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讓內在知識發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情緒-身體裡的沈澱

「你知道嗎,每次工作結束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就覺得好難受,好像我又是一個人。我打開手機滑著,好像也沒有什麼用,最後我筋疲力盡直到睡去。」我常會從來找我的學生口中,聽見各種關於孤獨的場景,他們的年紀座落在18–22歲之間,伴隨著一些決策的失常、精神困擾和身心症。

raw-image

每一次身體駐足在這些經驗之中,留下的往往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印記,幾乎要窒息、解離、空轉、胡思亂想…等,似乎關於孤獨產生的生理感覺,包括頭腦漲漲的、胸悶、喘不過氣、噁心、乾咳…等,就是身體裡的妖魔,我們必須逃離,片刻也無法停留,隨手拿起手機打開社群軟體,在聯絡群組上隨便約一個人,排遣寂寞和孤單。

時間是如此的不可忍受,停留成為困難的事情,指派事情給自己做、為別人服務、找時間找樂子都很容易,但是停留在自己的感覺上,卻很困難。停留在自己的感覺上,可以留意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退一步成為自己的觀察者與護持者,身體不是找碴的人,而是一個愛著你/妳,和你一起工作,一起玩耍、一起承擔的存在。

raw-image

呼吸,是如此的痛苦卻又充滿喜悅,他和人的情緒狀態密不可分,當你感到害怕時,會下意識地縮起胸口,肩膀下壓、頸部也會變得緊繃,在這樣的結構之下,肺葉自然而然地會受到限制,然而不論在物理結構或是心理結構上人是一個有機體,他都有能力從驚駭中逃脫或奮鬥,自創傷中全身而退並且復原,但是也是這兩股力量的拉扯,讓人的協調性和彈性產生了問題。

試問如果一個人在危機已經遠離,卻習慣性地縮著脖子呢?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他的身體還沒有離開過危機;更悲慘的狀況可能是長期必須處於不信任或無法帶來安全感的的家庭或工作場所,易地以處沒能忘記,這些姿勢就像毒素一樣日積月累沉積在肌肉關節筋膜和骨骼深處。

raw-image

重回呼吸,面對困苦

重新回到呼吸,這個世界上需要學習呼吸的人很少,也因此覺察呼吸的機會更少,呼吸不只是我們賴以維生的基礎功能,他還可以帶給我們更多。在安全的環境,重新觀察你的呼吸,找到生理上的限制,哪些部位是你的呼吸從來沒有去過的?每次呼吸的時候,你感覺到的是喜悅還是掙扎痛苦?

有些人利用呼吸和外界建立連結,他們一起大吃一起大笑,如果曾經有一起登山慢跑或騎自行車的朋友,大概會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們速度相當呼吸也相當的時候,同調的喘息勝過千言萬語。然而也有人利用呼吸當作防禦,每次面對討厭的指責、令人害怕的感覺時,便摒住呼吸或是急速呼吸,好像要切斷什麼似的,看起來呼吸並不是一個客觀的工具,隨時站在你這邊。

raw-image

然而面對孤獨或是困難的時候,重新安撫自己,帶領自己從短促的呼吸回到平穩而悠長的呼吸中,不僅對我們的心跳緩和有幫助,也可以重新協助自己與感覺接上線,「阿,原來一想到會被他拋棄,我就痛苦的難以承受。」、「原來孤單是我的胸口會痛痛的,呼吸是如此的痛。」在可接受的量上慢慢去做推展,這樣的技巧不止應用在情緒舒緩的引導、放鬆,也用在身體鍛鍊之中,帶領身體將無法承受的痛苦轉化為「可以忍受的」。

這樣的轉化在心理經驗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能擴展我們人對知覺得容納度,就像一個很小的杯子和很大的湖泊,一點點小的震動都可能讓杯子裡的水外溢,但是大的湖泊卻不會。回到理智層面,透過呼吸,我們夠能夠容忍不適的感受,將這些不適的感受帶離我們的心靈,或者是讓他過去,我想直到這裡停留或說當下性才有可能發生,當我們明白自己對於停留或離開是有選擇的時候,人生的許多難關會變的沒有那麼巨大。

raw-image

身體:生命的實驗場

大概有一部份的人對於前文感同身受、點頭如搗蒜或覺得我隔靴搔癢,只是皮毛而已,但有一部份的人大概覺得天方夜譚,我也常常被當外星人看待,然而是什麼讓這些差異發生?我想大概來自於對身體工作和知識陌生。

曾經你無法想像自己可以突破身體的侷限,無法想像人可以透過呼吸感到單純的喜悅,在以前如果我聽到有人告訴我「舉腿需要決心」,我大概會覺得亂七八糟,舉腿就舉腿,談什麼決心不決心,但是習舞以後的確能夠明白,我們的身體和心理一樣存在著很多陰影,很多廢退或是未開發的領域,比如說我們害怕跌倒、失去平衡,所以我們就會拒絕去作讓自己的覺得害怕的事情,即便你不是有意識的去做這件事情。又比如說我們害怕被拒絕、被嘲笑,所以我們就會拒絕主動去親近人家、開啟一段談話或是交新的朋友。

raw-image

身體,是痛苦發生的地方,也是心靈結構毀壞的下手之處,然而透過呼吸讓居住在身體裡的我們對於生命變得可以忍受。透過呼吸的引導和陪伴,從自我否定的(該死、我無法超越、我不行了、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等),慢慢游離到可以忍受的(還好、沒有太糟、好像還可以再一會兒…等),再慢慢游離到探索的一端(如果腿再舉高一點、如果身體的內側再用力一點、如果我的背再鬆一點、如果路再多走一點…等)。這些經驗,讓經驗的停留和發生成為可能,讓所有難捱的絕境絕處逢生,每天撥一些時間和自己的身體經驗、呼吸和感覺相處,自我和身體的關係不會停留在剝削,還會生產出自我照顧的可能性,身體會是我們找尋超越自卑與孤獨的道場,身體也會是我們的實驗場,為每一段生命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關於孤獨我想再多說一點,有幾個重要的起點你必須要知道,第一、孤獨是一個正常的情緒反應,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覺得不被理解、被拒絕還有被遺棄的經驗,又大部分的人其實不是像你看到的如此多采多姿而且快樂。第二、孤獨不是因為你作錯了什麼,而是因為這個時間還沒有合適的人來到你的身邊,或你也還沒準備好走出孤獨。當我們回到感覺、回到呼吸,細緻的體察自己的感覺和情緒時,你會懂得接受現在的感覺,從恐懼和擔憂的束縛中轉身離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璟瑜的沙龍
5會員
8內容數
廖璟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1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2021/12/01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2020/09/29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最大的看點,不在那些看起來富有戲劇張力精神病理症狀,而在於被困在悲傷和情緒中的彼此像齒輪般互相牽絆又互相推進,如何藉由改變帶動了彼此渴望前進、擺脫陰霾的動力,拿回自己的渴望,朝向一個可以自由奔馳的未來。在這個未來我們可以脆弱也可以堅強,我們可以享受愛擁有愛,能夠愛人也能被愛。
Thumbnail
2020/09/29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最大的看點,不在那些看起來富有戲劇張力精神病理症狀,而在於被困在悲傷和情緒中的彼此像齒輪般互相牽絆又互相推進,如何藉由改變帶動了彼此渴望前進、擺脫陰霾的動力,拿回自己的渴望,朝向一個可以自由奔馳的未來。在這個未來我們可以脆弱也可以堅強,我們可以享受愛擁有愛,能夠愛人也能被愛。
Thumbnail
2020/09/29
從精神病的家人與朋友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什麼?又學到什麼?《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觀後感上半部
Thumbnail
2020/09/29
從精神病的家人與朋友身上,我們可以看見什麼?又學到什麼?《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觀後感上半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獨處真的是不好的嗎?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獨處有趣些?
Thumbnail
獨處真的是不好的嗎?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獨處有趣些?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症狀?早上起床時,想到又要面對接下來的一整天,總是覺得提不起勁來;面對同事、家人,甚至是朋友,總有些想要說卻又說不出口的話,如梗在喉,這些種種負面和無法釋放的情緒,是造成心靈疲憊最主要的原因。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症狀?早上起床時,想到又要面對接下來的一整天,總是覺得提不起勁來;面對同事、家人,甚至是朋友,總有些想要說卻又說不出口的話,如梗在喉,這些種種負面和無法釋放的情緒,是造成心靈疲憊最主要的原因。
Thumbnail
每天的靜心,是日常功課, 有時中午午餐過後,有時晚上, 持續不間斷就會養成習慣,有學生會問, 開始靜心時會中斷,會坐不來。 最大的干擾原好像是自己。 其實一旦發現注意力分散跑掉了的那一刻, 就是回來到當下了。在那一刻就是新的出發點。 試試這個技巧,覺察你的接觸點, 把思緒拉回來,找到一個讓你穩住的練
Thumbnail
每天的靜心,是日常功課, 有時中午午餐過後,有時晚上, 持續不間斷就會養成習慣,有學生會問, 開始靜心時會中斷,會坐不來。 最大的干擾原好像是自己。 其實一旦發現注意力分散跑掉了的那一刻, 就是回來到當下了。在那一刻就是新的出發點。 試試這個技巧,覺察你的接觸點, 把思緒拉回來,找到一個讓你穩住的練
Thumbnail
可以很清楚身體裡的痛源沒有消失, 但是不再翻騰亂竄。 不是要說觀呼吸或靜心治百病, 該就醫還是得去; 只是束手無策的時候知道自己還有呼吸, 就可以慢慢恢復心裡的平靜, 痛,而不苦,如此甚好。
Thumbnail
可以很清楚身體裡的痛源沒有消失, 但是不再翻騰亂竄。 不是要說觀呼吸或靜心治百病, 該就醫還是得去; 只是束手無策的時候知道自己還有呼吸, 就可以慢慢恢復心裡的平靜, 痛,而不苦,如此甚好。
Thumbnail
好,現在深呼吸完了,你感受到的是什麼? 恐懼煙消雲散,升起的是悲傷。那一種悲傷,是靈魂想要和我在一起的calling:怎麼還不讓小火山爆發呢? 你所感受到的恐懼、悲傷,可以如此堅實的綁死著你,但只要你一登入回內心的世界,他們輕易地彈指散去。
Thumbnail
好,現在深呼吸完了,你感受到的是什麼? 恐懼煙消雲散,升起的是悲傷。那一種悲傷,是靈魂想要和我在一起的calling:怎麼還不讓小火山爆發呢? 你所感受到的恐懼、悲傷,可以如此堅實的綁死著你,但只要你一登入回內心的世界,他們輕易地彈指散去。
Thumbnail
所有看似完美的關係,直到發現身邊某些環結與細節,已逐漸不符期待,於是斷裂,於是我們再次害怕,再次陷入驚慌失措中,但仍舊是害怕一個人獨處。 獨處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不過就和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陽光和水一樣。
Thumbnail
所有看似完美的關係,直到發現身邊某些環結與細節,已逐漸不符期待,於是斷裂,於是我們再次害怕,再次陷入驚慌失措中,但仍舊是害怕一個人獨處。 獨處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不過就和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陽光和水一樣。
Thumbnail
寫給右邊後背會疼痛的人,可以搭配上面的音流,如果能夠獨處會很好,文字有它的頻率,如果提及顏色或譬喻,不用想得太精確,像讀短篇文章讀過去就可以了,它會以自己的模式運作,一切平安。
Thumbnail
寫給右邊後背會疼痛的人,可以搭配上面的音流,如果能夠獨處會很好,文字有它的頻率,如果提及顏色或譬喻,不用想得太精確,像讀短篇文章讀過去就可以了,它會以自己的模式運作,一切平安。
Thumbnail
靜心是一門藝術,快樂是一種態度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秘境,也許是有一望無際的高山群,山與山之間的瀑布彈奏起大自然的交響樂,,就算有煩惱雜亂的事,也都被這大自然的聲音給轉化成美麗的音符,置身在充滿幸福療癒的地方,靜靜的享受,享受這只屬於你個人的秘境天堂D 在這要求快速變化,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你有勇氣
Thumbnail
靜心是一門藝術,快樂是一種態度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秘境,也許是有一望無際的高山群,山與山之間的瀑布彈奏起大自然的交響樂,,就算有煩惱雜亂的事,也都被這大自然的聲音給轉化成美麗的音符,置身在充滿幸福療癒的地方,靜靜的享受,享受這只屬於你個人的秘境天堂D 在這要求快速變化,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你有勇氣
Thumbnail
每一刻,每一次的呼吸都是為我們身體服務。 經歷不愉快或創傷,我們為了減少疼痛,降低焦慮,會無意識地抑制自己的呼吸方式。橫隔膜在恐懼狀態下經常卡住,限制了我們呼吸的可能性。打開它可以幫助我們從凍結狀態轉變為更加活躍。而長期抑制呼吸的習慣,會使身體逐漸出現慢性疾病,如失眠......
Thumbnail
每一刻,每一次的呼吸都是為我們身體服務。 經歷不愉快或創傷,我們為了減少疼痛,降低焦慮,會無意識地抑制自己的呼吸方式。橫隔膜在恐懼狀態下經常卡住,限制了我們呼吸的可能性。打開它可以幫助我們從凍結狀態轉變為更加活躍。而長期抑制呼吸的習慣,會使身體逐漸出現慢性疾病,如失眠......
Thumbnail
身體,是痛苦發生的地方,也是心靈結構毀壞的下手之處,然而透過呼吸讓居住在身體裡的我們對於生命變得可以忍受。透過呼吸的引導和陪伴,從自我否定的,慢慢游離到可以忍受的,再慢慢游離到探索的一端。這些經驗,讓經驗的停留和發生成為可能,讓所有難捱的絕境絕處逢生。
Thumbnail
身體,是痛苦發生的地方,也是心靈結構毀壞的下手之處,然而透過呼吸讓居住在身體裡的我們對於生命變得可以忍受。透過呼吸的引導和陪伴,從自我否定的,慢慢游離到可以忍受的,再慢慢游離到探索的一端。這些經驗,讓經驗的停留和發生成為可能,讓所有難捱的絕境絕處逢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