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看到系列主題【書裡找愛】,應該不難發現這是一篇說書文章,主要是在出了前面幾篇兩性文章之後,發現要在文句裡放入日常的輕柔和臨場的溫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常常覺得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夠好,不夠為看著文章的你們在腦海中勾勒、感受出任性低落的懊惱或任何感同身受的溫暖,所以我開始想找兩性相關書籍來看,一方面參考多方的價值觀,一方面也可以充實一下我的文筆。
|開頭是這樣的,我看到作者的低落
翻開第一個章節,開頭是這樣的,作者說著十年前失戀的故事,他這麼寫著:「我找了個角落窩著,就像我每次難過的時候一樣,覺得這時候沒有人願意抱著妳,就自己用雙手緊緊抱住自己身體吧,那樣地,窩著。」而我站在書店裡,覺得自己看到了蜷縮在沙發角落的作者,連同在她心裡下沉的那股冰冷一起感受著,回家猶豫了幾天,在網路書店上又試閱了幾個章節,就決定去買下這本書。
然後,就這麼跨入了12月,對沒有閱讀習慣的我來說,著實花了不少時間好好讀完它,從翻開到結尾我都在驚嘆著作者的文筆,他總是簡短幾句話就輕而易舉地把我拉進書裡那些案發現場。
所以,我決定在兩性系列裡第一次加入說書的元素,必須好好跟大家分享這本書,尤其是這些讓我頻頻點頭反覆翻閱的段落。
頻頻點頭之一:【我願意選擇相信伴侶眼中的我,因為,那個我不只是我,而是在愛裡面的我】
書裡的例子很日常很搞笑,作者說他常常在想世界上到底哪面鏡子是真實的,怎麼會每個鏡子照起來都不太一樣,而這個真實,說的除了外表,我想,還有我們在生活裡,為了扮演好所有角色,而衍伸出的各種樣貌,像是我上一份工作的主管,上班的時候就是一個超級急躁又愛碎念的女性,有時候真的是讓人大翻白眼,可是休假日又會帶著女兒出現,蹲在地上問她:「要不要去洗手手?」,這兩種樣貌都是同一個人,但是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哪一個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在心理學上,這種認識自我的能力稱為「自我覺察」,雖然是一門具體的學問,可是,我相信很多人看完基礎理論,甚至是過完一生,都沒辦法很清楚的知道究竟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就像書裡那些照起來感覺都不一樣的鏡子,明明站在鏡子前的都是同一個我,怎麼會有不同的樣貌 ?
想來想去,我認同作者這句複雜卻又溫暖的結論,一年365個日子裡,我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樣貌,但在伴侶眼裡,我可以放下在同儕間的獨立好強,學會表達最純粹的自己,而我相信,你眼中的那個在愛裡面的我,應該就是我自我覺察解答的終點。
頻頻點頭之二:【我才不管什麼高需求寶寶呢,我才是一個高需求老公】
『高需求寶寶』指的是身體狀況良好,但對於父母的陪伴及照顧有極大需求的寶寶,且在父母延遲回應他時,會以強烈的表達方式來宣洩情緒。像是極度淺眠或對聲音敏感的寶寶,通常需要爸媽特別的關注及照顧來滿足其內在需求。
作者在朋友聚會中,遇見了照顧著高需求寶寶的新手爸媽,每天為了照顧寶寶的需求,將注意力全心的投注在了寶寶身上,臉上總是掛著黑眼圈,本來相安無事建立好的兩人世界,因為這個新生命的出現,反而增添了一些摩擦,聚會結束的那晚,作者的老公說了那麼一段話:「我才不管什麼高需求寶寶呢!我才是一個高需求老公!」
聽著是讓人搖頭又嘆氣的撒嬌,但這一大段文字也讓我恍然大悟,開始打兩性文章之後,我常常閱讀許多相關文章,有一次在鄧惠文醫師的專訪裡看到這麼一句話:
『要建立親密感,首先要問自己,你認識自己在關係裡的欲求嗎?我渴求/定義的親密感是什麼?在關係裡,我最想要的基本東西是什麼?』( 延伸好文👉專訪鄧惠文:「
請不要再對愛情懷抱嬰兒式的幻想」)從那之後我就常常在想,自己的內在欲求到底是什麼?
每次想一想的結論都是一樣的,我希望C先生可以盡可能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像是他可以神奇的察覺我此刻需要一張衛生紙,或在我用千奇百怪的姿勢站上椅子時立刻露出擔心的表情,每次想到這裡,我就又出現另一種擔憂:「難道我是控制狂嗎?」終於,我在這本書裡找到了解答,原來我是高需求戀人。
我也曾經是嚶嚶學語的嬰兒,所以也有那樣一段時間,不管不顧的表達自己的內在需求,在半夜覺得肚子餓的時候大哭,在賣場覺得興奮新奇的時候尖叫,偶爾太過興奮,被爸媽醫生訓斥或小小懲戒,還會滿腹委屈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後來我們長大了,成為可以消化複雜情緒的大人,大到我們意識到自己需要更獨立,有更多責任義務必須去實現,於是我們收起了這些在大人的世界裡,顯得太過任性幼稚的需求,但,我們的內在需求其實一直存在,有一天,我們遇到了一個全心關注我們的人,在這些無數的瑣碎日常中,慢慢的我們再次可以釋放一點,再多釋放一點這些內在需求,像這樣能夠再一次回到不顧旁人撒嬌又耍賴的嬰兒時期,我想,大部分人是不會抗拒的吧!
然而,這次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還學會了「體貼」,他照顧著我的需求,而我也會體貼著他,讓這些需求不會流於任性妄為,雖說是再一次回到嬰兒時期,但比起那時候的我們,還是更惹人疼愛些了吧!
我頻頻點頭的看完這個章節,並再次拉住C先生一起重複閱讀,然後我們說好,要當彼此的高需求戀人。
頻頻點頭之三:【放下你的左臉和右臉,成了我們之間的通關密語】
這本書的作者是「路嘉怡」,不知道大家認不認識她,身為一個演藝人士,常常有一些需要拍攝的行程,作者在某次攝影工作時,被攝影師的一句話制約了她未來的拍照模式,當時攝影師是這麼說的:『你的左臉比較上鏡頭喔』,那之後她就總是在拍照的時候露出左臉,認為那一側的自己是最完美的,她還在書裡慶幸著,幸好台灣是左駕制度,這樣她就可以很有自信地,一直用左臉面對駕駛座上的男人。
作者把經常需要拋頭露面的左臉,比喻成了我們每個人在職場上會有的世故面,而這個不管是在工作,或社群分享的相片中都不輕易出現的右臉,變成了結束所有的工作與交際,回到家關起家門,才能夠隨意向最親密的人展示的內心世界,所以『放下你的左右臉』,就成了他們夫妻之間,坦裎相對的通關密語。
有搜尋過兩性相關文章的人,一定沒有少看過「兩個人之間要誠實才能長久」這類的話,一直以為這類文章裡所謂的誠實,指的是不要說謊或隱瞞對方,原來除了實質上的誠實之外,坦誠地跟伴侶分享自己真實的情緒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就像書裡說的:
當然,這是用感性包裝過後的說法,一定還是會有完全坦承了自己最後卻劍拔弩張的時候,可是彼此從來不是相同的個體,全方位的包容本來就來自兩個人之間的磨擦與溝通。
| 接著,在生活裡實戰
每次看到這些頻頻點頭的段落,我就會拉著C先生一起重看一次,好笑的是他看到後來完全把這些道理內化,有時候我們的朋友遇到感情關卡,他還會拿這些話出來曉以大義一番。
當然,那也只是在談別人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為看了這些書或文章就變得很會談戀愛,我相信,世界上也沒有很會談戀愛的人存在,所以就是說,生活實戰中我們還是很會吵架的😅。
哪有在一起不吵架的情侶,很多時候,吵到最後甚至會覺得其實雙方都沒什麼錯,只是彼此個性上有些事就是合不來或過不去,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可能就分開了。
每次這種時候,我就會想到C先生看完這本書之後,說的最頭頭是道的一句話:「看他們彼此願不願意一起走下去阿」,不管是平凡的我們或是出了好幾本兩性書籍的作者,生活中都不會有完美的戀情,但是,無論如何還是想跟對方一起走下去的心意,讓我們願意暫時放下那些無解的問題。
|結尾是未完待續的
洋洋灑灑打了一堆,結束了我第一次說書,字數也是挺可觀的,雖然都是精選再精選的段落了,但還是有很多遺珠之憾,所以結尾選擇了未完待續,希望看到結尾的你們,跟這本書的緣分也一樣是未完待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