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我在想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想想看,如果可以問心理師一個問題,你會想問什麼?
「心理師,所以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應該有百分之兩百的心理師,都被問過這個問題,但是很可惜的是,
心理師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心理師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心理師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一樣,重要的事情先說三次。
不過,拜託不要對心理師失望。
確實在大多數情況之下,我們不會知道案主在想什麼〈因為不會讀心術〉,但是我們會透過專業的訓練,像是觀察案主的語言、非語言的動作,或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去猜猜看案主這樣說或是這樣做的意圖。
所以諮商心理師的工作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 通常諮商師會先了解案主今天來的主要目的,我們稱為主訴;有百百種的主訴,感情、工作、生涯規劃、人際關係,抑或是有憂鬱的症狀、自殺的意念等等,有很多的可能性會讓案主來到我們的面前
  • 接著,我們會試著邀請案主去談談困擾他的事情,諮商師會傾聽適時的同理,並給出一點回應,重點在於讓案主有個空間、時間好好的去談一談這些平常在外沒有機會談到的事情
  • 同時,諮商師會好奇的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是可以協助案主整理思緒、或是去想想過去沒有想到的方向,引導他們看不同的角度
  • 但是諮商師通常不會給出建議,而是會給案主很大的空間,讓他自己做出決定。
    所以說,諮商師需要案主願意說,我們才有機會更加靠近或是理解案主。
常見的諮商室配置

講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諮商=聊天?
雖然很像在聊天,但是不太像的是,諮商師通常需要主觀、客觀的轉換,意思是要投入在案主的主觀中,我們才能夠好好地理解、陪伴案主,但也同時需要退到客觀的位置上,去引導個案思考並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大多數的時間,是案主在說話。
總而言之,在諮商的過程中,諮商師透過收集到的資料,提出假設-驗證-重新假設-重新驗證,會是一個來來回回的狀態,讓諮商師更加的去貼近個案。

所以,心理師真的不會通靈,不能看一眼就知道你在想甚麼,但是,我們都很願意去傾聽跟陪伴你想傳達的話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好像常會以「嗯嗯哼哼」回應,但其實還有很多內心小劇場,思考著如何透過傾聽與適時的提問來引導來訪者分享更完整的需求與感受。
Thumbnail
心理諮商中,來談者心中對於心理師的不同期待。有些人希望被傾聽,有些則渴望解決方案,還有想要情感共鳴的顧客。這些需求和情感都反映了心靈的探索過程,讓我們理解心理師除了是問題的解決者,也是一位陪伴者。面對痛苦時,感受到接納和理解是最珍貴的旅程,激發讀者思考他們期待在諮商中獲得什麼樣的支持。
為什麼諮商師會一直問你問題? 諮商師不懂你 & 諮商師在引導你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身為雙主修心理系的學生,我最常被問的問題莫過於:「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麼吧?」沒錯!這......絕對是心理系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 那麼心理學,到底在學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無論是想成為心理師或其他諮商相關工作,對於這個行業都需要有基本的想像和認知。透過想像中的個案與心理師互動,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基本的助人姿態。對於非本科系的同學來說,想像自己成為心理師並練習助人者的姿態可能有些困難,但這需要時間和定錨的幫助。
諮商師在諮商過程中需要聆聽、閱讀情緒、觀察肢體語言,並運用諮商技術來幫助個案。在諮商過程中,一切談話都應以個案的福祉為主,並不是為了滿足諮商師的個人需求。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好像常會以「嗯嗯哼哼」回應,但其實還有很多內心小劇場,思考著如何透過傾聽與適時的提問來引導來訪者分享更完整的需求與感受。
Thumbnail
心理諮商中,來談者心中對於心理師的不同期待。有些人希望被傾聽,有些則渴望解決方案,還有想要情感共鳴的顧客。這些需求和情感都反映了心靈的探索過程,讓我們理解心理師除了是問題的解決者,也是一位陪伴者。面對痛苦時,感受到接納和理解是最珍貴的旅程,激發讀者思考他們期待在諮商中獲得什麼樣的支持。
為什麼諮商師會一直問你問題? 諮商師不懂你 & 諮商師在引導你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身為雙主修心理系的學生,我最常被問的問題莫過於:「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麼吧?」沒錯!這......絕對是心理系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 那麼心理學,到底在學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無論是想成為心理師或其他諮商相關工作,對於這個行業都需要有基本的想像和認知。透過想像中的個案與心理師互動,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基本的助人姿態。對於非本科系的同學來說,想像自己成為心理師並練習助人者的姿態可能有些困難,但這需要時間和定錨的幫助。
諮商師在諮商過程中需要聆聽、閱讀情緒、觀察肢體語言,並運用諮商技術來幫助個案。在諮商過程中,一切談話都應以個案的福祉為主,並不是為了滿足諮商師的個人需求。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