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山海之間尋索:原住民文字工作者的織文擷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刊於《幼獅文藝》2018年8月 776期【動詞的原住民文學】

#0801台灣原住民族日

  原住民文學的發展,在於該民族成為書寫對象如何從被書寫到找回話語權的過程,經歷漢文字使用的質疑、創作書寫類型的定義、以及身份認同的糾結、族內與族外人的價值觀衝擊,形成的歷程比想像中的還要複雜。原住民使用漢語(中文)書寫原住民故事,在現代社會已成常態,比較少人會注意到原住民中也存在跨語言一代的書寫問題,非母語的創作本身帶有一種想讓外人理解自族文化的訴求動機在,同時也在原住民身上看見語言教育的殖民痕跡,但是族語和漢語創作都有其必要性。

  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社會運動的盛行,社會運動同時帶起原住民以文字抒發自身處境的運動,文學創作原先並不是社會運動的主要行動,但在過程中《高山青》、《獵人文化》等刊物養成了原運世代作家。2009年「台灣原住民作家筆會成立」,同年《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出版問世,作者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早在自序中坦言這是一部會受到各方討論的文學史著作,除了詩歌、小說、散文世人普遍認定的文學創作類型之外,作者認為神話、歌謠、口傳文學亦是原住民族群的重要文學範疇,提供不同於其他文學史與選集著作的視角,在台灣文學史上產生特別的情愫。即使綜觀台灣文學史之中原住民的寫作團體極少,但是在原住民社會運動中卻發現不少的聲音。

   聯合報【文學相對論】單元:「閱(悅)讀原住民文學」中巴代與馬翊航對談,巴代:「『原住民文學』的議論始終存在,在我正式發表作品的2000年以前,就有不同的主張。有主張不論身分為何,只要以「原住民」為題材的文學創作,都可以稱之為原住民文學;有主張以身分作為識別,只要具有原住民身分,不論其書寫題材、作品性質為何,都可以納入原住民文學的範疇。」這當中必然不免會有都市經驗與部落經驗的落差,雖然原住民文學著作出版量少,卻也讓人思考原住民文學的發展還會往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是瓦歷斯.諾幹有著抗世悲憤情懷的《番刀出鞘》,莫那能收割沉痛《美麗的稻穗》,抑或夏曼.藍波安以全身浸淫蔚藍的《冷海情深》,又或者Nakao Eki Pacidal與咒同生的《絕島之咒》?原住民文學的風格從過去的山山海海、部落神話,最終也將走入都市,不在域外僅為原鄉夢痕,也將在城市裡留下圖騰。

  2013年黃美娥主編的《臺灣原住民族關係文學作品選集》二冊收錄了1603年始漢文、日文至1945年非原住民身分者,對於原住民文化、事件及生活的創作,這樣的「他者凝視」已有長久的歷史記錄。近年我特別欣賞的一位漢人作家──黃岡的著作《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族群跨界的文學創作是我認為非常難達到不突兀的挑戰,這般書寫產生的互動性經常使我們與漢人社會既靠近又疏離,我不禁發問:「原住民文學真的非書寫部落不可嗎?」他民族的閱讀者又對原住民創作者有什麼樣的看法?我曾在因緣際會之下訪談Liglav A-wu(利格拉樂.阿女烏),她坦言:「將觀光客內在遊記寫成原住民文學的尋根」的作品,是原住民族文學獎每年遭遇的問題,使她對新一代創作者既存有期待又不免憂心。

  但更使我確信的是,原住民文學的世界不應該被「原住民」這三個字束縛住。從出版面向觀望,目前20歲左右的原住民身分創作者,大多是未集結作品的狀態,原住民文學的生產線與環境確實還很薄弱,不像一般出版社每年產生幾個新生代作家,提供一個「表演的舞台」。有趣的是,2017年5月下旬,由原轉小教室主辦的「給凱道部落的一首詩」&「凱道 船來 一首詩」展現了驚人的創作能量,結合議題的詩作量在短時間內爆發,也看見外界(非原住民創作者)對於議題的創作意欲,理解原住民內在傷痕的所在,較為可惜的是沒有相關單位集結出版。

  目前可見最年輕的出版作者是1981年生,於2016年以〈從分手的那一刻起~南十字星下的南島語〉詩作獲得台灣文學獎──原住民新詩金典獎的布農族詩人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趙聰義),詩人的詩集《部落的燈火》中敢於使用淺白的散文式長句,不藉託於詞藻,原住民詩常出現這樣的寫作策略,除了樸實自然的風格,也有諷諭核廢料且形式充滿實驗性的詩作〈蘭嶼kasolian〉,與同意書形式的〈遷村同意書〉使我在書桌前驚嘆。

  相較於漢語創作,曾獲原住民族族語文學獎的排灣族詩人瀼爾祿.達魯拉雅治,他的詩集《北大武山之巔──排灣族新詩》中融入部落族人的日常對話,承襲口傳文學的精神,在雙語對照的呈現與卜袞的《卜袞雙與詩集──太陽迴旋的地方》皆彰顯族語創作的重要性,在沙力浪《部落的燈火》中「用笛娜的話寫詩」亦使用同樣的雙語呈現,能在嘗試唸誦時,閱讀文字同時也能體會語言傳播的意欲。

  更特殊的是,亦如重要的原住民文學研究者董恕明,原住民身分有時候是「後天的」在返鄉溯源之後,才發覺自己是原住民或混血身分,血脈纏來纏去的情況在年輕的寫手中漸漸常見,大多數在「原住民族文學獎」以文字現身,潛伏在不同的文學場域、刊物。伍聖馨(阿不思)的《單.自》與董恕明《纏來纏去》、《紀念品》詩作風格展現出原住民文學的非典型路線,少有對社會與族群的控訴,更多是對身邊人事物的思索情感,對於私我與社會的重新認識。

  年輕一代寫作者或許不曾經歷過《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巴代小說故事中敘述的歷史壯闊與戰亂悲鳴,固然遙望,部落田調對於有助於溯源,對於創作者固然重要,但時代都有自己的故事主題,都市原住民的書寫會是待展的路線,或許在民族議題之中討論複數的個人議題。

  再更年輕一代寫作者,有著不少疏離原鄉的煩惱。曾獲第六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的黃璽〈鬧鐘上的主觀泰雅爾族詩〉:「……/是妳的雙耳,將這首詩送到妳也咚嗡悶響的地方,/我用緊繃的指節謹慎的拉動這裡頭的織紋與配色,/妳若可以也請不要細細的解讀它/因為那裡本來就沒有象形文字,也遑論還有聳立的獸出沒,……(前後略)」此詩是對自身文化的主觀解釋,寫給在都市同樣迷途難返的族人們。

  或許在創作意識上一直都存有一種「部落想像」的冀望與懷念,但伴隨著台灣社會轉變,一部分人不得不談論已遠的原鄉原貌與自我認同,在部落成長經驗者對於族群文化的刻畫明顯的較為清晰,與島內移民者產生一種分群現象,現代化侵襲以及學校的單一史觀教育與原住民部落中共同生活的傳統相互傾軋,當部落青年意識到自身與部落的關係或遠或近,更在後來察覺部落之外的私我部份,不同的故事各就各位展延開來,文學邁向不同的路徑,有了自屬的圖騰。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郭嘓嘓-avatar-img
2018/10/16
狼尾草您好, 我是原文會發行的刊物《原視界》編輯郭柏均,在此平台看了你的文章,來訊想邀請您為原視界撰寫文章,書寫關於原住民刊物的發展過程,以及訴求議題的轉變等等。 若您有意願及興趣,我們可以再討論細節,附上文稿需求, 截稿期限:10/30 字數:3600-4000字,1字2元。 若您有興趣想聊聊,歡迎電話或是信件跟我聯絡, 我第一次用這個平台留言,不知道有沒有回覆功能? 我的電話0975-538576 信箱popojiun@gmail.com 再麻煩您了!謝謝
Cidal 嚴毅昇-avatar-img
發文者
2018/10/31
啊啊啊啊啊,真是太不好意思了。我今天點開網站才看到這篇回覆,若還有須求,這是我的聯絡信箱:cv100118@gmail.com
avatar-img
Cidal的沙龍
27會員
33內容數
本專案預計以原住民議題與生活書寫。 阿美族人相信祖先是渡海而來,為感謝海神護佑祖先而有海祭。 北部南勢阿美稱之為Milalikis,海岸阿美則稱Misacepo’,又因各地區舉行時間不一,大致在六至八月之間。以及部落地理位置散佈台灣各地域,而有海祭或河祭之稱。 預計2023年出版結集。
Cidal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9
創作最難的,從來都不是有沒有靈感。 大學時候寫作的同學見到我,無論是現實還是網路上,還是會跟我說靈感這兩個字。 我總是回應,有沒有每天在寫字練習才是一個大問題。 寫作11年後,我終於出版了第一本上市詩集:《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
Thumbnail
2024/12/09
創作最難的,從來都不是有沒有靈感。 大學時候寫作的同學見到我,無論是現實還是網路上,還是會跟我說靈感這兩個字。 我總是回應,有沒有每天在寫字練習才是一個大問題。 寫作11年後,我終於出版了第一本上市詩集:《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
Thumbnail
2023/03/20
——聞警政署新版獵槍辦法意圖禁絕族人使用獵槍及打壓狩獵文化。 拉開弓弦 滴一顆音符 落入闃暗的礦井 遠山哨鳴 歌者的夜惋 浮著一片雲翳 弓矢在骨肉之際 繃緊身軀 像要把一根肋骨抽出 如我欲山行 提起一把獵槍 我不製造母性 以尋找謀生的手段 對準遠方樹葉間的縫隙 像是你將踏上電扶梯 我的雙腳也正在不
Thumbnail
2023/03/20
——聞警政署新版獵槍辦法意圖禁絕族人使用獵槍及打壓狩獵文化。 拉開弓弦 滴一顆音符 落入闃暗的礦井 遠山哨鳴 歌者的夜惋 浮著一片雲翳 弓矢在骨肉之際 繃緊身軀 像要把一根肋骨抽出 如我欲山行 提起一把獵槍 我不製造母性 以尋找謀生的手段 對準遠方樹葉間的縫隙 像是你將踏上電扶梯 我的雙腳也正在不
Thumbnail
2023/03/06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一直有如伏流中的砥石,而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及其相關經歷的被看見,只有河底沙般隨時代被洪流淘去,留在世人心中的或許所剩無幾,或者沉沒再沉沒。 得以想見此部著作的完成多有不易,但不能想像向受難者後代探詢家族哀痛的過程有多少的掙扎。
Thumbnail
2023/03/06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一直有如伏流中的砥石,而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及其相關經歷的被看見,只有河底沙般隨時代被洪流淘去,留在世人心中的或許所剩無幾,或者沉沒再沉沒。 得以想見此部著作的完成多有不易,但不能想像向受難者後代探詢家族哀痛的過程有多少的掙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作品文本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國家是由民族組成,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語言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因素,用他民族語言表現是比較罕見的例外,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範圍內常態。」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但民族文學並不完全等於國家文學,作者林修澈老師在書中利用不同國家、民族的例子,包括西方國家美國、
Thumbnail
一、作品文本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國家是由民族組成,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語言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因素,用他民族語言表現是比較罕見的例外,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範圍內常態。」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但民族文學並不完全等於國家文學,作者林修澈老師在書中利用不同國家、民族的例子,包括西方國家美國、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一直有如伏流中的砥石,而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及其相關經歷的被看見,只有河底沙般隨時代被洪流淘去,留在世人心中的或許所剩無幾,或者沉沒再沉沒。 得以想見此部著作的完成多有不易,但不能想像向受難者後代探詢家族哀痛的過程有多少的掙扎。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社會一直有如伏流中的砥石,而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及其相關經歷的被看見,只有河底沙般隨時代被洪流淘去,留在世人心中的或許所剩無幾,或者沉沒再沉沒。 得以想見此部著作的完成多有不易,但不能想像向受難者後代探詢家族哀痛的過程有多少的掙扎。
Thumbnail
每一個時代有其不可違逆的時代命運,比如生長在日治(據)時期,學日文、寫日文是那時期作家的共同命運,於是,可以很輕易從那時期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與日本文化界的聯繫,因為他們讀的經典文學是日譯本,他們接收到的文藝資訊更多來自日本(這很合邏輯,作家作為語言的狂熱者,使用哪種語言自然就會關心哪種語言的文學脈動)
Thumbnail
每一個時代有其不可違逆的時代命運,比如生長在日治(據)時期,學日文、寫日文是那時期作家的共同命運,於是,可以很輕易從那時期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與日本文化界的聯繫,因為他們讀的經典文學是日譯本,他們接收到的文藝資訊更多來自日本(這很合邏輯,作家作為語言的狂熱者,使用哪種語言自然就會關心哪種語言的文學脈動)
Thumbnail
 「大家常說臺灣、臺灣,你的臺灣人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裡面?原住民很好的時候,你說他是臺灣人;那他不好的時候他是什麼?」
Thumbnail
 「大家常說臺灣、臺灣,你的臺灣人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裡面?原住民很好的時候,你說他是臺灣人;那他不好的時候他是什麼?」
Thumbnail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
Thumbnail
原住民藝術家往往無法將作品與原住民族的訴求切割開來,這訴說著原住民「生活在問題中」的現實:賴以維繫生活與文化的土地被鯨吞蠶食;語言與重要祭儀瀕危;政治上面臨不是邊緣化就是附屬化的困境,進退兩難;為了在主流社會爭得一角舞台,不得不有所妥協和犧牲,結果往往兩面不是人,等等。
Thumbnail
碩一那年,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什麼是原住民藝術?」 我的回答是:「藝術作品的藝術經驗是作者從自己母文化內化而出的,就是原住民藝術。」
Thumbnail
碩一那年,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什麼是原住民藝術?」 我的回答是:「藝術作品的藝術經驗是作者從自己母文化內化而出的,就是原住民藝術。」
Thumbnail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Thumbnail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Thumbnail
刊於《幼獅文藝》2018年11月 779期【閣有啥物所在:另一種地方書寫】
Thumbnail
刊於《幼獅文藝》2018年11月 779期【閣有啥物所在:另一種地方書寫】
Thumbnail
原住民,深根台灣的人。現在的他們,正有著文化危機的問題,原住民語本是台灣最久遠的語言,可是在這個銜接國際的世代,他們的文化,變得弱勢許多,而在這樣困窘的情況下,又有甚麼是政府能保障的,又有什麼是原住民自己能做到的。
Thumbnail
原住民,深根台灣的人。現在的他們,正有著文化危機的問題,原住民語本是台灣最久遠的語言,可是在這個銜接國際的世代,他們的文化,變得弱勢許多,而在這樣困窘的情況下,又有甚麼是政府能保障的,又有什麼是原住民自己能做到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