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社群網站上迅速竄紅的匿名留言軟體及網站,如:Sarahah, Sayat.me,安裝方便且容易,只需註冊即可取得個人專屬網址,便能將其放在社群網站頁面上,任何能點擊進入該網址的人,都能任意留言。
此款軟體來自沙烏地阿拉伯,設計者Zain al-Abidin Tawfiq表示,在沙烏地阿拉伯職場歧視相對嚴重,當初創建的目的是為了讓職場上主管部門與員工、老闆與受雇者間有個不會暴露身分的地方,希望當面對每則回覆時的反應與想法,也不會因發布者的不同而異,能夠作為一個平等且真實表達內心想法與回饋的平台。
隨著討論度逐漸升溫,全球各地已高達近兩千萬用戶,然而,隱私與個資外洩的風險開始被注意到,也喚起了對於是否衍生網路霸凌的危機意識;甚至已有數起因此造成的憾事。
好奇心作祟?責任逃避?
自我評價及心理需求的滿足
在針對匿名軟件造成的影響做討論前,筆者希望藉由心理學的眼光出發,去探究用戶可能的心態與動機,釐清根本因素。
在青少年階段,自我評價是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狀態和發展趨勢的評價性認識,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我功能,促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而且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極大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然而自我評價也並非天生的,是由角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
在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的定義之下提到,人們往往追求一種優越性並以此為目標,目的是為了讓自身脫離負面的自我否定及軟弱,而當有了這樣的想法與行動,社會評價便擔任了釐清自我的重要訊息來源,從他人的評價與判斷去取決自身優劣與否。好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話:
「因為我們習慣用成不成功等成果判斷一個人,而不是透過那個人面對困難、超越困難的能力判斷他。不僅如此,我們的文明,不太重視根本性的教育,比較重視顯而易見的成果或成功。」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的自我由個人認同與社會認同共同構成,其中個人認同代表人的個性特徵或能力,社會認同則來自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是人對自己或他人所做的分類,能幫助個人以較有系統的方式定義他人,並確認在社交環境中如何自處(Ashforth & Mael, 1989; Hite, 2009)
「匿名」這樣的概念,也與所有事物一樣都是雙面刃,正面且有益的目的,就是能讓人將最真實的字句表達出來,不會因為對於發言者的既有印象產生不客觀、先入為主的批判,而忽略該言論當中的重要性。負面而有害的目的,便是不具名伴隨著的不負責,進而產生一種逃避、僥倖的心態。言雖如此,但匿名留言對於一個人的影響程度高低深淺仍取決自我的反應、心境、看待角度及應對方式等,例如:調整心境不被勾起情緒,適時且適當地忽略一些為反對而反對、不具有建設性及邏輯的謾罵,以及,針對合理的建議與指教,該如何妥當採納、反省,經過深思熟慮後,是否做出改變。
在此我們所討論的匿名可視為「感知匿名性」,並定義為「個人對他人無法得知 自己身分的感知,或是他人無法辨識自己是誰的感知。」(Hite,Voelker,Robertson,2006)當人們無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能毫無限制暢所欲言,也不必懼怕真實身分被發現而有所顧慮,便在過濾言論內容這方面很難做出行動,甚至,無法針對有觸法之虞的言論做出懲處。
間接成為網路霸凌武器:
惡意言論導致青少年自殺問題
這些匿名軟體及網站,不僅註冊方便也無年齡限制,又適逢暑假尾聲及新學期的開始,不僅青少年在社群網站的流動量更高,也因返校前夕象徵一個階段的結束和新的開始,渴望收到關於自己前一學期的回饋比例也相對增加,便在極短時間內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當中刮起一陣旋風。
如同前面所提及關於「匿名」可能衍生不負責任的僥倖心態,在大多數為青少年的用戶時,潛藏了更大的危機,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容易魯莽衝動的階段,在未經思考下或者不穩定情緒下發表評論甚至謾罵、侮辱,卻因無法得知留言者身份、語氣、目的,每個人看待每則言論又有不盡相同的見解,輕則導致自我混肴,除了自己,無人能得知每個使用者對於其嚴重性的判定或對自身的影響。
今年五月,當時Sarahah尚未展露頭角,而是另一個相同性質,由愛沙尼亞網路公司創辦的應用程式Sayat.me較為盛行,加拿大東約克郡一名15歲的足球隊少年George Hessay,在接收到許多惡意且帶有霸凌意味的留言後,選擇上吊自殺。 事件發生後,該校幾位學生也紛紛通報疑似也收到霸凌留言。
而相同的在2014年,匿名留言網站Ask.fm,也曾被報出造成一名14歲的英國少女Hannah Smith在家中上吊自殺,他的父親公開聲明表示女兒是遭受到網路霸凌——來自此網站上的侮辱字詞。
在接獲數件通報後,警方及網路安全相關單位也表示,若涉及法律及形式上的責任,他們有權也有能力追蹤到該則留言的來源,並作出適當行動及制裁。然而在不良影響造成之前,預防負面走向的先行措施,也更需要去思考、並採取行動。
從上述案例可見,儘管Sarahah目前並無直接或間接造成自殺的案件,但可見其影響力,性質相同的匿名網站或軟體已造成不幸的事件發生,對於這樣的趨勢及發展,是否有必要剔除,仍有待商榷也值得討論。
個人資料與通訊錄自動上傳?
正當性與隱私安全疑慮
隨著全球各地的用戶直線增加,除了網路霸凌的問題之外,更衍生出了隱私及資安的問題。分析員發現,當下載以及登入Sarahah軟體時,會顯示正在上傳數據,其中包括個人資料及用戶通訊錄。在實際參閱說明後,也發現的確會詢問或甚至直接存取通訊錄、電子郵件等。令人擔憂的是上載數據的目的是否有其正當性,又或者資料的流向以及是否可能遭受駭客等不法意圖之利用?
之後,軟體開發者及創建人在推特上已公開發表聲明,存取資料是為了一項預定計畫「尋找朋友」的功能而設置的
但因技術上的疏忽,在尚未實行計劃前已先啟用此項設定,才造成隱私外洩之疑慮,也承諾在下一次的軟體更新,將存取數據的功能移除,確保用戶的權益。
總結以上,使用與否仍然取決於個人,首先認清自己使用的目的與初衷,也先預先設想使用後可能對自身造成的影響,無論正面負面,也無論是隱私安全或身心方面的疑慮,當一個人準備好、釐清自己的心態,也願意去承擔,並無不妥,端看是否能明智並理性地去接收他人的評論,相信若能妥善運用,並非會造成全然負面的影響,必有其意義所在且有益可取。
責任編輯:周萱穎 核稿編輯:曾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