,比回答「已完成的任務」的受試者多出90%,也就是1.9倍。而且如果只看第一個被受試者想起的任務,回答「『被打斷的任務』的人」甚至是回答「『已完成的任務』的人」的五倍之多。

 

我工作到睡前又沒做完的時候,鐵定會夢到自己在工作,這搞不好就是原因了。

 

大人/小孩有差嗎?

 

Zeigarnik又規劃了幾個實驗,其中有一個團體實驗想要知道大人跟小孩有沒有差別;實驗的結果發現,這47名大人跟45個孩子也幾乎都有一樣的傾向。

 

是「被打斷」還是「未完成」?

 

另一個實驗想要搞清楚,大多數人之所傾向於記住那些「沒有完成的事」的關鍵因素,是因為任務「被打斷」,還是因為任務「未完成」。

 

Zeigarnik對12個受試者進行這個實驗,將18個任務分成三類,分別為:

 

  1. 1. 完成(沒有被打斷)。
  2. 2. 打斷後不繼續(沒有完成)。
  3. 3. 打斷後繼續完成。

 

結果發現,人們傾向於記得那些「沒有完成」的任務,而「完成的任務(沒有被打斷)」跟「被打斷後繼續完成的任務」,則同樣不容易被大多數人記住。

 

也就是說,重點是「未完成」!

 

你看看你看看(尤其是那些曾經參加過我的工作坊的朋友們),我之所以時常工作坊都沒有結論,不是因為我沒有能力給結論(好啦有時候是),也不(只)是想要拉你們一起失眠,而是人比較傾向於記起「未解開的問題」,它會盤踞大多數人的心思,讓他們不得不去持續思索。

 

而一個工作坊能夠讓你保持去探索、去追尋、去求知的動力,這不是很棒嗎!多麼物超所值的工作坊!多麼知性的人生啊!

 

了不起!負責。

 

raw-image

有開始覺得心動嗎?(盧駿逸提供)

 

那些例外的受試者

 

值得注意的是,記住「未完成任務」的傾向並不是人人都有的(即使如此你還是可以來參加我的工作坊);在這一系列的每個實驗裡,都有少部分受試者沒有這個傾向,甚至更傾向於記住那些「已完成的任務」。Zeigarnik在論文裡也試圖描述這些人的特質。

 

譬如有五個陰謀論者受試者,一直懷疑整個實驗有什麼詭計,把整個實驗當成一個偵探遊戲來玩,他們根本沒有接受「未完成/完成」的設定,一直在猜實驗者到底在玩什麼詭計;這些人對「完成/未完成」任務的反應就沒什麼差別。顧全大局的人,根本看不見眼前小小的「未完成」啊。也許就像那些考慮著人類繁衍跟倫理道德的大智慧者,就不覺得「有人莫名其妙不能結婚」跟「我可以隨隨便便就結婚」擺在一起,究竟有什麼怪怪的。

 

另外有一群被學校老師安排參觀心理學實驗室的學生,儘管他們表現出對心理學實驗的高度興趣,但在完成實驗任務這件事情上,他們把它當成學校(學習)的訓練,有如接受命令的軍人那般進行實驗步驟(They behaved like soldiers under command, not like individual persons.)。當一個學生被問到「你要不要繼續被打斷的任務」時,那個小孩回答:「隨便啊,如果在家裡大概會不一樣,但在這裡,你叫我做啥我就做啥。」這些學生對「完成/未完成」任務的反應也沒什麼差別。現在你知道「強硬安排作業給孩子」的一個可能的壞處了。

 

還有一個實驗顯示,當受試者被告知「所有的難題都會在一小時內得到解答」時,他們對「完成/未完成」任務的反應,就沒差了。

 

你想到什麼?

 

我想到十年來反覆遇見的那些教養考古題,像是「小孩不吃飯怎麼辦」、「小孩不穿衣服怎麼辦」、「小孩不寫作業怎麼辦」、「小孩不洗澡怎麼辦」、「小孩不守規矩怎麼辦」,以及那些老是在對這些問題給解答的教養書;這些教養書或教養專家透過告訴你「解答」來把你的焦慮緩解了,你得到一個規則、做法或答案,於是你不再關注這件事情,看似快又有效,可是呢?

 

有規則就有例外;你總是會發現,你在上次講座或教養書裡得到的技巧或答案,有時有效有時失效,但為何有效為何失效,你又沒有答案了。結果呢?

 

你只好再報名參加另一位教養專家的講座,或再買一本教養書。週而復始,萬象如常。

 

Zeigarnik跟我說,我跟你說:那些直接給答案的工作坊,偶爾去就好;只有給方法的教養書,偶爾買也罷。那些明確的答案與建議終究只是緩解你的焦慮,並不能讓你在教養現場形成自己的直覺或哲學,甚至也不會讓你更加理解你的孩子(註)。只有停留在迷惑之中,你才會保持警醒,並且不停止追尋屬於你和孩子的答案。

 

而我的工作坊從來不告訴你答案,真的真的物超所值。讓你保持焦慮,讓你持續在意,讓你擁有持續追尋的動力。

 

三年前的昨天下午,我去中華電信辦了一支綁門號的智慧型手機。本來,看了〈東西的故事〉系列影片後,在舊手機壞掉之前,我是不打算買智慧型手機的,但為了要在立法院前在FB上得到比較即時的訊息,我還是去買了。當天晚上,我在FB上看到行政院被佔領。我在六七坪小套房的書桌前看著直播以及動員的訊息,一邊看著身邊熟睡的妻子跟3歲的幼子,一邊猶豫要不要北上。一個朋友傳來訊息,體貼地提醒我最後一班車就要開了。於是我關上電腦,換了衣服,親吻熟睡的妻子和兒子,打開門,再悄悄關上門。

 

結果我的新手機第一天就被鎮暴水車攻擊,還好它挺過來了。

 

門號的約到期了,很多事情都還沒有到。就像我的工作坊一樣,對於那些還沒有完成的事情,我們會記得,因為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

 

註:那些教養專家總是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孩子」,但是又一直告訴你「你的孩子是哪一種孩子」;他們又說「沒有一種方法適用每一種孩子」,但又暗示你「我的方法適用大多數的孩子」。搞得我好亂。

 

raw-image

你有看過這個警察嗎?
Photo source: MrWiki321 @Wikimedia  CC by SA 3.0

 

延伸閱讀:

〈即使是如此,我竟然還是先想著要討好你〉

〈我們都有自己的故事〉

 

系列回顧:

實驗你的心:(一)愛的公式

實驗你的心:(二)今天你認知失調了嗎?

實驗你的心:(三)大家想的都跟大家想的一樣的錯誤共識效應

 

看完文章,聽首歌吧: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


 

 


更多【好孩子權力故事】

raw-image

編輯:宅編

avatar-img
661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身為認同合作式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我有義務轉告照顧者(一般叫做「家長」),在教育活動中發生的、他們應該或者想要知道的事情。如果照顧者平常禁止小孩吃冰,那「小孩邊咳嗽邊吃冰」顯然就是照顧者會關心的事。但我真的要說嗎?說不說,有什麼影響?</p>
<p>「在公共場所哺乳露奶傷風敗俗啊!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吧?」「公共場所哺乳是天經地義的,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林辰唏的哺乳畫面引來網友各說各話,都認為自己說的是普遍、正確的常識。類似這種現象,原來早已有心理學實驗做過分析了。</p>
以權力結構分析家庭所得的支配類型,首先常見的是「賺錢的是老大」,底下也有像日劇《月薪嬌妻》實栗有權向平匡要求「薪資」的情況;再來是以其他方式決定「老大」的類型,比如父權體制認可的族長家長。但是,家庭所得如何分配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
<p>在教育現場的孩子反抗軍裡,有一種很像是火船的特殊部隊,那就是「告狀特攻隊」。被他們煽風點火的大人,就成了攻擊敵人的武器。</p>
<p>這次的權力分析小劇場,故事內容來自FB讀者三峽李美艷的投書。主角包括李美艷小姐、美艷的小孩、還有朋友的小孩,在三個人之間產生了一段拉拉扯扯、藕斷絲連的三角關係(無誤)。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p>
<p>為了維護「自己不是做了錯誤決策的白痴」這個自我認知,人們會修正自己對一件事的認知,甚至接受更扯的說法。為了不要承認「跟那個男人交往簡直就是虛度光陰像青春掉進臭水溝裡」,只好說「這一段戀情還是帶給我成長,謝謝你」。這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p>
<p>身為認同合作式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我有義務轉告照顧者(一般叫做「家長」),在教育活動中發生的、他們應該或者想要知道的事情。如果照顧者平常禁止小孩吃冰,那「小孩邊咳嗽邊吃冰」顯然就是照顧者會關心的事。但我真的要說嗎?說不說,有什麼影響?</p>
<p>「在公共場所哺乳露奶傷風敗俗啊!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吧?」「公共場所哺乳是天經地義的,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林辰唏的哺乳畫面引來網友各說各話,都認為自己說的是普遍、正確的常識。類似這種現象,原來早已有心理學實驗做過分析了。</p>
以權力結構分析家庭所得的支配類型,首先常見的是「賺錢的是老大」,底下也有像日劇《月薪嬌妻》實栗有權向平匡要求「薪資」的情況;再來是以其他方式決定「老大」的類型,比如父權體制認可的族長家長。但是,家庭所得如何分配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
<p>在教育現場的孩子反抗軍裡,有一種很像是火船的特殊部隊,那就是「告狀特攻隊」。被他們煽風點火的大人,就成了攻擊敵人的武器。</p>
<p>這次的權力分析小劇場,故事內容來自FB讀者三峽李美艷的投書。主角包括李美艷小姐、美艷的小孩、還有朋友的小孩,在三個人之間產生了一段拉拉扯扯、藕斷絲連的三角關係(無誤)。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p>
<p>為了維護「自己不是做了錯誤決策的白痴」這個自我認知,人們會修正自己對一件事的認知,甚至接受更扯的說法。為了不要承認「跟那個男人交往簡直就是虛度光陰像青春掉進臭水溝裡」,只好說「這一段戀情還是帶給我成長,謝謝你」。這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人說要感謝前任讓你成長,讓你變得更好。​ ​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那些痛不欲生的日子,以為再也撐不下去的時刻,都是你一個人咬著牙熬過來的。​ ​ 沒有人為你點燈,你就是自己的光,即使微弱,哪怕要走很久很久。​ ​ 憑什麼要感謝別人,你應該謝謝你自己。​
Thumbnail
昨天,你又生氣了 因為沒讓你喝果汁,也不給你喝咖啡.瞪大了雙眼,沒多久轉頭就離開,回去你的房間.我沒有被你的神色恫嚇,但是幾分鐘過後,我卻被你眼裡的情緒感染了失落. 曾幾何時,你好像不再是我以前的媽媽,像是我的一個孩子,缺乏管教的極度需要監控,一沒留意,忘了吃藥,再沒留意,一次吃了三包.怎麼問你,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關於那場兩人坦誠相見的浴室戲,驊森 CP 坦承「摸戲」有事前討論演練,後續的「吻戲」則是隨興之所至。陳昊森解釋:「相對於身體的接觸,我們要怎麼親是沒討論的,就隨著情感的流動,做出的自然反應。」曾敬驊則補充形容陳昊森的嘴唇像「芒果」,為電影的酸甜初戀滋味作了註解。
Thumbnail
從孩子還未出生開始,我們便已開始學習如何做個父母,更長遠些來看,或許早在小時候,我們就已開始看著自己的父母,在心裡對自己說,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Thumbnail
兒福聯盟花3.7億購置辦公室的新聞,引來正反兩方的議論。在些這爭論中,道德化的論述混淆了公私的界線,也使得個人與組織的權益在這論述氛圍中,變得難以自處。
Thumbnail
「所以,你們願意和我握手嗎?」他伸出一隻手,懸在空中。 有一種心酸,只有切身體會過後才能懂。他背負著不能說的秘密,心驚膽顫地活著。走在路上,行人的一個眼光都能使自己心跳加速、無地自容;他不敢去看牙醫,儘管痛的無計可施;他亦不交朋友,除非身處相同處境。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人說要感謝前任讓你成長,讓你變得更好。​ ​ 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那些痛不欲生的日子,以為再也撐不下去的時刻,都是你一個人咬著牙熬過來的。​ ​ 沒有人為你點燈,你就是自己的光,即使微弱,哪怕要走很久很久。​ ​ 憑什麼要感謝別人,你應該謝謝你自己。​
Thumbnail
昨天,你又生氣了 因為沒讓你喝果汁,也不給你喝咖啡.瞪大了雙眼,沒多久轉頭就離開,回去你的房間.我沒有被你的神色恫嚇,但是幾分鐘過後,我卻被你眼裡的情緒感染了失落. 曾幾何時,你好像不再是我以前的媽媽,像是我的一個孩子,缺乏管教的極度需要監控,一沒留意,忘了吃藥,再沒留意,一次吃了三包.怎麼問你,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關於那場兩人坦誠相見的浴室戲,驊森 CP 坦承「摸戲」有事前討論演練,後續的「吻戲」則是隨興之所至。陳昊森解釋:「相對於身體的接觸,我們要怎麼親是沒討論的,就隨著情感的流動,做出的自然反應。」曾敬驊則補充形容陳昊森的嘴唇像「芒果」,為電影的酸甜初戀滋味作了註解。
Thumbnail
從孩子還未出生開始,我們便已開始學習如何做個父母,更長遠些來看,或許早在小時候,我們就已開始看著自己的父母,在心裡對自己說,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Thumbnail
兒福聯盟花3.7億購置辦公室的新聞,引來正反兩方的議論。在些這爭論中,道德化的論述混淆了公私的界線,也使得個人與組織的權益在這論述氛圍中,變得難以自處。
Thumbnail
「所以,你們願意和我握手嗎?」他伸出一隻手,懸在空中。 有一種心酸,只有切身體會過後才能懂。他背負著不能說的秘密,心驚膽顫地活著。走在路上,行人的一個眼光都能使自己心跳加速、無地自容;他不敢去看牙醫,儘管痛的無計可施;他亦不交朋友,除非身處相同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