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角度看UBER──從舊金山計程車行破產說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前幾天的舊金山報紙《San Francisco Examiner》上刊出了「舊金山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宣告破產」的新聞。該公司在發給股東的信函中指出:

 

我們正遭遇重大的財務困難,……這些困難主要來自我們無法控制的商業競爭,以及其他我們自己的問題。……現在我們面臨的是遠超過收入的財政負擔。

 

雖然信中沒有明確指出競爭來自Uber或Lyft之類的「app叫車」競爭對手,但和這類新興服務或許有些關係。

 

在本站前不久刊出的〈「破壞式創新」在網路時代的再思考〉一文中,正好提到載客服務Uber對於原有計程車市場的影響:

 

Uber帶給競爭對手的全面性影響,卻像是破壞式創新之後的結果:「順道載客」(ride-sharing)的市場遠大於過去的計程車搭乘市場(這也可以稱之為對市場的破壞創新),使得現有的計程車業者不僅流失顧客,連原本最重要的資產──營業牌照都喪失了原有的價值。

 

 

為什麼大家喜歡Uber?

 

(因為目前亞洲似乎還沒有Lyft服務,所以以下就先以Uber概稱美國來的這類服務。)

 

這裡所謂的「大家」,指的不只是乘客,也包括司機、甚至整個用車環境。過去的所謂用車環境,基本上就是公共運輸、計程車、以及自駕三種選擇,或是這三種的排列組合;如果是在美國,比較常見、但規模相對較小的選擇還有一般租車、以及含司機服務的禮車出租等等。

 

raw-image

Photo Credit:wikipedia

 

對於一般乘客來說,這些選擇的缺點包括:

 

1. 公共運輸:乘客必須配合交通工具的時間,彈性較低。

2. 計程車:彈性大,但價格較高,而且價格中包含車子耗油在外面跑、等待載客、以及車行抽成的成本。

3. 自駕:彈性較大,但在大都市停車麻煩(美國大都會的公共停車場費用極高),費用相對於載客人數較高、也容易受到短期油價波動和車況維護費用的影響。

4. 租車:彈性大,但缺點類似自駕、而且平均費用更高。

 

如果要找到一個理想的排列組合:彈性大、價格合理、不用擔心停車養車,那麼匯集出來的結果很明顯,但完全不在上述這幾個選項裡面:

 

搭朋友的便車,到了目的地就走人,反正貼他油錢就好。

 

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這種隨叫隨到的朋友,於是有人把這種「願意出來賺油錢(和一點工錢)」的朋友系統組織化,讓你隨時可以找到(不同的)朋友來接送。

 

(很多人喜歡Uber的原因,或許還包括車子比較氣派、比較新、比較乾淨、司機親切、有瓶裝水喝、費用更容易掌握或更便宜等等,這些確實也都存在;但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說,我們暫且忽略這些體驗角度的優點。因為假設一般計程車在這些方面也都一樣,商業模式的差異仍然存在。)

 

raw-image

Photo Credit:GHETTO UBER DRIVER

 

在沒有行動電話的時代,類似的系統可以透過無線電控制中心來聯繫派車(dispatch;記得20年前台灣14x.xxMHz頻道被計程車業佔用的盛況嗎?),但你身上通常不會帶無線電。

 

到了講手機的時代,又變得更方便一些,但也只能報地點而已;到了app的時代九轉丹成,可以報地點、可以追蹤車子在哪、可以獲得司機的資料、可以完成費用支付,將朋友系統的彈性發揮到極致。

 

如果你是司機,可以不用被車隊剝皮,想載客就載客、不載客就是不用披著黃皮的私家車(雖然最近台灣即將解除計程車的黃色限制),更重要的是不需要佔地盤(或被佔地盤的司機趕)、不用在路上耗油空繞、而且(理論上)有至少相同的收入,或者你只是想偶爾玩票開身體健康的業餘營業司機,這種「朋友系統」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而這一切之所以能從想像變成真實,都要拜智慧型手機、定位功能、以及3G/4G行動網路的成熟之賜。換言之,這是時代和技術轉變所孕育出來的新商業模式。

 

(至於經營這樣的事業需要多少的成本、設備、投資、膽量,以及獲利能力如何,則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不在本文範圍之內,但顯然已經大到會侵蝕傳統計程車業的利潤。)

 

 

計程車的問題

 

傳統計程車並不是沒有優點,例如多數本地司機都比較熟路徑,不會有需要導航、甚至要乘客帶路的問題;但這並不構成對於Uber司機的絕對優勢。

 

但根據CNN報導的說法:

 

在過去幾年之中,紐約市的計程車營業牌照價格曾經一飛沖天,最高曾經衝到一張價值超過100萬美金;雖然某些個人司機也擁有營業車牌,但這種車牌往往都屬於車行所有。由於Uber載客車輛的數量大幅增加,最近紐約的營業車牌價格已經掉到74萬,比去年跌了40%。紐約市目前有13,600輛有牌計程車,但用app就能叫到的競爭Uber載客車已經達到20,600輛。

 

在《San Francisco Examiner》的報導中也提到,這樣的發展已經連帶影響到融資購買營業車牌、或是經營這類車牌租借的公司營運。這次宣告破產的舊金山計程車公司目前擁有530張營業車牌,而被指為競爭對手的Uber和Lyft的發源地也都在舊金山。

 

raw-image

抗議Uber搶走市場的計程車隊。Photo Credit:wikipedia

 

也就是說,除了車子本身的購置和日常運作費用之外,計程車司機(或車行)在紐約的新入行成本就是每輛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但Uber司機的加入成本幾乎是零。

 

傳統計程車如果再加上車行抽成(或稱為「管理費用」之類)、(在部分狀況下)向車行租用車輛、燃料等費用,以及大量Uber司機加入之後所瓜分的利潤,會更進一步壓縮傳統計程車的空間。

 

對於原有的計程車而言,牌照的取得成本在日常營運上不是太大的問題,但這筆龐大的費用勢必需要攤提在日後所有的營收之中,而且牌照價格下跌也會影響日後退出市場或轉手時的殘值;這對於牌照大戶來說,即使沒有短時間的問題,也可能成為長期隱憂。

 

 

Uber在台灣

 

台灣的都會區是一個在用車生態(包括自用車和計程車)方面和美國不太一樣的地方,例如:

 

1. 市中心的停車難度和費用都相對較低。

2. 計程車數量眾多、隨招隨停、價格相對低廉、而且24小時都很容易攔到車;即使在深夜車流較少的地區,使用電話叫車(以及最近開始增加的app叫車)也不困難。

3. 多數家庭都有自用機車和汽車代步。

4. 城市幅員相對較小,公車和地鐵班次密集。

 

所以就筆者個人觀察,Uber在廣義的台灣出租車市場需求並不像美國那麼明顯;至少在「破壞式創新」理論中所謂的低階市場,Uber雖然有種種優點,但造成的需求改變(無論從個別的搭乘行為、或是整體的所謂典範轉移),都還沒有看到明顯的影響。(上述這一點個人觀察無法取得資料佐證,如果有讀者有反面資訊歡迎提供。)

 

raw-image

Photo Credit:Emanuele@Flickr CC BY-SA 2.0

 

反過來說,因為台灣計程車業雖然有許多為人詬病的缺點,例如〈台灣:面對 Uber「破壞式創新」,Easy Taxi 台灣還能怎麼做?〉這篇中所提到的:

 

大車隊除了招牌、派遣系統和客服以外,甚麼都沒有,雨天你照樣叫不到車;一年營收12億,1億來自每趟派遣、2億來自各項廣告,其餘的9億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從司機身上攢來,維修、販賣車輛、政府補助,司機得到的是嚴格的管控、不聽話就停機的市場壟斷機制,拆機還要付拆機費3000元,想要司機們乖乖聽話?發個推播訊息嚇唬一下就好。

 

但大家還是隨手在路邊攔小黃。

 

除了政府機構為現有業者設下的法規障礙之外,現有司機無論進出行業都有難度;除了過去幾年Uber在台灣的營業額成長數字之外,或許傳統計程車司機和Uber司機之間的流動狀況(究竟是壁壘分明的兩個陣營,還是會彼此流動?流動的方向是什麼?人數比例又是如何?)、職業/非職業駕駛比例(有多少Uber司機是專職/兼職?)、平均收入比較等等數字,會是更有意義的分析資料。

 

 

來自Uber的「良性衝擊」

 

大家都知道小黃司機很辛苦,台灣更有平均時薪86元之說;如果面對Uber之類的「化外之民」競爭,很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所以無論各國政府基於法規、稅收、管理等角度以行政方式限制,或是計程車業者基於自身利益集結抗議,都暫時限縮了Uber的成長,但仍有一些可能的妥協出現、甚至對計程車業者帶來「良性」衝擊。

 

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就基於以下的前提,開放Uber全面營運:

 

1. 對所有司機進行身家調查。

2. 提供至少100萬美元的保險。

3. 不接受路邊招手叫車。

4. 以及其他相關法規限制。

 

而這樣的條件很可能會陸續成為美國各大都市合法開放Uber的條件基準。

 

有趣的是,國外已經出現少數計程車司機支持Uber、甚至揚言集體轉往Uber系統的案例;也就是說,Uber號稱時間彈性、收入理想等優點(可參考這篇優缺點總集),以及透過資訊科技提升司機時間效率、迅速媒合司機和乘客的系統,或許一段時間之後會讓現有計程車業者在壓力之下陸續仿效、或是在現有法規和體系下成立類似的「升級競爭」服務,並且(最好是)能提供司機類似的福利和彈性。

 

但這其中的矛盾點是,在特定市場如果Uber做得不夠好,計程車業者不會感受到、也不需要去回應這些壓力;但如果Uber生意很好、甚至明顯侵蝕到計程車業者的利益,後者的反彈、以及對於相關政府機構的遊說力道會變得更強、對於旗下司機的約束力量也會更大。

 

 

Uber在中國

 

筆者在中國搭乘Uber的經驗很少、而且當地的遊戲規則跟美國或台灣也更加不同。根據觀察,中國市場的差異性決定性因素包括:

 

1. 政府的管理力道(和相對的檯面下運作規則)。

2. 本地「專車」(類似Uber的點到點預約服務車輛)業者的競爭。

3. App叫車業者的狂熱補貼和競爭。

 

其中第二種在去年已經出現,可以視為前一節中提到的「升級競爭」;但這兩年中國app叫車業者提供給司機的補貼,就是美國和台灣所沒有的(甚至可能是違法的):簡單說,就是每次用app叫計程車、並且以線上支付方式付車資之後(這一點是必要的),app叫車公司就會提供10至15元人民幣給司機。

 

(個人經驗是,如果用app叫車但以現金支付車資,司機會以「因為無法透過線上記錄證明交易真實,恐怕無法獲得補貼」而另外索取上述的10元補貼金額。)

 

除了提供補貼之外,對一般計程車和專車的補貼還是兩種不同的遊戲規則。根據〈圖窮匕現,從打車補貼到專車補貼〉這篇報導的說法:

 

在快的和滴滴合併前,兩家公司一天燒錢就在千萬級別,無論是給用戶的補貼還是給出租車司機補貼,這兩家公司都是沒有收益的,純粹是花錢買普及,花錢買行為習慣。(編按:「快的」和「滴滴」原是中國兩家最大的app叫車公司,原本以瘋狂灑錢的方式彼此競爭;當地媒體報導,兩家公司在2013年底的補貼競爭高峰,就燒掉了20億人民幣。)

 

……在燒了一年多錢之後,合併完成壟斷的互聯網租車公司終於露出來獠牙。給司機的好處是暫時的,隨著大量從業者的加入,出租車或者專車司機的收入會回歸到社會平均收入水平。而區別是以前被壟斷的營運權到了互聯網租車公司手裡。……而專車數量還在不斷增長,出租車還在不斷被衝擊,等到市場完全飽和,互聯網租車公司的收入將是天文數字。

 

raw-image

Photo Credit:「 快的 Taxi 」臉書

 

除了專車市場的競爭之外,app叫車服務(也就是引文中的「互聯網租車」)在中國還捲入了「微信支付/騰訊」和「支付寶/阿里巴巴」兩個主要行動支付服務的競爭:前者入股「滴滴」、後者入股「快的」。除了看好市場之外,或許也有爭奪行動支付市場佔有率、以及取得消費時間和地理密度資訊等考量。

 

服務供應商的這些企圖,在其他國家都不是沒有,但應該多半沒辦法像中國這樣玩。

 

去年,為了停止惡性燒錢競賽、合力開拓更大的市場,或許也可以說感受到市場無法容納兩家這麼大的同質公司,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家大股東也另有盤算,所以「滴滴」和「快的」已經在情人節宣告合併為「滴滴快的」。

 

或許為了在策略上以「抄後路」的方式打壓已經進入中國的Uber、或是從另外一個管道獲得更多業內資訊,合併後的「滴滴快的」甚至跑到美國去投資Uber還沒有進入中國的競爭對手Lyft。

 

根據報導,滴滴快的對Lyft的投資金額沒有公開,但滴滴快的估值為160億美元,資金儲備超過40億美元,並在2015年9月剛完成3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對於這個還不算明朗的領域有這麼大的投資、而且資金還是「融資」來的,真的是相當大的手筆。

 

總而言之,app叫車市場在中國也同樣被看好,但操作手法和牽涉不同產業競爭的複雜程度遠超過美國,台灣就更不用說了。

 

 

結語

 

以「舊金山計程車公司破產」為因頭,再加上「破壞式創新」,這篇文章從商業模式角度大致比較了一下Uber這類服務與傳統計程車的差異、以及不同市場的狀況,比較像是在做功課過程中的筆記,而不是嚴謹的論文。

 

事實上,過去兩年已經有許多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詳細探討了Uber各方面的問題,相較之下這篇文章算是比較粗淺的,但或許提供了稍多一點的視角;關於其他的面向,歡迎參閱本文中連結的資料、以及後面的參考閱讀列表。

 

有趣的是,就在本文結尾的時候,收到了來自也是本站作者的Manny Li提供關於「舊金山計程車公司破產」的不同角度資訊:

 

「Yellow Cab Co-op計程車公司破產」的直接的原因更可能是 2015 六月的一樁判決:

S.F.’s Biggest Cab Company To File For Bankruptcy. Is It Uber’s Fault?

舊金山高等法院判決 Yellow Cab Co-op 需對旗下司機(判決屬該公司員工)造成的一場車禍負責。法官判定一名在車禍中受傷的乘客可獲得美金 800 萬元的賠償。但 Yellow Cab Co-op 只投保了美金 100 萬元的責任險。

S.F. jury finds Yellow Cab liable for $8 million crash

2015 年三月,芝加哥 Yellow Cab 同樣提出破產申請,原因也是一樁車禍判決,該判決中,重傷的乘客將獲得美金 2,600 萬元的賠款。

Yellow Cab files for bankruptcy protection after $26 million verdict against it

 

從計程車公司發送給股東的信中來看,來自Uber的競爭或許不是主要原因,但既然能登上信件版面,多少還是有點雪上加霜的味道。而在結語第一篇引文的首段裡,原文作者的話就頗為直率了:

 

大家在矽谷常掛在嘴上的「破壞式創新」,確實有時候會害死一些傳統企業,但那些推土機般落井下石的科技圈謠言傳播者也頗有功勞。

 

raw-image

Rocket Café 科技評論網站啟動,一起讓火箭升空吧!

 

 

延伸閱讀:

1/11/2016最新進度:〈Uber屢罰不聽 交通部擬訴諸刑法

司機角度看Uber:〈我在台灣開 Uber 的感想:還是當乘客比較爽

行銷面看Uber:〈Uber 的行銷解密

從台灣法規面看Uber:〈Uber 大戰計程車(上)──煙硝後的端倪〉、〈Uber 大戰計程車(下)──雲霧外的森林

另一個不同觀點:〈錯解EasyTaxi、UBER是非:科技、策略已然不再

Uber降價造成兩敗俱傷:〈Uber Drivers Are Scrambling to Make Ends Meet After Latest Fare Cuts

 


封面圖片來源:UBER: un taxi en el celula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cket Café的沙龍
6會員
8內容數
<p>Rocket Café是一個正在募資籌備,預定2016年初才會開門的網站。我們認為影響力才是與從內容中找出價值、讓內容與讀者建立關係,對讀者提供誠實的知識、對產業做出誠實的貢獻,這也是媒體長久穩健經營的條件。</p>
Rocket Caf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6/03/29
<p>當然,革命性的進步需要非常高的成本、也需要機緣,不是天天、甚至不是年年都能有,但過去這曾經是蘋果的特色、也是蘋果在市場上擁有不凡地位和死忠追隨者的理由之一。而蘋果距離上一次的「革命性進步」已經太久了,久到可能很多人已經在懷疑會不會有下一次。</p>
Thumbnail
2016/03/29
<p>當然,革命性的進步需要非常高的成本、也需要機緣,不是天天、甚至不是年年都能有,但過去這曾經是蘋果的特色、也是蘋果在市場上擁有不凡地位和死忠追隨者的理由之一。而蘋果距離上一次的「革命性進步」已經太久了,久到可能很多人已經在懷疑會不會有下一次。</p>
Thumbnail
2016/03/21
<p>note 令人喜歡的地方之一,在於它簡單明瞭的付費方式;用戶可以自己設定文章是否為付費閱讀、也可以自己編纂文章成一本雜誌(雜誌這個概念類似 Flipboard)。例如 1 篇文章 100 日圓、6 篇系列文章組成的雜誌 500 日圓之類的。</p>
Thumbnail
2016/03/21
<p>note 令人喜歡的地方之一,在於它簡單明瞭的付費方式;用戶可以自己設定文章是否為付費閱讀、也可以自己編纂文章成一本雜誌(雜誌這個概念類似 Flipboard)。例如 1 篇文章 100 日圓、6 篇系列文章組成的雜誌 500 日圓之類的。</p>
Thumbnail
2016/03/08
<p>到時候,那些用舊了的光電設施會怎麼樣呢?如果它們就像鋁罐一樣,能夠很容易地分類、融化、再生,那就沒問題了。但事實不見得那麼簡單,如果不趕快確立資源回收辦法的話,多半可能會變成大量的工業廢料(包括原料可能包含的有害物質在內),一些會被埋在土壤中、另一些可能會被非法丟棄。</p>
Thumbnail
2016/03/08
<p>到時候,那些用舊了的光電設施會怎麼樣呢?如果它們就像鋁罐一樣,能夠很容易地分類、融化、再生,那就沒問題了。但事實不見得那麼簡單,如果不趕快確立資源回收辦法的話,多半可能會變成大量的工業廢料(包括原料可能包含的有害物質在內),一些會被埋在土壤中、另一些可能會被非法丟棄。</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江湖上傳言:Uber沒有任何一輛汽車,卻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Airbnb沒有任何一間住房,卻比世界上任何一間豪華飯店集團還大,這就是共享經濟加平台的力量,而今天我們重點討論共享經濟加平台經營的好處: 平台通常解決什麼問題呢? 平台可以解決資訊不對稱,共享經濟是非常好的,一般來說除非你是需要職業司
Thumbnail
江湖上傳言:Uber沒有任何一輛汽車,卻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Airbnb沒有任何一間住房,卻比世界上任何一間豪華飯店集團還大,這就是共享經濟加平台的力量,而今天我們重點討論共享經濟加平台經營的好處: 平台通常解決什麼問題呢? 平台可以解決資訊不對稱,共享經濟是非常好的,一般來說除非你是需要職業司
Thumbnail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曾一度成為熱門的商業創新模式,但近幾年來,不乏看到其存在的缺陷與瓶頸。倒不是說利潤不如預期,剛好相反,他的營收隨著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平均成本隨著入網人數的增加而明顯遞減,逐漸走向壟斷與暴利。 以 Uber 為例,作為平台,他向提供駕駛服務的用戶收取高達
Thumbnail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曾一度成為熱門的商業創新模式,但近幾年來,不乏看到其存在的缺陷與瓶頸。倒不是說利潤不如預期,剛好相反,他的營收隨著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平均成本隨著入網人數的增加而明顯遞減,逐漸走向壟斷與暴利。 以 Uber 為例,作為平台,他向提供駕駛服務的用戶收取高達
Thumbnail
Uber前幾年真的掀起宣然大波,在全球各地造成共享經濟的大震盪。 當然,像Airbnb之類的更早就出現,也造成一些問題,但基本上影響還沒那樣強烈,真正對生活與交通產業造成影響的,是從Uber開始的。 其實最早注意到Uber,正如本書所述,就是從他們極具爭議性的行銷方式開始的,簡單說,是從媒體上看見他
Thumbnail
Uber前幾年真的掀起宣然大波,在全球各地造成共享經濟的大震盪。 當然,像Airbnb之類的更早就出現,也造成一些問題,但基本上影響還沒那樣強烈,真正對生活與交通產業造成影響的,是從Uber開始的。 其實最早注意到Uber,正如本書所述,就是從他們極具爭議性的行銷方式開始的,簡單說,是從媒體上看見他
Thumbnail
2009年在舊金山成立的Uber,在短短十年的時間內,估值超過900億美元,在全世界超過10,000個城市中提供服務。Uber是如何做到的呢?這一篇我們要帶大家看看Uber是如何在市場中建立一席之地,而又是如何破打平台經營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招攬到第一批忠實用戶的。
Thumbnail
2009年在舊金山成立的Uber,在短短十年的時間內,估值超過900億美元,在全世界超過10,000個城市中提供服務。Uber是如何做到的呢?這一篇我們要帶大家看看Uber是如何在市場中建立一席之地,而又是如何破打平台經營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招攬到第一批忠實用戶的。
Thumbnail
波士頓的日常,從朋友家的聚會離開,我跳上一台Uber,今天開車的是一位和藹的非裔大媽。 女司機總是比較少見,我於是好奇問她開Uber 開了多久? 「這是我第一個禮拜,到目前狀況都還不錯!」 「我丈夫突然出了意外,導致行動不便不能外出工作。現在家裡突然需要一份緊急收入,所以我先出來開Uber。一來是我
Thumbnail
波士頓的日常,從朋友家的聚會離開,我跳上一台Uber,今天開車的是一位和藹的非裔大媽。 女司機總是比較少見,我於是好奇問她開Uber 開了多久? 「這是我第一個禮拜,到目前狀況都還不錯!」 「我丈夫突然出了意外,導致行動不便不能外出工作。現在家裡突然需要一份緊急收入,所以我先出來開Uber。一來是我
Thumbnail
瑞士2020第一輪公投 - 蘇黎世決定Uber司機的雇傭關係 美國公司Uber以電商平台形式在瑞士開始了共享經濟模式,新商業型態創造的新經濟,從一開始就讓人眼睛一亮,也得到以商業自由化為標竿的政黨支持。然而,誰獲利、誰又該負起對消費者的責任、打破傳統雇傭關係等問題,近年引起瑞士社會關心。
Thumbnail
瑞士2020第一輪公投 - 蘇黎世決定Uber司機的雇傭關係 美國公司Uber以電商平台形式在瑞士開始了共享經濟模式,新商業型態創造的新經濟,從一開始就讓人眼睛一亮,也得到以商業自由化為標竿的政黨支持。然而,誰獲利、誰又該負起對消費者的責任、打破傳統雇傭關係等問題,近年引起瑞士社會關心。
Thumbnail
在猶他州搭 Uber 聽了三個祖父的故事,讓我知道原來美國也有這麼多認命的庶民,也教會我不再只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零工式經濟。
Thumbnail
在猶他州搭 Uber 聽了三個祖父的故事,讓我知道原來美國也有這麼多認命的庶民,也教會我不再只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零工式經濟。
Thumbnail
五月中旬,Uber在美股首次發行,被視為「今年最受矚目IPO」,去年一度被華爾街估值1,200億美元。但上市前不斷調降目標價位,估值從千億美元一路下調;結果開低走低,首日市值約剩七百億。然而,多家西方媒體卻大放鞭炮,認為這才符合公平正義,甚至批評Uber是矽谷的道德污點,為什麼?
Thumbnail
五月中旬,Uber在美股首次發行,被視為「今年最受矚目IPO」,去年一度被華爾街估值1,200億美元。但上市前不斷調降目標價位,估值從千億美元一路下調;結果開低走低,首日市值約剩七百億。然而,多家西方媒體卻大放鞭炮,認為這才符合公平正義,甚至批評Uber是矽谷的道德污點,為什麼?
Thumbnail
舊金山一夕冒出滿街亂竄的電動滑板車。出租公司連夜把車子留在路口然後揚長而去,讓市場自行有機成長 ... 這些公司就像吸了大麻的Uber。他們是要打造乘車共享的下一章 ? 還是正步入另一場浩劫 ?
Thumbnail
舊金山一夕冒出滿街亂竄的電動滑板車。出租公司連夜把車子留在路口然後揚長而去,讓市場自行有機成長 ... 這些公司就像吸了大麻的Uber。他們是要打造乘車共享的下一章 ? 還是正步入另一場浩劫 ?
Thumbnail
Uber 的商業模式為何不斷的受到政府的干涉? 因為這背後的關鍵,是利益的分配,而不是科技。
Thumbnail
Uber 的商業模式為何不斷的受到政府的干涉? 因為這背後的關鍵,是利益的分配,而不是科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