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Artemisia argy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小時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前常會插著一束植物:有榕樹的枝條、還有細細長長的草葉(菖蒲),以及一些看起來有點像菊花葉片的帶著香氣的葉子。那時還小,不怎麼關心為什麼門上要有那些植物,更關心粽子什麼時候可以吃。

在不同的情境中再次接觸到那些帶著香氣的葉子—艾草—時,我已是個大一新生。在學校的「中醫概論」課程中,老師帶了灸條來讓我們體驗一下。還沒有點火燃燒的灸條香氣撲鼻,拿在手上,連手也沾染了它的香味;以打火機點燃後,冒出來的裊裊輕煙雖然還是很香,但卻有一點點刺鼻。

艾草(Artemisia argyi)是菊科蒿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地分布於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與中國。在台灣,除了艾草以外,還有廣泛分佈於全島平野及低至高海拔山區向陽開闊地的野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也稱為五月艾)[1],[2];野艾的香氣與艾草類似、藥效也差不多,因此在台灣這兩種都有使用。一般中藥房以及中藥方劑裡的是艾草,野艾則廣泛用於艾草粿等食品[3]。除了艾草與野艾,在加拿大、蒙古、俄羅斯、北美洲、大西洋、歐洲、美國以及中國大陸的青海、新疆、四川、甘肅、陝西等地,另有同屬的北艾(Artemisia vulgaris)。北艾不是藥用植物,僅在歐美各國與其它四種香草混合後(稱為gruit)添加於啤酒中。另外,民間也使用同科不同屬的蘄艾(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俗名芙蓉)。蘄艾的葉片上下都是灰白的、艾草與野艾只有葉片的下表面是灰白的,一看就可以知道是不同的植物[4];倒是艾草與野艾較不易區分。大致上,野艾植株稍矮、葉子的側裂較多較深[5],[6];在台灣看到的應該絕大部分是野艾。艾草的葉片富含精油,只要輕輕揉搓,就可以聞到它的香氣;花期是每年七到十月,一般在夏季未開花前採摘葉片曬乾使用[7](古代在五月五日連莖割取曬乾[8]),有止血、解熱等功效;台灣的原住民族則將艾葉與生薑捶碎紮在頭部治頭痛、以葉片煎汁來治療眼睛的疾病[9]。古代的人認為艾草要陳年的好,陳放越久的治療疾病的效果越好,所以孟子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來形容問題很嚴重不容易解決[10]。

不論是艾草、野艾,因為分佈廣泛,人們很早就懂得使用它們了。《詩經》裡就提到「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11],《楚辭·離騷》裡更是多次提到艾草,如:「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12]、「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由於艾草(尤其是野艾)植株強健、很容易存活,雖然是很重要的藥用植物,在《離騷》中卻常被用來比為被輕賤的角色。也因此,在成語中有「蘭艾同焚」來比喻不分好壞都同歸於盡;另有「蘭艾難分」用來形容好壞或敵我不容易區別的狀況。

艾草除了可以內服,在中醫還是針灸治療中的「灸法」不可或缺的工具。艾草的葉片曬乾後製成艾絨或艾條,隔著紙板貼在穴位皮膚上(溫灸)、或是整團放在針上再點火燃燒(針上灸)、或直接以燃燒的艾條貼近穴位(艾灸),是中醫治療中很重要的療法之一。艾草究竟為何會被用來作為灸法的工具,根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建民研究員的考證,可能是從甲骨占卜得到的靈感。由於艾草富含精油、乾燥後容易燃燒,在古代可以用冰製的透鏡或青銅製的凹面鏡(陽燧)聚焦所產生的熱來點燃乾燥的艾草,由此得了「冰臺」的古名;而將揉成小團的乾燥艾草放在龜板上燃燒、引發裂紋並由裂紋的走向、深淺來占卜吉凶之時,或許因裂紋的形狀類似人皮膚表面的血脈,由此發展出以艾草燒炙皮膚的灸法[13]。最早的醫書—在1972年長沙市郊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中也僅有灸法而無針法[14],間接地支持灸法的發展先於針法的這個說法。有趣的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的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人,也會利用乾燥艾草(這裡的應該是野艾)容易燃燒的特性來作為火種引火,以便引燃薪柴,只能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吧[15]。

因為乾燥的艾草只要用透鏡或凹面鏡折射陽光所產生的熱能就可以點燃,在崇敬太陽的古代,艾草的火成為「天火」的化身;於是艾草便成為能袚除不祥之物的神奇藥草。究竟何時艾草成為端午節的應景植物之一呢?最早的紀錄出現在西元六世紀的《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今人以艾為虎形。或翦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16]。也就是說,最晚從西元六世紀開始,人們便已在五月五日配戴艾草製作的物品來驅逐毒氣了。至於為什麼是五月五日呢?應是因一般農曆五月都已進入盛夏,夏天天氣炎熱、病菌容易滋生,各種蟲虺毒蛇也都出來活動,所以選在這一天辦理是很適當的。

艾草除了可以用來灸療與藥用以外,客家人的「豬籠粄」與台灣人的「草仔粿」也都會添加艾草(野艾)以增添香氣[17],[18];不論是豬籠粄或是草仔粿,都是以糯米粉揉成外皮內包餡料(蘿蔔乾或蘿蔔絲、豆干等)蒸熟製成,客家庄在清明節前後製作的豬籠粄外皮會添加艾草,因此又被稱為「艾粄」,早期清明節打艾粄是客家庄必作的事[19];而草仔粿除了有加艾草的版本[20]以外,還有加鼠麴草(Gnaphalium luteoalbum L. subsp.)的版本[21]。鼠麴草與艾草、野艾同屬菊科,有特殊香氣,用來製作草仔粿也很受歡迎。古代的房屋因為常有鼠麴草生長在屋角,使它又有「厝角草」之稱[22],我小時候也聽過長輩把草仔粿稱為「厝角粿」,當時還覺得為什麼這種好吃的點心要叫做「厝角粿」,難道都只能在屋角製作嗎?最近(2018年5月)衛福部中醫藥司計畫制定「得供食品使用中藥材分類及品項」草案,將可做食品使用的養生藥材,依照安全性和傳統習用性分五類管理,其中第4類包括肉桂、紫蘇、艾葉、蒲公英,規定僅限於茶包使用;第5類包含五味子、丹參、番瀉、苦橙、余甘子則計畫限制一日食用量等[23],引起民間熱議,有民眾擔心是否從此吃不到草仔粿了?其實中醫藥司規範的是記載於藥典中、種小名為argyi的艾草,台灣民間使用的都是種小名為indica的野艾,根本不用擔心草仔粿會消失喔!


[1]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3。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ISBN 9570153210。P.446-7。

[2]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2。台灣原住民藥用植物彙編。ISBN 9570121866。P.397-8。

[3]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賴尚志老師。

[4] 陳金火、黃世勳、吳坤璋。2013。台灣常見易混淆中藥材圖鑑。ISBN 978986890253。P.58-9。

[5]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2。台灣原住民藥用植物彙編。ISBN 9570121866。P.397-8。

[6] 張永勳、何玉鈴編輯。台灣中藥典圖鑑。ISBN 9789860388800。P.102。

[7]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編著。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鑑(上、下)。ISBN 9787117129275。P.267。

[8]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五卷 草之四 艾。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9]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2。台灣原住民藥用植物彙編。ISBN 9570121866。P.398。

[10] 《孟子‧離婁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11] 《詩經•王風•采葛》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12] 《楚辭•離騷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13] 李建民。艾火與天火 灸療法誕生之謎

[14]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15] 鍾明哲、楊智凱。2012。臺灣民族植物圖鑑。晨星出版。ISBN 9789861775906。P.42。

[16] 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17] 鍾明哲、楊智凱。2012。臺灣民族植物圖鑑。晨星出版。ISBN 9789861775906。P.43。

[18] 潘富俊。2017。成語典故植物學。貓頭鷹。ISBN 9789862623145。P.140。

[19] 2017/4/18。客家古早味:豬籠粄,顏色鮮豔的另類菜包!自由時報。

[20] Viga's 手作艾草粿。愛料理iCook。

[21] 2011/5/4。鼠麴粿(草仔粿)。妃娟與大、小拉拉的網路日誌。

[22] 鼠麴草

[23] 2018/5/10。衛福部規劃得供食品原料使用中藥材管理規範。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網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69會員
891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艾草』俗稱靈氣之草,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擁有豐富的療效和應用價值。艾草能夠發揮良好的溫經止痛、溫脾益胃、驅寒祛濕等功效,因此被譽為「百草之王」。艾草也是一種薰香材料,有助於調節情緒、緩解疲勞、提升睡眠質量等。 在《孟子 離婁》有提過「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草用途及療效多年前已被古人認可
Thumbnail
『艾草』俗稱靈氣之草,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擁有豐富的療效和應用價值。艾草能夠發揮良好的溫經止痛、溫脾益胃、驅寒祛濕等功效,因此被譽為「百草之王」。艾草也是一種薰香材料,有助於調節情緒、緩解疲勞、提升睡眠質量等。 在《孟子 離婁》有提過「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草用途及療效多年前已被古人認可
Thumbnail
艾草屬於菊科植物,擁有多種不同品種,每種艾草的精油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用途。 本篇介紹五種艾草,艾葉,艾蒿,樹艾,龍艾,銀艾。 艾草在許多文化中都有「驅邪避煞」的傳統使用,特別是在中國、台灣等地,艾草被視為具有神奇的淨化和保護功能。民俗中的文化背景,通過燻蒸、艾灸等方式來驅除煞氣與負能量。
Thumbnail
艾草屬於菊科植物,擁有多種不同品種,每種艾草的精油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用途。 本篇介紹五種艾草,艾葉,艾蒿,樹艾,龍艾,銀艾。 艾草在許多文化中都有「驅邪避煞」的傳統使用,特別是在中國、台灣等地,艾草被視為具有神奇的淨化和保護功能。民俗中的文化背景,通過燻蒸、艾灸等方式來驅除煞氣與負能量。
Thumbnail
灸,久加上一個火字。其實艾草不只純陽之物,用火燒的時候,給予身體火光明的能量與熱情補充,對於憂鬱的狀況是有正向的效果,同時燃燒體內的陰濕氣,增加代謝循環,益處非常之多。身體與心靈是可以同時照顧的一個簡單的自我照護方式。
Thumbnail
灸,久加上一個火字。其實艾草不只純陽之物,用火燒的時候,給予身體火光明的能量與熱情補充,對於憂鬱的狀況是有正向的效果,同時燃燒體內的陰濕氣,增加代謝循環,益處非常之多。身體與心靈是可以同時照顧的一個簡單的自我照護方式。
Thumbnail
端午民間掛艾草、菖蒲驅邪。 艾草是常見且貼近生活的青草。可食、溫陽、祛濕、驅蚊、止癢、除穢、淨化。外用、內服、料理、沐浴、蒸薰、按摩,沉浸在艾草的世界裡,身心淨化安定。 這幾年我最常栽種和使用的青草就是艾草: ☘艾草粿:新鮮艾草打汁做草仔粿皮,有青草香。 ☘薰香條:蒸薰驅蚊,亦可施行艾灸。 ☘艾塔、
Thumbnail
端午民間掛艾草、菖蒲驅邪。 艾草是常見且貼近生活的青草。可食、溫陽、祛濕、驅蚊、止癢、除穢、淨化。外用、內服、料理、沐浴、蒸薰、按摩,沉浸在艾草的世界裡,身心淨化安定。 這幾年我最常栽種和使用的青草就是艾草: ☘艾草粿:新鮮艾草打汁做草仔粿皮,有青草香。 ☘薰香條:蒸薰驅蚊,亦可施行艾灸。 ☘艾塔、
Thumbnail
炎炎夏日即將到來,除了『熱』這個令人討厭的事兒,還有一種令人苦惱的動物:蚊子。 環保意識的抬頭,市售蚊香、除蟲劑除了注重環保,也越來越標榜無毒;反倒是一些傳統的老方法不太適用了。
Thumbnail
炎炎夏日即將到來,除了『熱』這個令人討厭的事兒,還有一種令人苦惱的動物:蚊子。 環保意識的抬頭,市售蚊香、除蟲劑除了注重環保,也越來越標榜無毒;反倒是一些傳統的老方法不太適用了。
Thumbnail
端午粽子吃得好膩?來泡一杯「免疫力香草茶」吧! 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除了吃粽子,也有很多有趣的傳統習俗,例如給孩子掛香包、在門口放艾草,古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原來香包是古時候的防疫法寶?或許還能用來泡茶加強免疫力?一起來了解端午節香包的秘密吧! 古時候,農曆5月5日又被稱為惡月惡日,天氣忽冷忽熱,蚊
Thumbnail
端午粽子吃得好膩?來泡一杯「免疫力香草茶」吧! 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除了吃粽子,也有很多有趣的傳統習俗,例如給孩子掛香包、在門口放艾草,古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原來香包是古時候的防疫法寶?或許還能用來泡茶加強免疫力?一起來了解端午節香包的秘密吧! 古時候,農曆5月5日又被稱為惡月惡日,天氣忽冷忽熱,蚊
Thumbnail
非常喜歡朋友設計的這款香包小手作! 芙蓉、抹草、香茅、艾草是主要的香味主角。 但說來慚愧,久聞大名已久,卻從未見其本尊! 這次跟著孩子重新認識端午,也重新認識這些熟悉的陌生人!😂 今年端午連假,原訂的露營活動因爲擔心疫情尚未撥雲見日,思量再三下還是忍痛取消! 露營的日子來日方長,可以等待! 原本打
Thumbnail
非常喜歡朋友設計的這款香包小手作! 芙蓉、抹草、香茅、艾草是主要的香味主角。 但說來慚愧,久聞大名已久,卻從未見其本尊! 這次跟著孩子重新認識端午,也重新認識這些熟悉的陌生人!😂 今年端午連假,原訂的露營活動因爲擔心疫情尚未撥雲見日,思量再三下還是忍痛取消! 露營的日子來日方長,可以等待! 原本打
Thumbnail
在古代,發生過多次瘟疫,就是很多古裝劇裡面所提到的”疫病”。所以在歷史上也留下過一些神奇良方。 漢武帝的時期,長安城發生瘟疫,有很多人染上了瘟疫,皇宮中也不例外,強大如漢武帝也束手無策,只能急得跳腳。據說當時剛好大月氏的使臣前來朝拜上貢,向朝廷進獻了三枚香料
Thumbnail
在古代,發生過多次瘟疫,就是很多古裝劇裡面所提到的”疫病”。所以在歷史上也留下過一些神奇良方。 漢武帝的時期,長安城發生瘟疫,有很多人染上了瘟疫,皇宮中也不例外,強大如漢武帝也束手無策,只能急得跳腳。據說當時剛好大月氏的使臣前來朝拜上貢,向朝廷進獻了三枚香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