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諮商:諮商中「貼近」當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每當和個案在一起的時候,把自己放空,就存然/純然地和個案在一起,筆記,聆聽,回應。
突然覺得自己越來越像個案的鏡子,自己在諮商室成了回聲板。個案展現他自己,而我,則成為幫助他看到自己的一面鏡子,成為讓個案聽見自己內在聲音的回聲板。
然後離開諮商室,我又回到了我自己,存然/純然的自己。
20180508 Facebook

諮商助人者,是一個為了服務當事人遇見自己的存在。貼近當事人對許多助人者來說,是個既抽象、又模糊的概念。我試著想談談諮商中的「貼近」是什麼?貼近為何如此重要?有哪些諮商介入與「貼近」有關?

貼近當事人對諮商的益處

貼近對諮商的意義:
視當事人為諮商的主體:每一次貼近,都在把主權還給個案,與當事人一起共構諮商的方向。
重視當事人的能動性/自主性:貼近當事人,才能讓當事人談想要談的、覺得重要的事情,當事人如果能清楚意識到諮商作為特殊的情境,通常會在諮商中拋出對於當事人在意、重視的事。貼近的過程,就在展現我們相信當事人,並有能力選取對自己有意義的事件進行探討。
促進諮商成效:成功的貼近當事人,才可能作出合適的評估與規劃處遇計畫。而貼近會讓當事人感受被了解,被了解對當事人來講會是邁向療癒的重要基礎。貼近強調「當下」的陪伴與介入,幫助當事人活在當下、當下被理解,也會有宣洩及整合的功能。

對助人者而言:
不只是傾聽,積極展現靠近的姿態:積極的傾聽是貼近當事人的基礎。沒有積極的傾聽,是無法貼近當事人的。貼近的過程中,在展現我們傾聽的內容,並合作地討論合適的目標、評估與介入。
與當事人同在:貼近有利於助人者將自己擺放在與個案保持連結,和當事人在一起,與當事人在同一狀態、同一處境,甚至會促進助人者對當事人同步性的感覺、認知,有利於與當事人同在,而能身歷其境地感受當事人所描述的內容,彷彿進入當事人世界之中。當我們發現當事人的描述過於簡化與單薄,而無法同在的時候,也有助於我們邀請當事人對所遇到的困擾、情境或正向經驗,進行厚實的描述。
維持在當事人脈絡中:當我們在跟當事人貼近前,非常需要跟上當事人的脈絡,如果背景脈絡不夠清晰,我們便容易過度簡化而和當事人在諮商歷程中各說各話。因此,貼近在幫助人者維持在當事人脈絡中,有利於助人者暫時放下自己的主觀想法與感受。而不致於失脈絡地與當事人進行諮商工作。
有利於信任的建立:貼近有利於諮商關係中的信任、安全、自主。
有利於促進更高層次的覺察:在貼近的情形下,助人者的摘要、回應、提問,都有會助於當事人更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了,促進覺察或是洞察,協助當事人發現、澄清目前在做的事,以及其背後的意圖、動機、價值、信念、深層的想法或感受。

對當事人而言:
被深刻、精確的理解:當助人者能貼近當事人的時候,當事人會感到不孤單、有人可以體會、理解我,尤其對於懷疑自己為何遇到困擾的當事人特別有幫助。當事人會覺得自己有被聽懂、被尊重。
促進諮商投入與改變動機:在助人者貼近於當事人經驗的互動下,有利於當事人感受到助人者的理解與關心,增進信任的諮商關係,進而願意投入在諮商歷程當中。一旦助人者不貼近當事人,不但會讓當事人感受到不被理解,甚至心理上或口語上直接怪罪助人者不聽當事人說話,而讓當事人不願意開放自我,或選擇性地講助人者想聽的話,而無利於諮商關係及行動改變。

貼近作為諮商關係

貼近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共享存在的經驗,是一種強調「此時此刻」的精神與態度。

貼近是一種接近當事人的姿態,是主動投入當事人故事、當事人生命經驗的過程。

貼近是一種對話中的聆聽,聆聽的時候,世界都變得安靜,全世界彷彿就只有當事人一人自白著的聆聽。當事人的語言、非語言都在我的心中迴盪。

貼近是和當事人站在同一陣線,用和當事人一樣的視角看世界,看自己,以第一人稱的角度看他人與自己的互動。

貼近是跟上當事人生活事件、諮商敘說、情感流動的腳步,小心地跟著當事人的方向前進。

貼近是對當事人所經歷的一切,全然接受,無論是正向的、中性的、負向的,我都願意去與當事人一起感受。

貼近是用全身心靈的投入個案的敘說之中,感同身受,並將自己感受的透過語言、非語言訊息表達出來。

貼近是雙向的互動,而不是一廂情願,在貼近的過程,我能感覺到當事人的感覺、背後的想法,甚至是當事人曾經經驗過的體會;同時,當事人會感受到自己被溫柔、不粗暴的靠近,而感受到有人與自己同在,就算沒有語言,也能感受到我的陪伴。

如果我相信人身上本有正向資源與正向力量,不斷貼近的過程中,正向力量與資源會自然湧現。

貼近作為諮商介入

我們怎麼幫助自己在諮商中更貼近當事人呢?助人者需要在當事人敘事的過程,彷彿自己想像事情、對話發生在自己身上,有畫面感,用身體、情緒去感覺他,甚至和當事人做出一樣的肢體動作、肢體語言。然後感受當事人所經歷的感受,不妨先從情緒的貼近開始練習。

什麼樣的諮商技巧比較接近「貼近」的概念?事實上,每一個技巧都需要在「貼近」的前提下進行。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使用「同理心」就是「貼近」,而是「正確的同理心」是展現貼近的方式之一,也有可能使用同理心技巧,但毫不貼近當事人的脈絡與感受。沒貼近的同理就是不正確的同理。

相同的,「摘要」技巧,如果能用當事人的語言,在其脈絡下貼近當事人,能做出貼近的諮商介入;相反的,助人者使用自己的語言,運用自己的主觀詮釋,甚至是專業心理學術語,不見得能貼近當事人。

那運用「指導」、「建議」或「提供資訊」會不會就是不貼近的諮商技巧呢?不是這樣的,所有的指導、建議、提供資訊、詮釋,都需要在貼近當事人的前提下進行。例如,當助人者感受到當事人敘說的過程摒住氣息,而直接指導當事人記得呼吸,現場直接作呼吸的調整,這也是貼近的諮商介入。有用的指導,也是在貼近個案的前提之下進行的。

因此,貼近的諮商介入,是強調與當事人合作的、與當事人同在的。如果沒有貼近當事人,就可能設定不合理的諮商目標、作出錯誤的評估、作出不當的諮商介入、規劃不當的諮商處遇。

各學派的諮商技巧都需要以「貼近」為基礎。在心理劇諮商裡,有治療性的替身,需要以貼近為基礎。在人本諮商裡,需要貼近才能做到正確的同理、高層次的同理。在精神分析中,要有精準的貼近,才能作出符合個案脈絡的理解與詮釋。在家庭諮商中,仰賴貼近才能體會到個人一言一行,如何交織在家庭成員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女性主義諮商中,仰賴貼近才能促進對壓迫的覺察,運用貼近才能尋找力量、權力之所在。在認知治療中,沒有貼近就感受不到當事人的自我內言。

助人者需要培養「貼近」成為一種習慣,自然而為,無時無刻不貼近個案。因著貼近,所以我能理解當事人的社會脈絡、社會處境,而願意投入社會倡議、社會轉變、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

貼近需要搭配「有距離的觀看」使用,才不會因為過度投入當事人而無法自拔,陪當事人陷在問題之中。

離開諮商室後,我再做回完全、全然的自己,重新回到自己。帶著貼近當事的領悟與體會,作為用以改變社會、改善當事人社會處境的動力!

【感謝許筱圓、楊艾恩共同討論貼近的概念,協助本文的完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晧安的沙龍
65會員
125內容數
提供後現代、折衷取向的諮商工作觀點,分享心理劇、社會計量、女性主義諮商等的整合運用。 是我創發的諮商心理治療取向。
王晧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15
l 社會計量技術具體操作的程序有三: 一、選擇:了解將進行的選擇,預備選擇、做出決定。 二、行動:將選擇行動化,運用各種空間中的位置移動、圖表上的位置、 行動、姿勢來展現。 三、分享:說明選擇原因 更多關於社會計量的選擇…
2023/04/15
l 社會計量技術具體操作的程序有三: 一、選擇:了解將進行的選擇,預備選擇、做出決定。 二、行動:將選擇行動化,運用各種空間中的位置移動、圖表上的位置、 行動、姿勢來展現。 三、分享:說明選擇原因 更多關於社會計量的選擇…
2023/04/14
目的:激發成員間的互動,幫助成員更為自發,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疏遠與阻礙。 l 手機式社會計量(Cell-Phone Sociometry),為Connie Miller(2013)於期刊上發表。
2023/04/14
目的:激發成員間的互動,幫助成員更為自發,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疏遠與阻礙。 l 手機式社會計量(Cell-Phone Sociometry),為Connie Miller(2013)於期刊上發表。
2018/12/22
一段諮商關係的展開,開始於當事人邀請助人者進入他的世界,讓助人者陪著當事人一起面對眼前的困難或經驗。因此,助人者需要充份理解當事人所經驗到的世界。同時,進入諮商關係,也是助人者帶著自己原有對世界的理解,進入當事人的世界,一起探索當事人所感受的知覺,以及所處的世界。
Thumbnail
2018/12/22
一段諮商關係的展開,開始於當事人邀請助人者進入他的世界,讓助人者陪著當事人一起面對眼前的困難或經驗。因此,助人者需要充份理解當事人所經驗到的世界。同時,進入諮商關係,也是助人者帶著自己原有對世界的理解,進入當事人的世界,一起探索當事人所感受的知覺,以及所處的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所理解的「諮商」,是透過深度、高品質的聆聽、提問與對話的互動過程,讓人更瞭解自己、看清問題和找到解法和出路,回到清明與平靜、重拾力量,以上述的定義來看,其實朋友之間的聊天也可以達到諮商的品質(我與摯友的對話總是能使我瞥見、洞察真相),無需囿於持有執照與否的標準。 我認為諮商的療癒力量在於
Thumbnail
我所理解的「諮商」,是透過深度、高品質的聆聽、提問與對話的互動過程,讓人更瞭解自己、看清問題和找到解法和出路,回到清明與平靜、重拾力量,以上述的定義來看,其實朋友之間的聊天也可以達到諮商的品質(我與摯友的對話總是能使我瞥見、洞察真相),無需囿於持有執照與否的標準。 我認為諮商的療癒力量在於
Thumbnail
心理師執業的過程,除了幫助他人,生活溫飽之外,還能幫助自己,可謂一魚三吃。在專業養成的過程當中,不僅對於一個人的發展、特質、個性,人際關係的內涵,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很多的了解與省思,更重要的是在服務個案的過程當中,不時能窺見有關自己與人際關係的樣貌,為我帶來洞察與驚喜。 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想深化我
Thumbnail
心理師執業的過程,除了幫助他人,生活溫飽之外,還能幫助自己,可謂一魚三吃。在專業養成的過程當中,不僅對於一個人的發展、特質、個性,人際關係的內涵,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很多的了解與省思,更重要的是在服務個案的過程當中,不時能窺見有關自己與人際關係的樣貌,為我帶來洞察與驚喜。 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想深化我
Thumbnail
《讓人可以好好敘說經驗的珍貴》 一位來談者在諮商的尾聲,特別說了在某一次的談話裡,當時的對話帶給他很被同理到的感動,提到非常印象很深刻,因為身邊也有家人朋友會願意聽他說、陪他討論,但那種深刻被同理到的感受卻是在諮商對話裡才有的。​ 到底諮商談話跟一般談話有什麼不同? 聽他這麼說,開心之餘也思考著,到
Thumbnail
《讓人可以好好敘說經驗的珍貴》 一位來談者在諮商的尾聲,特別說了在某一次的談話裡,當時的對話帶給他很被同理到的感動,提到非常印象很深刻,因為身邊也有家人朋友會願意聽他說、陪他討論,但那種深刻被同理到的感受卻是在諮商對話裡才有的。​ 到底諮商談話跟一般談話有什麼不同? 聽他這麼說,開心之餘也思考著,到
Thumbnail
我想透過本文去論述我怎麼看待「不在晤談室中的親友們」對個案與諮商晤談關係的影響,也間接映照出台灣整體社會文化對諮商的觀感,作為我個人接案心得的整理。
Thumbnail
我想透過本文去論述我怎麼看待「不在晤談室中的親友們」對個案與諮商晤談關係的影響,也間接映照出台灣整體社會文化對諮商的觀感,作為我個人接案心得的整理。
Thumbnail
諮商輔導的技巧乍看之下很簡單,但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就太天真囉... 去問、去了解對方想要的是什麼?不用太多的言語,可能是一個擁抱、一個拍拍,或是遞給他一杯咖啡、為他準備一份點心,陪他看場電影、吃個飯或是打個Switch,不需要給建議、不需要給評價、更不需要馬後炮,就是陪伴和守護。
Thumbnail
諮商輔導的技巧乍看之下很簡單,但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就太天真囉... 去問、去了解對方想要的是什麼?不用太多的言語,可能是一個擁抱、一個拍拍,或是遞給他一杯咖啡、為他準備一份點心,陪他看場電影、吃個飯或是打個Switch,不需要給建議、不需要給評價、更不需要馬後炮,就是陪伴和守護。
Thumbnail
念諮商所前,對於諮商師充滿許多粉紅色泡泡,總覺得這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夢幻職業。在對談中可以帶來療效,多珍貴啊!這讓我幻想著,如果聽到個案說諮商帶來的改變或幫助肯定會超級興奮。當時的我認為這就是我要的: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助人工作。 不過現在的我,在實習第一年的尾聲發現這樣的想法有所不同。
Thumbnail
念諮商所前,對於諮商師充滿許多粉紅色泡泡,總覺得這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夢幻職業。在對談中可以帶來療效,多珍貴啊!這讓我幻想著,如果聽到個案說諮商帶來的改變或幫助肯定會超級興奮。當時的我認為這就是我要的: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助人工作。 不過現在的我,在實習第一年的尾聲發現這樣的想法有所不同。
Thumbnail
心理師使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自我揭露」。心理師的故事與感受是一種「工具」,也就有其目的性,案主的故事與感受是討論的焦點,心理師的並不是。
Thumbnail
心理師使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自我揭露」。心理師的故事與感受是一種「工具」,也就有其目的性,案主的故事與感受是討論的焦點,心理師的並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