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化現象】我不是不要你,我只是想找回我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篇文想跟大家聊聊親職化的人,
親職化是指父母跟孩子的角色對調,孩子會承接父母的角色,扮演家中的"照顧者",不論是情感上或是生活照顧上,同時也可能是父母的情緒伴侶。
會有這樣的現象有可能是父母關係衝突、孩子需要照顧其中一方的感受、又或是父母忙於工作,孩子需要承擔起照顧家中手足的責任,主要在於失功能的父母,孩子會去補位,久而久之成為照顧者的角色。
但有趣的是,很多時候這樣的行為,在臺灣文化裡反而是被增強的,父母會稱讚你很孝順、很獨立,會照顧兄弟姊妹、分擔家事,都不用替你擔心。
久而久之,在照顧別人的過程中,會感覺到自己有用、被他人喜歡,透過這樣犧牲、配合的方式,來滿足「被欣賞、被喜歡、有關係連結」的基本需求
但是,親職化的人很少看自己真實的需要,他們懂得不斷為他人付出,但是當自己有需求的時候,不懂得求助,甚至認為求助就是依賴他人;

只敢給、不敢要;如果不付出,就不會被需要跟被愛,

這樣內在的運作模式會讓他們總跟人保持著很客氣的距離,身邊人對他們的評價也會是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總是幫人、不麻煩別人,他們會看起來很獨立,但其實很孤單;
有個悲傷的現象, 當親職化的人開始想要嘗試做自己時,會有許多的罪惡感,同時身邊的人也會覺得「你變了」,開始指責、批評,希望你可以一直在那個照顧人的位子,所以總會卡自己跟他人理想的自己中擺盪。

要怎麼樣去親職化呢?
  1. 理解家庭的界線:看見家裡的互動方式,釐清究竟是誰的責任。
  2. 理解改變時家庭會有的動力:父母可能會覺得你變一個人了,但可以傳達"我只是做自己,不是不要你們,也沒有要背叛你們"的訊息。
  3. 練習拒絕,溫柔而堅定:當發現不屬於你的責任,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時,練習拒絕。
  4. 看見自己的需求:正式自己的感受,練習用照顧別人的方式照顧自己

覺察與改變的過程不會很容易,一定會有來回擺盪跟衝突,
但如果可以勇敢,或許可以為自己撐出一點空間。
心裡小心理,讓我們一起梳理心裡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對不起,讓你們失望了... 東京奧運剛落幕,這陣子接收到非常多有關奧運的訊息, 我注意到,當輸掉比賽時,很多選手會發文表示很抱歉讓大家失望了, 為什麼要道歉呢? 這是我的疑惑,也讓我想到「讓人期待落空」, 在諮商工作中常常看到總是「很抱歉」的個案 不論是對家人或是工作,會經常感覺到自己做錯事情,讓
你也挫折、對自己失望過吧。 這時候你會想,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做不到? 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才不值得擁有? 我身邊的人會怎麼想我、他們會不會也對我很失望? 在這個當下你確實不喜歡自己。 即便身邊的人安慰你,告訴你「你已經很好了」,但好像還是沒有用, 這些安慰並不會進到心裏去, 會有很多複雜的情緒,感受到
幾天前,我買了一雙新鞋子,回到家高興的跟媽媽展示, 媽媽問及價錢時我頓了一下才回答,媽媽卻說很便宜、很好看, 「很便宜嗎?」 我想她是不會花這樣的價錢為自己買一雙鞋, 一直以來我媽媽都很節省,吃飯時會選擇比較便宜的,衣服鞋子能用就好,很多事情就是「將就」,我猜想她是因為小時候窮怕了,所以想把錢留著
我們都曾有過不能洗、不能曬、不能忘記帶的小被被或小枕頭   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抱著哭一下,如果沒有它會睡不著,很多時候摸著抱著或是聞一下就會感到很安心。(雖然自己以外的人都覺得很噁心~)  為什麼有些人會需要這樣的物品呢? 根據心理學理論-客體關係理論裡,這樣的東西稱為「過渡性客體」,客體關係理論認
諮商時,我經常帶著個案去覺察與感覺自己的情緒, 卻發現我們太容易卡在「想法」,太容易把情緒跟想法搞混。  我們的文化中,「情緒」經常是被壓抑或推開的, 你考第一名很開心的時候,媽媽教你要謙虛->壓抑興奮與喜悅 當你工作受到挫折悲傷的時候,朋友告訴你不要想那麼多->壓抑脆弱與悲傷 小時候我們的照顧者(
想想看,如果可以問心理師一個問題,你會想問什麼? 「心理師,所以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應該有百分之兩百的心理師,都被問過這個問題,但是很可惜的是, 心理師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心理師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對不起,讓你們失望了... 東京奧運剛落幕,這陣子接收到非常多有關奧運的訊息, 我注意到,當輸掉比賽時,很多選手會發文表示很抱歉讓大家失望了, 為什麼要道歉呢? 這是我的疑惑,也讓我想到「讓人期待落空」, 在諮商工作中常常看到總是「很抱歉」的個案 不論是對家人或是工作,會經常感覺到自己做錯事情,讓
你也挫折、對自己失望過吧。 這時候你會想,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做不到? 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才不值得擁有? 我身邊的人會怎麼想我、他們會不會也對我很失望? 在這個當下你確實不喜歡自己。 即便身邊的人安慰你,告訴你「你已經很好了」,但好像還是沒有用, 這些安慰並不會進到心裏去, 會有很多複雜的情緒,感受到
幾天前,我買了一雙新鞋子,回到家高興的跟媽媽展示, 媽媽問及價錢時我頓了一下才回答,媽媽卻說很便宜、很好看, 「很便宜嗎?」 我想她是不會花這樣的價錢為自己買一雙鞋, 一直以來我媽媽都很節省,吃飯時會選擇比較便宜的,衣服鞋子能用就好,很多事情就是「將就」,我猜想她是因為小時候窮怕了,所以想把錢留著
我們都曾有過不能洗、不能曬、不能忘記帶的小被被或小枕頭   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抱著哭一下,如果沒有它會睡不著,很多時候摸著抱著或是聞一下就會感到很安心。(雖然自己以外的人都覺得很噁心~)  為什麼有些人會需要這樣的物品呢? 根據心理學理論-客體關係理論裡,這樣的東西稱為「過渡性客體」,客體關係理論認
諮商時,我經常帶著個案去覺察與感覺自己的情緒, 卻發現我們太容易卡在「想法」,太容易把情緒跟想法搞混。  我們的文化中,「情緒」經常是被壓抑或推開的, 你考第一名很開心的時候,媽媽教你要謙虛->壓抑興奮與喜悅 當你工作受到挫折悲傷的時候,朋友告訴你不要想那麼多->壓抑脆弱與悲傷 小時候我們的照顧者(
想想看,如果可以問心理師一個問題,你會想問什麼? 「心理師,所以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應該有百分之兩百的心理師,都被問過這個問題,但是很可惜的是, 心理師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心理師不知道你在想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這一代中老年人,常常需要面對父母年老的照顧需求,甚至是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壓力。 疲累時似乎難免會心生抱怨,為何其他兄弟姊妹袖手旁觀、或做得不多,責任都由自己在承擔,財產權利等卻未必等比例。 從五年前與母親一起照顧父親,就訂下一個立場, 設想自己是獨生子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父母,但只要離開了母親的身體,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格,從無法用言語表達、牙牙學語,到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跟世界觀 這個過程裡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父母到底要不要放手?應該什麼時候放手?我在別人眼中應該是個「不正常」的父親⋯⋯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文章中,作者回顧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及其對父職的理解與實踐。通過反思早年的遺憾與未滿足的期待,作者探討瞭如何透過學習與成長來成為更好的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照顧與愛的重要性。文章以父親節為背景,分享了陪伴孩子的喜悅與心路歷程,並強調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這份對父親身份的反思,對許多父母而言是具啟發意義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這一代中老年人,常常需要面對父母年老的照顧需求,甚至是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壓力。 疲累時似乎難免會心生抱怨,為何其他兄弟姊妹袖手旁觀、或做得不多,責任都由自己在承擔,財產權利等卻未必等比例。 從五年前與母親一起照顧父親,就訂下一個立場, 設想自己是獨生子女。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