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護自己的時間–化被動為主動的電子書閱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討厭等人的我,也不喜歡遲到。

非常討厭自己的時間被錯誤的安排給耽擱,(以往的自己也曾因時間規畫不當,造成別人的麻煩,更深知其實這是一個可以規劃與安排的個人信用問題。)

雖然不喜歡等人,但是生活之中難免還是會有不得不等待的時刻。(哎呀呀><)

但是,我又不能肆意對別人發洩情緒或是始終裝大氣地憋在心裡造成內傷(雖然心中已經默默將對方扣分)

雅量可以被訓練,但是不能無限制地被挑戰。(握拳)



在被動等待的時間,我會看書或滑手機來打發。

但是始終掛心等一下要見面的我,始終無法深度地浸淫在閱讀的世界裡。

就像有的人無法在吵鬧的咖啡館或太安靜的圖書館專心一樣。

也因此我開始好奇,到底是真的有人可以在這種環境下用功,還是"聞青式"地假用功(天那我真的管好闊)

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 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 專注一致的活動
  • 注意力投入在當前活動
  • 動作與意識的合併
  • 反省自我意識的喪失
  • 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 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 我們對環境與動作有主控感 — 挑戰與技能之間達成平衡
  • 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 主觀的時間感改變 — 例如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結合以上對於進入心流狀態的描述,依我接受的閱讀類型分為下列幾種,並且依使用情境,電子書工具閱讀的可攜帶性(紙本還是會有尺寸、重量的制約),策略性的安排閱讀時機


【文學類】需要完全進入自己的世界,我喜歡以紙本的"精緻感"打造一個"典藏時光"

此種類型因需要詳細閱讀前後文以了解因果關係、邏輯拼湊,因此需要找一個自己覺得舒適的地方,完全肆意的浸淫、融入情境之中,就像看影集一樣段落不可被外力打斷。(否則會惱怒)

適合我的地點:自己的臥室或圖書館角落(還不能是大眾區域)
適合我的時間:準備就寢或是提早醒來的清晨(無人打擾)、圖書館的冷門時段

【工具書】我認為適合讀電子書或有聲書

近來因讀者閱聽生態改變、文字排版必須簡短或是多重分段,適合隨時隨地的閱讀,此類的工具書生產頗多,以介紹商業管理法或成功法等工具書籍為主,但因其陳述方式不若小說情節般環環相扣,因此適用情境與隨時進入時間也較廣且短。

適合我的地點:交通工具的等待時間
適合我的時間:等待時間或零碎的生活時間

【圖文雜誌或圖文食譜】我認為適合翻閱電子書

此類因包含大量視覺效果的圖片,以圖理解資訊(非需要深入思考),即使片段式瀏覽也不妨礙到理解力。但因我個人是屬於喜歡評賞圖面以及會思考設計動線與流程的人,因此會拿電子書閱讀工具–手機,作為測試使否可流暢閱讀版面的實驗。(響應式網頁設計)

適合我的地點:交通工具的等待時間
適合我的時間:等待時間、無聊的滑滑,或是默默收入自立的雜誌資料匣一次閱畢。(像Pinterest的 save board概念)



主動性地化被動等待為主動閱讀,

主動守護自己的人生時間與注意力,

避免被無謂的等待給浪費。


還可以創造出一種好整以暇的輕鬆等待感,即使出門的主要用意是會面,我雖然提早出門、提早等待,但在時間的安排與會面情勢上,都可策略性的營造出一種自我掌控局面的態度,也避免讓自己因為等待產生厭煩與不耐,有意識性地避開因情緒而產生抱怨的雙方局面:

  • 對方只是剛好在我閱讀的時間跟我見面而已。
  • 我只是剛好把我這一段的時間分割為暫時閱讀的時間與對方會面的時間而已。
时间就是能力发展的地盘。
Time is ability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e。〞英文諺語

但如果遲到的人永遠都在遲到的路上的話,

雅量可以被訓練,但還是不能無限制地被挑戰。(握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佳儀 Lin ChiaYi的沙龍
80會員
75內容數
2017年初,因為感情受傷的關係,我透過研讀心理學、自我書寫等療癒與探索,進行了"情緒覺察"的修煉與覺醒課程。 學習以同理心的視野了解他人,並策略性的挑選與採取適合應用的情緒策略來對應情境。 提供優質的文章與音頻內容,轉換思惟的情緒教育,協助大家提升情緒健康,提升情緒作業系統。 幫你整理出伴隨情緒,活出真實生命的方法。
2021/05/21
要是你經常有以下症狀:睡不飽、容易累、肩頸痠痛、記憶力變差、無法專注、感冒很久才好、視線模糊、耳鳴……可能是你的大腦累壞了 腦疲勞跟情緒到底有什麼關係? 解決了腦疲勞,為什麼心情就會好一大半?
Thumbnail
2021/05/21
要是你經常有以下症狀:睡不飽、容易累、肩頸痠痛、記憶力變差、無法專注、感冒很久才好、視線模糊、耳鳴……可能是你的大腦累壞了 腦疲勞跟情緒到底有什麼關係? 解決了腦疲勞,為什麼心情就會好一大半?
Thumbnail
2021/04/30
在以前的一篇文章裡,我略微寫過關於依附關係的實際觀察,那時候的觀察對象是我在國外寄居家庭帶過的小朋友,那時的我對於依附關係也是懵懵懂懂,僅大概知道理論模型但沒有實際相處經驗。 想了解自己是什麼依附風格人,請點這
Thumbnail
2021/04/30
在以前的一篇文章裡,我略微寫過關於依附關係的實際觀察,那時候的觀察對象是我在國外寄居家庭帶過的小朋友,那時的我對於依附關係也是懵懵懂懂,僅大概知道理論模型但沒有實際相處經驗。 想了解自己是什麼依附風格人,請點這
Thumbnail
2021/04/06
本文主要對象給希望有效率的利用行為科學,了解人類的心理與行為,以輕鬆的方式管理員工的初階管理者。 前言 我以前的一份工作是擔任初階管理者,那份管理工作是我出社會以來第一份實際接觸管理人員的工作,但坦白說,做起來非常的勞心勞力,回想起來是蠻痛苦,但成長頗多的一份回憶。
Thumbnail
2021/04/06
本文主要對象給希望有效率的利用行為科學,了解人類的心理與行為,以輕鬆的方式管理員工的初階管理者。 前言 我以前的一份工作是擔任初階管理者,那份管理工作是我出社會以來第一份實際接觸管理人員的工作,但坦白說,做起來非常的勞心勞力,回想起來是蠻痛苦,但成長頗多的一份回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幾天工作上挺忙碌的,因為要早起,深怕睡不飽,就得試圖早點休息,以免影響隔天工作效率。 回家時總覺得時間好不夠用啊﹗ 想著今天還有日更沒寫出去? 想著明天上班的事? 想著好想看書啊﹗時間怎麼這麼少? 上班時間又覺得好漫長? 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矛盾感呢? 好想看書啊﹗可是眼皮很沉重, 現在時間是要早睡
Thumbnail
這幾天工作上挺忙碌的,因為要早起,深怕睡不飽,就得試圖早點休息,以免影響隔天工作效率。 回家時總覺得時間好不夠用啊﹗ 想著今天還有日更沒寫出去? 想著明天上班的事? 想著好想看書啊﹗時間怎麼這麼少? 上班時間又覺得好漫長? 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矛盾感呢? 好想看書啊﹗可是眼皮很沉重, 現在時間是要早睡
Thumbnail
我一直都有隱約的感覺到,自己似乎有點「不太對勁」了。
Thumbnail
我一直都有隱約的感覺到,自己似乎有點「不太對勁」了。
Thumbnail
  最近與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相處的機會相當多,自然便有了許多交流,意外的讓我得知,原來很多人其實是想培養閱讀習慣的,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最後還是回歸到影音的行列之中。   不禁令我想起朋友的一句話:「閱讀是主動吸收,觀賞、聆聽是被動吸收。」   主動與被動就好似跑步,不少人跑操場堅持不了十分鐘,但上了
Thumbnail
  最近與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相處的機會相當多,自然便有了許多交流,意外的讓我得知,原來很多人其實是想培養閱讀習慣的,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最後還是回歸到影音的行列之中。   不禁令我想起朋友的一句話:「閱讀是主動吸收,觀賞、聆聽是被動吸收。」   主動與被動就好似跑步,不少人跑操場堅持不了十分鐘,但上了
Thumbnail
版主曾經將定期定額譬喻成運動 , 慢跑是屬於生理性的活動 , 定期定額則是屬於心裡性活動 , 將自己保持在「動」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Thumbnail
版主曾經將定期定額譬喻成運動 , 慢跑是屬於生理性的活動 , 定期定額則是屬於心裡性活動 , 將自己保持在「動」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Thumbnail
不得不說,等人是我的專長。應該是基因的關係,我是那種怎麼樣都不想遲到、不想讓別人等我的人。可想而知,我的人生也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在等人上頭。
Thumbnail
不得不說,等人是我的專長。應該是基因的關係,我是那種怎麼樣都不想遲到、不想讓別人等我的人。可想而知,我的人生也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在等人上頭。
Thumbnail
我是一個極度熱愛閱讀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抓緊時間的空隙閱讀,即便只能讀一頁都不會放過。或許有人很難理解這種狂熱,甚至誤以為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找素材寫作,而寫作的目的又是為了賺錢,若是有這種誤解的話,我想應該是從沒體驗過閱讀的美好,當然也難以理解嗜讀者迫切的心情。
Thumbnail
我是一個極度熱愛閱讀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抓緊時間的空隙閱讀,即便只能讀一頁都不會放過。或許有人很難理解這種狂熱,甚至誤以為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找素材寫作,而寫作的目的又是為了賺錢,若是有這種誤解的話,我想應該是從沒體驗過閱讀的美好,當然也難以理解嗜讀者迫切的心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