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D有效讓對話流動,簡單又實用的提問架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章作者:askats.yang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skats/(按讚並追踨最新文章)

ORID是一套國際知名且簡單易用的提問方法論,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名稱,有人稱引導式討論(Guided Conversation),也有人稱基礎討論方法(Basic Conversation Method)或是意識會談法,本文則以廣泛被使用的焦點討論法(Focused Conversation)稱之。

為什麼說ORID簡單易用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將提問分成了4個層次的溝通方式,讓人們有機會用對的順序,詢問對的問題,讓被討論的話題可以聚焦。

尤其在進行團體討論時,通常每個人的觀點與意見都不盡相同,但透過ORID的四種問題類型,可以透過引導集體思考的過程,加深彼此的對話關係,避免忽略他人感受,不會淪為個人意識形態的表達,並在形成結論後看見眾人的智慧。

那麼ORID的四個層次提問是什麼?又該如何進行呢?大致為以下的問題設計:

1.O-「Objective」:觀察外在客觀、事實。了解客觀事實的問句如下:

  • 看到了什麼?
  • 記得什麼?
  • 發生了什麼事?

2.R-「Reflective」:重視內在感受、反應。喚起情緒與感受的問句如下:

  • 有什麼地方讓你很感動/驚訝/難過/開心?
  • 什麼是你覺得比較困難/容易/處理的?
  • 令你覺得印象深刻的地方?

3.I-「Interpretive」:詮釋意義、價值、經驗。尋找前述意義與價值的問句如下:

  • 為什麼這些讓你很感動/驚訝/難過/開心?
  • 引發你想到了什麼?有什麼重要的領悟嗎?
  • 對你而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學到了什麼?

4.D-「Decisional」:找出決定、行動。找出決議和行動的問句如下:

  • 有什麼我們可以改變的地方?
  • 接下來的行動/計劃會是什麼?
  • 還需要什麼資源或支持才能完成目標?
  • 未來你要如何應用?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作為一個讀書會的引導人,你可以用ORID的問題設計對團體成員依上述問句,依序作出提問,讓參與者都有機會從觀察客觀材料à提出對客觀材料的感受à對客觀材料進行個人詮釋à引發個人創造性思維與行動。可能的問句如下:

1.O-「Objective」指了解客觀事實的問句,例如:
    在這本書上,你看到了什麼?還記得哪些段落?

2.R-「Reflective」喚起情緒與感受的問句,例如:
    書中有哪些部份是讓你印象深刻的嗎?
    讀了這本書的感受是什麼?

3.I-「Interpretive」尋找解釋前述感受的問句,例如:
    為什麼書中的這些部份讓你印象深刻?
    為什麼會帶給你這樣的感受(感動/驚訝/難過/開心)?
    引發你想到了什麼經驗?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4.D-「Decisional」找出決議和行動的問句,例如:
    這本書有帶給我們可以改變或應用的地方嗎?
    看完書後,接下來你的行動/計劃會是什麼?

依ORID的提問設計,在提出對客觀性事實的提問之後,每一個問題都立基在前一階段所回應的內容之上,循序漸進地帶出與個人過往經驗的聯結,還有對未來行動的共識。
也就是說,焦點討論法的目的是在引導參與者分享對事實、感受、想法與行動的看法。

雖然,ORID常被廣泛運用在引導團體討論的情境當中,但事實上可以應用的對話場域卻不僅限於此。

舉凡在職場與同事的輔導回饋、學校的師生對話、家庭間的親子關係、客戶的抱怨處理等等,其實都可以善用ORID來促使對話兼具深度又能達成具體可行的結論。

我們常說「問一個好問題,比得到答案本身還重要」,但卻很少人教我們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適當的提問似乎變成了快要遺失的藝術。

更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常常在問問題,但卻因為發問方式的不適切,而變成了「質問」,往往傷害了對話雙方關係而不自知。

這時候,或許ORID提供了我們一個簡單實用的提問架構:先引導對方說出想法感受與經驗,不去追求答案的對與錯,再慢慢串連最終行動共識,在重視他人感受的基礎上,讓整體對話更具方向感。

而引導ORID對話的過程中,也能訓練個人「專注與傾聽」的能力,原因無它,只有專注傾聽參與者的回答,才能察覺意見流向,帶出具有品質的討論內容,進而有效地促進對話的流動,讓彼此對於團體共識所產出的結論更有信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楊琮熙‧影響力教練/《布局思維》作者的沙龍
18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為什麼要這樣問?」「為誰而問?」「是為了拯救你自己還是站在個案福祉?」「解答的是對方的疑惑要驗證是你心中的認定?」「你的脈絡是什麼?」到底該怎麼問....
Thumbnail
「為什麼要這樣問?」「為誰而問?」「是為了拯救你自己還是站在個案福祉?」「解答的是對方的疑惑要驗證是你心中的認定?」「你的脈絡是什麼?」到底該怎麼問....
Thumbnail
焦點討論運用四個層次的問題: O: 客觀性層次 ( The Objective Level ) – 問的是事實和外在現況。 R: 反映性層次 ( The Reflective Level ) – 為了喚起對於客觀資料立即出現的反應和內在的回應,有時候呈現為情緒、感覺、隱藏的形象以及客觀事實帶來的聯想
Thumbnail
焦點討論運用四個層次的問題: O: 客觀性層次 ( The Objective Level ) – 問的是事實和外在現況。 R: 反映性層次 ( The Reflective Level ) – 為了喚起對於客觀資料立即出現的反應和內在的回應,有時候呈現為情緒、感覺、隱藏的形象以及客觀事實帶來的聯想
Thumbnail
在與人的互動之中,你認為如何達到有效的溝通?問什麼話題可以切中核心?以及如何延續彼此的話題?提問,是溝通中很重要的元素與橋樑,作者從自身12年的記者經驗轉型到解決問題的顧問經驗,引導讀者從理論心法到實際應用案例,去思考如何提問與回應。邀請對於有效溝通感興趣的你,也能在本書的閱讀中有不一樣的看見!
Thumbnail
在與人的互動之中,你認為如何達到有效的溝通?問什麼話題可以切中核心?以及如何延續彼此的話題?提問,是溝通中很重要的元素與橋樑,作者從自身12年的記者經驗轉型到解決問題的顧問經驗,引導讀者從理論心法到實際應用案例,去思考如何提問與回應。邀請對於有效溝通感興趣的你,也能在本書的閱讀中有不一樣的看見!
Thumbnail
▍ 為什麼你需要具備提問力? 如果透過提問的過程,可以: 1. 為企劃帶來創新的效益 2. 跳脫框架進行跨域整合 3. 引導與了解對方的回應 4. 激發觀點促進溝通理解 利人又利己,不學嗎? 那該如何問一個好問題呢? ▍ 如何問好問題? 一、提問者心態 提問(Ask):帶著真誠的態度進行提問。
Thumbnail
▍ 為什麼你需要具備提問力? 如果透過提問的過程,可以: 1. 為企劃帶來創新的效益 2. 跳脫框架進行跨域整合 3. 引導與了解對方的回應 4. 激發觀點促進溝通理解 利人又利己,不學嗎? 那該如何問一個好問題呢? ▍ 如何問好問題? 一、提問者心態 提問(Ask):帶著真誠的態度進行提問。
Thumbnail
今天在群組裡被吐了一句「我感覺是,有點離題了。」雖然不算是有針對性,或人身攻擊的話語,但也讓我十足解HIGH了,關了聊天視窗,沈澱一下,我回過頭思索到底一切錯在哪裡?
Thumbnail
今天在群組裡被吐了一句「我感覺是,有點離題了。」雖然不算是有針對性,或人身攻擊的話語,但也讓我十足解HIGH了,關了聊天視窗,沈澱一下,我回過頭思索到底一切錯在哪裡?
Thumbnail
開會後才發現重要的問題沒想到?在公司向同事請教問題卻常碰一鼻子灰?不妨看看 18 刷暢銷書《精準寫作》作者洪震宇老師再度出擊的《精準提問》,學會意識問題、構思好問題,以及如何在看似閒聊中的情境中獲得對方的好回應。
Thumbnail
開會後才發現重要的問題沒想到?在公司向同事請教問題卻常碰一鼻子灰?不妨看看 18 刷暢銷書《精準寫作》作者洪震宇老師再度出擊的《精準提問》,學會意識問題、構思好問題,以及如何在看似閒聊中的情境中獲得對方的好回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