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發生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而自殺的案件,讓筆者想起大學畢業後,有幾次成為「待轉青年」,等待找到理想工作,而對就業服務體系進行「燒機測試」經驗。
像是筆者某次到就業服務站申請失業給付,透過服務態度親切、了解申請流程的美女就業服務員仔細說明,得知很多影響失業給付的細節。
條件包括最近三年內有隨勞保投保就業保險至少一年,離職前有拿到老闆提供的標準格式非自願離職證明書,申請後兩星期沒找到工作,才可領失業給付;領取期間如從事兼職工作,包括投稿作品領稿費、版稅要申報,但如得到股票現金股息,及統一發票、彩券獎金就不用申報。
領到失業給付後,還有很多事要做。像是每個月需到主要在市區的「就業服務站」進行兩次失業給付認定,卻不能到很多地區都有設立的「就業服務台」認定;隔兩次認定時需找想應徵的工作印推介卡,依此投履歷,證明有在找工作,但限制只能在非主流人力銀行,由官方設立的「台灣就業通」網站找工作,其他人力銀行不算。
經過這些經驗,曾在就業服務站實習的筆者都覺得複雜,更別說不懂就業服務的一般民眾。難怪筆者在網路宣導就業服務訊息時,部分網友不認為就業服務能提供什麼協助,出現明顯的「傷疤效應」。
所以就業服務單位要不要製作有趣宣導短片並在網路努力宣傳,讓民眾輕鬆了解如何申請使用就業服務呢?
再說到那位年輕美女就業服務員,她跟不少就業服務員同樣是以「派遣女王」的身分服務,既然就業服務單位成立目的是改善勞工福利,這種雇用方式像話嗎?
附註:
1.此作品所提「待轉青年」、「燒機測試」、「傷疤效應」、「派遣女王」新成語意思,「居隱總站」的「新成語大百科」都有說明。
2.媒體發表版本:
https://f14mp5.wordpress.com/2013/12/14/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