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的餐桌》工頭堅推薦序:食物和文化的微妙聯繫

2018/08/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網路媒體《旅飯》、米飯旅行社創辦人/工頭堅
收到健芳來信,習慣性地先瞥了一眼書名,趕忙心虛地回覆:「如果主題是談飲食,那真不是自己的強項,不敢班門弄斧。」她安慰我道,寫的其實不是美食,「而是以食物為媒介訴說一個故事,帶領讀者深入不同的文化。」這句話,遂成功地引起了我的興趣,也言簡意賅地說出了這本書的內容。
或許和很多人一樣,年輕時的旅行,其實是不重視吃的。總覺得要發掘的風景、要體會的風情太多,把時間花在餐桌上,還不如多去看些博物館、走些大景點。因為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吃了,反倒覺得此事稀鬆平常、無甚驚喜;但正如生命經驗需要學習與累積,直到某個階段,彷彿像是開竅了一般,突然懂得吃了。
我常在演講時提到自己的那些神奇時刻:好比少年時在日本吃到壽喜燒,在南義的某個小餐館吃到的海鮮義大利麵,在突尼西亞吃到庫斯庫斯(Couscous)……等,先是味覺的開拓,然後又意識到這是一種文化的特色。旅行到哪裡,便由當地的歷史,延伸到日常的食物;尤其是那些在餐桌上、和不同國家的人民共同吃食的場景,不僅學習他們用餐的方式,還浸淫在彼此談話的內容、以及背後所代表的各國歷史與人文背景。
畢竟,說到底,還有哪一項文化,能夠比吃的文化更久遠嗎?如果用「食物+歷史」去網路書店搜尋,會驚訝地發現這簡直是個浩瀚磅礴的文類,而自己也越來越樂於閱讀以飲食做為切入點的旅行文學;原因無他,除了風土與歷史,這類文字通常更多了「味道」,甚且能夠親身品嚐與領略。
而這次健芳將主題帶到了信仰,這也是書名《眾神的餐桌》之由來。宗教和飲食(如果不算上戰爭的話),這兩個人類最古老的題目,健芳將它們擺到了現代的一個又一個生活場景中,寫下世界各地的故事;特別是我也非常熟悉的柬埔寨等篇章,讀來感觸更是深刻。
和健芳談不上熟識,有個因緣至今也沒能告訴她。前兩年常到屏東,下榻在禮納里好茶部落的 luluwan/魯魯灣,主人 Balu 是部落大頭目之子,我們有學長學弟之誼。他致力於發揚部落的飲食文化,曾邀請我到山上講一堂課,分享在世界各地見到、吃到、感受到的餐/酒見聞。除了從多年來旅行的相片中、翻找出至今難忘的味覺回憶來分享之外,還特別推薦了一本書,正是健芳的《在異國餐桌上旅行:跟著食物旅行家遊走世界,與當地人同桌共食,聽生命故事佐餐》,以此勉勵學員,如何用飲食來訴說部落、甚至拓展到台灣土地與人的故事。
期望這本《眾神的餐桌》,也能夠讓更多人領略並思考,原來食物和文化、人生,有這麼微妙深遠的聯繫,並也願意說出自己的故事。


感謝工頭堅大哥幫我為新書《眾神的餐桌》寫推薦序,他整天飛來飛去可能連時差都沒調好,就硬擠出時間看書寫序,太難為人家了。
24號晚上的敦南誠品夜講堂,他也會來當與談人,請大家在敦南店吹熄燈號前來坐坐吧。
 

8/24 《眾神的餐桌》新書主題講座

  • 時間:8/24(六)20:00-21:30
  • 地點:誠品敦南夜講堂


最後再打一下書,《眾神的餐桌》網路通路:博客來讀冊誠品金石堂城邦讀書花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張健芳
張健芳
張健芳,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重度背包客症候群,嗜旅行,熱愛食物背後的人情趣味,穩定朝著作家之路邁進,立志當個「職業說書人」,帶著讀者在餐桌上環遊世界,著作有《1個旅人,16張餐桌》(圓神出版),榮獲2012年11月誠品選書,以及新書《在異國餐桌上旅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