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從讀到寫,林怡辰的閱讀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希望這本書,能為在黑暗中的你,帶來一點光。」—作者序
怡辰老師算是我立定要轉往教學之路時,從一開始就追蹤(臉書)的前輩,同時也是為台灣而教(TFT, Teach For Taiwan)的在地督導、講師。想透過觀看資深老師的教學紀錄,時時與自己對話,想像若是我遇到同樣的狀況、問題,會如何處理。
而開始當老師後,同樣都在帶領閱讀/寫作,除了臉書文章外,會更想了解實際的操作面向,怡辰老師是如何帶領、經營的。當然,我在網路書店開放購買的第一天,就下單了。因此在購買此書前,已經假定這是一本純工具書,但閱讀後,發現不完全是;反而是真實的符合「閱讀教育/觀」的書。
「一個從不閱讀或是缺乏閱讀經驗的大人,是難以提供閱讀協助給孩子的。」
                       —《打造兒童閱讀環境》
「閱讀的重要性」常是我們大人滑著手機掛在嘴邊,卻無行動示範的。 若是如此,孩子們到底如何能感受到所謂的「閱讀的重要性」呢?
怡辰老師看見偏鄉的限制,唯有透過改變環境,才有機會長期累積改變孩子們的視野。從共同整理圖書館、打掃/編碼/借還書部隊,到VIP借書獎勵、自由選書,讓孩子們生活中處處都是書走過的痕跡,孩子怎麼可能忽略身旁這些有趣又好玩的事!
一、不讀書的權利。
二、跳頁閱讀的權利。
三、不讀完整本書的權利。
四、一讀再讀的權利。
五、什麼都可讀的權利。
六、浪漫幻想的權利。
七、到處都可閱讀的權利。
八、攀爬瀏覽書頁的權利。
九、大聲朗讀的權利。
十、保持沉默的權利。
       —《閱讀的十個幸福》
我特別喜歡<閱讀的十個權利>裡,怡辰老師的閱讀觀—真正閱讀的人,是懂得比閱讀更重要的價值—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閱讀不一定在他人的生命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愛、同理、健康、使命感等等都很重要,同樣地孩子們也是。閱讀只是一把鑰匙,交給孩子後,只能由他自己去打開世界的門、尋找宇宙的窗。
林怡辰:「我所謂的閱讀和寫作指的是什麼呢?
是希望孩子可以透過大量閱讀看見世界、看見自己,澄清自己的價值觀,讀出知識和趣味,最後用寫作來沉澱思考,釐清自己的想望,做出無悔的決定。」
而第三章的<讀與寫>更是現場教師的一大助力,除了將低中高年級分齡,切開討論外,更藉由怡辰老師的教學經驗分享,加上教學鷹架/方法、書籍推薦,以及最重要的10大閱讀痛點QA,很具體且完整的呈現怡辰老師的教學面貌。
關於孩子的閱讀量/閱讀習慣/閱讀能力,我認為每個人的閱讀歷程都有自己的時區,甚至就連大人也不一定讀很多書或看得懂很多書。因此無需強求孩子,從興趣著手絕對是最棒的方式,就算偏食也無傷大雅,別急著買一大堆坊間所謂的經典書,反而打壞孩子對書的胃口。
閱讀/寫作,在我目前的人生中,帶給我許多養分與收穫。
也許不一定能讓我大富大貴,但能在我低潮、遭遇挫折時,陪伴我好好的活著。
我願將這些收穫轉換成種子,把種子種下,繼續在孩子們的人生中,發芽茁壯。
期待有天,孩子們也能持續播種,讓閱讀成為真實的力量。
我想,這本書不只是希望能帶來一點光。
更是希望每個人的生命中,不論是大人或孩子,
都有那某一本書,能夠為黑暗中的自己,帶來一點光。
謝謝怡辰老師,用自己的人生,成就了這本書,
成為了這道光,照亮更多的孩子們與老師們。
#萬卷書計畫 #00001
分享帶領自學/共學孩子,語文課、閱讀寫作、生活趣事, 還有教養/教育/兒童文學相關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青少年時期的孤單感,以及現代人普遍存在的隱性孤單,是本文探討的主題。文章以自身經驗出發,談到在學業壓力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下,隱藏內心孤單的感受。並藉由《隱性孤單》一書,探討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強調父母陪伴與無條件的愛,對孩子建立自信與面對挑戰至關重要。
Thumbnail
閱讀不僅是學習的基本功,也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本文分享了 10 個有效方法,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從新生兒開始,通過每天共讀、重讀最愛的書籍、造訪圖書館等方式,讓孩子在享受書本中增長詞彙、開展思考,並尋找閱讀的樂趣。
Thumbnail
在接近學期末的課程,老師帶孩子們閱讀了溫暖的繪本作品《我的完美願望》,請孩子們再次將眼光望向自己的內心,除了動手為自己做御守,也為自己許下屬於自己的完美願望。
Thumbnail
前言: 「只要能讀,你就能寫. 能寫的人,就可以被看見; 一字一句,創造自己的機遇!」 這是這本書封面很吸引與鼓勵人的一段文字, 書名,也取得很精煉;一筆入魂! 作者簡介: 宋怡慧,是一位高中老師、暢銷作家,被媒體譽為「閱讀傳道士」 . 現任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等多種身份.
Thumbnail
來記錄一下6/1(六)少年讀書會,閱讀「少年讀成語」中,讀到「寅糧卯吃」,說明一下古代中國的「時辰」與「年份」。 「寅量卯吃」是古代中國人劃分一天時間的一種方式,表示人們在早上寅時(3:00-5:00)起來計量時間,卯時(5:00-7:00)吃早餐。這是時辰的說法。而這裡的「寅量卯吃」是
Thumbnail
《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 ✍️作者:宋怡慧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28 📝閱讀記錄: 怡慧老師的這本書,我看得很慢很仔細,內容舉例的書籍和作者博古通今,有好多是我不知道的,都做了筆記。 其中P.86提到:「讀」和「寫」
Thumbnail
回憶起童年時期對書籍倚重的故事,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深深烙印在心。書中描述的小英子故事,以小孩的視角看待每個人和事情,對於每個角色都充滿同理和包容。書中以小英子的視角,細膩描述了好幾個人和事。無批判的觀察和對每個人都敞開心胸的態度,縱然書中事實難堪,也讓我們從小英子的眼中,看到了光明和良善。
Thumbnail
以往看孤獨美食家,每集最後也有久住前往店家採訪的片段,不過比起採訪更像是本色出演吧,久住是個很有意思的作者,比起食客他更像觀察者,常常寫自己跟別人的心理活動。
Thumbnail
《七個讓愛延續的方法》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作者是知名心理學家約翰‧高曼和妮安‧希維爾,他們以超過40年的時間研究並觀察幾千對伴侶後發現並提出7大能夠讓戀情持續一生的七大秘訣。 這本是朋友推薦的,在看了許多商業或成長的書後,看點軟性的書轉換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
Thumbnail
青少年時期的孤單感,以及現代人普遍存在的隱性孤單,是本文探討的主題。文章以自身經驗出發,談到在學業壓力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下,隱藏內心孤單的感受。並藉由《隱性孤單》一書,探討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強調父母陪伴與無條件的愛,對孩子建立自信與面對挑戰至關重要。
Thumbnail
閱讀不僅是學習的基本功,也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本文分享了 10 個有效方法,幫助父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從新生兒開始,通過每天共讀、重讀最愛的書籍、造訪圖書館等方式,讓孩子在享受書本中增長詞彙、開展思考,並尋找閱讀的樂趣。
Thumbnail
在接近學期末的課程,老師帶孩子們閱讀了溫暖的繪本作品《我的完美願望》,請孩子們再次將眼光望向自己的內心,除了動手為自己做御守,也為自己許下屬於自己的完美願望。
Thumbnail
前言: 「只要能讀,你就能寫. 能寫的人,就可以被看見; 一字一句,創造自己的機遇!」 這是這本書封面很吸引與鼓勵人的一段文字, 書名,也取得很精煉;一筆入魂! 作者簡介: 宋怡慧,是一位高中老師、暢銷作家,被媒體譽為「閱讀傳道士」 . 現任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等多種身份.
Thumbnail
來記錄一下6/1(六)少年讀書會,閱讀「少年讀成語」中,讀到「寅糧卯吃」,說明一下古代中國的「時辰」與「年份」。 「寅量卯吃」是古代中國人劃分一天時間的一種方式,表示人們在早上寅時(3:00-5:00)起來計量時間,卯時(5:00-7:00)吃早餐。這是時辰的說法。而這裡的「寅量卯吃」是
Thumbnail
《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 ✍️作者:宋怡慧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28 📝閱讀記錄: 怡慧老師的這本書,我看得很慢很仔細,內容舉例的書籍和作者博古通今,有好多是我不知道的,都做了筆記。 其中P.86提到:「讀」和「寫」
Thumbnail
回憶起童年時期對書籍倚重的故事,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深深烙印在心。書中描述的小英子故事,以小孩的視角看待每個人和事情,對於每個角色都充滿同理和包容。書中以小英子的視角,細膩描述了好幾個人和事。無批判的觀察和對每個人都敞開心胸的態度,縱然書中事實難堪,也讓我們從小英子的眼中,看到了光明和良善。
Thumbnail
以往看孤獨美食家,每集最後也有久住前往店家採訪的片段,不過比起採訪更像是本色出演吧,久住是個很有意思的作者,比起食客他更像觀察者,常常寫自己跟別人的心理活動。
Thumbnail
《七個讓愛延續的方法》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作者是知名心理學家約翰‧高曼和妮安‧希維爾,他們以超過40年的時間研究並觀察幾千對伴侶後發現並提出7大能夠讓戀情持續一生的七大秘訣。 這本是朋友推薦的,在看了許多商業或成長的書後,看點軟性的書轉換
Thumbnail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作者是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他在此書分享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並分析集中營倖存者的心理特徵。 整本書以敘事性的方式講述作者在集中營看到的故事,讓讀者透過這些故事及心理分析的內容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   書中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