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蔥油餅

2017/12/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幼時家旁最常見的路邊攤之一就是蔥油餅。柔韌面團裏塞滿香蔥和肥多瘦少的豬肉,用小鐵餅子按成一個渾圓,放在油浸浸的鐵盤裏煎炸,煎出來比臉還大。 要用一小張吸油的白紙捏著吃,常燙到手。可是好吃呀,蔥香混著丁點的豬油,呼呼冒著白煙。攤子有時也賣蘿蔔絲油墩子,我小時候總覺得吃了那個到了冬天臉上會皴裂長蘿蔔絲,便作罷了念頭。

 

 

雖然蔥油餅由小吃到大,但吃過最好吃的,卻是在臺灣。1949年的國民黨遷移給臺灣帶來了外省人的好手藝,無論是牛肉面還是小籠包,該軟黏的軟黏,該帶勁的帶勁。有趣的是,在大陸,又吃不到一模一樣的味道。想想也是,四川的麻辣湯頭配上北方的手工桿面,江浙菜館裏賣起溫潤不辣喉的擔擔面,酸菜白肉鍋臺灣人吃得比東北人還起勁。於是,各地味覺的融合催生了獨特的外省料理,蔥油餅也是其中一樣。

 

蔥油餅要好吃,無他,唯有油多、蔥多。油多的代表是位於花蓮的炸蛋蔥油餅,破爛油膩的攤子前停滿機車,要吃,可得先預定,不然就得餓著肚子等上好一陣。頭家手腳利落,貌不驚人的餅皮直接了當浸入油鍋現炸,倏忽之間,膨脹金黃。捏在手裏,顧不得高熱油溫,大口咬下。這下遭殃了,金黃蛋汁噴湧而出,帶著蔥香和黏口的餅皮,給口腔的天花板當頭一棒。 然後你就知道,這個味道,忘不掉了。

 

蔥多的代表是臺北市北平都一處出品的老爹蔥油餅。餐廳靈魂人物徐老爹對這個直徑近三十厘米,厚度三厘米,售價800臺幣的巨型蔥油餅有著自己的堅持——每天限量,人少了不賣,不預定沒得吃。乾烙而成外酥內軟的厚實餅皮,由身為宮廷禦廚的表舅一手教給徐老爹。內裏香甜多汁滿到快要爆炸的三星蔥是宜蘭人的驕傲。吃的是豪邁霸道的蔥香面香,也是濃郁且深重的鄉愁。

 

與其他面食相比,蔥油餅很容易做,不需要發粉,也不用額外調餡。雖然簡單,還是可以花一些小心思讓其與眾不同,我這次用臺南新營老店制作的鴨油蔥酥來烙餅,讓香氣的層次更加豐富。

 

蔥油餅(十張):

中筋面粉:500g

熱水:250g

冷水:100g

鹽:15g

胡椒:少許

蔥:一大把

沙拉油

鴨油蔥酥或豬油(可選):兩大匙

 

1. 面粉放鹽,緩緩倒入熱水,邊倒邊用筷子攪拌,形成碎面團,倒入冷水繼續攪拌。

2. 將面團放入攪拌機或手工搓揉均勻至光滑,蓋上保鮮膜,醒面半小時。

3. 蔥切成末,加熱壹小碗沙拉油,待開始冒煙時迅速倒入切好的蔥末裏,加入少量鹽和胡椒。

 

 

4. 醒好的面團搓揉成長條,揪成80g到100g左右的小面團。

5. 按壓並用搟面杖搟成圓形薄餅,均勻的鋪上蔥花和鴨油,註意邊上留些空間。

6. 將薄餅慢慢卷起,卷紮實,再繞成螺旋狀,稍等片刻,再次搟薄。

 

 

 

7. 平底鍋預熱,放入沙拉油和蔥油餅,小火慢烙,直到兩面金黃。

 

Tip: 吃不完的用保鮮膜包好,放入冰箱冷凍。

 


文:丁寧  圖:Jiaxi Yang

    丁寧
    丁寧
    南京大學中文系,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藝術、美食評論撰稿人,目前擔任新媒體藝術平臺SCREEN I介面的創意總監,定居上海。我的另一個身份是好吃鬼,愛在廚房裡舞刀弄槍,2016年成立了手工果醬品牌Jar+,販售由當季小農食材制作的質樸美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