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工作|學習專業,瞭解社會習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在的畢業生在進入社會時,不管是大學生、碩士或博士,如果沒有一種專業,那一定要先去社會上訓練專業三年或五年,至少要訓練到八分的專業,如果沒有也要有七分的專業。先不要急著去跟人家學一些爭鬥,雖然學到爭鬥能讓你很快賺到錢,但那只是暫時的,最可惜的是,你所學專業的東西都會枉費了。或者你只能學到一、二分的專業,而真正專業的東西你都沒有辦法去深入也學不到。如果學到的只是去跟別人爭鬥,就算是給你賺到錢,以後也是會再併落來(事業倒了、做人失敗)。

你凡事都計較還能賺到錢,那你的家人、親朋好友反而會遠離你,也會跟你講話完全格格不入,因為,你總是想要跟人家爭鬥,而他們卻不知道要如何跟你講話。你有賺到錢有些人會說你這樣做是對的,那只是大家隨順你的話去講、去讚嘆你罷了﹗但是,我卻說你這樣已經偏到不能再偏了,這是完全不對的。因為,你在外面跟別人爭鬥,當你回到家庭或跟你的親朋好友在一起的時候,由於你想要表現你很能幹,你講話時一定會污染到那些習氣,因而會出現威脅、欺壓等等不好的態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跟你格格不入。有的時候你會不知道,你已經被影響、被牽引、被外面爭鬥的東西拉走,所以這點你一定要注意!

raw-image

如果你都去跟親朋好友格格不入,並且常常說:「你們都不懂啦!我不去跟人家爭,我要如何賺?」。我不是要你賺到很多錢然後馬上又倒,這樣親朋好友更是不能原諒你的,而且當你倒下的時候,有什麼人會理睬你?﹗等到有那一天,當你倒下來的時候,那你就慘了!他們會說:「就是因為你真囂俳(傲慢、囂張),你目中無人!」,大家都等著看你笑話。

學習專業是要你把以後的遠景看得更長遠一點,而你卻學到爭鬥,這樣反而把「家庭的本」沒顧好,還把親朋好友都否認掉,這是注定你以後要失敗的開始!這個本如果沒有照顧好,也就是家庭沒照顧好,親朋好友沒照顧好,你的人脈就越來越少,因為,已經都被你爭鬥到沒有人脈了。一開始沒有人脈就進去社會,進去的時候你就想要創造,當要創造時你卻把有限的人脈爭鬥完,到那時大家都會倒下!

為什麼有的人道理都懂,但是進入社會後還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本來社會就是一個貪心的社會,都鼓勵你如何貪心、鼓勵你如何追求名利、鼓勵你如何去爭鬥,社會說這樣子人生才會多采多姿,不過有多少人多采多姿過?多采多姿是說,當別人賺到錢我們去讚嘆他,讚嘆他賺到錢的辛苦。他如果不只跟社會鬥,還跟社會上所有的人鬥,那他的心已經跟人家鬥到都黑了,其實,他比沒賺到錢的人還要慘,並且是受傷到不能再受傷,一百個有一百零一個會受傷,有賺錢的受傷,沒賺錢的也受傷!

要你學習專業三年、五年的意思,是要你以後能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業,並且是做一位領導者。用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學習不要跟別人計較,並把專業的東西訓練好。要你出去工作在外面學習專業知識不是讓你當作去跟人爭鬥的工具,是為了以後能照顧家庭的第一個本。我不是要你不要賺錢,而是不要你去學跟人家爭鬥,這個本你沒有顧好,你以後的人生只會是起起落落,受傷的只是你自己而已,這道理是很簡單的!

要學一個專業知識或專業才能,最少要學三年、五年,以後才能做事業或成為一個領導人,你不要浪費時間,不要去學都是跟人家爭鬥的東西,也不要學了半年、一年就想要出來做頭家(老闆),這樣子的你一定會倒,保證倒就對了!應該是要本分的用三、五年的時間把專業知識學好,把本分做好、家庭照顧好,將來自己要開公司,親朋好友都會來助你。

當你有社會禮節又有專業知識或專業的才能,是要去說明給人家聽,專業知識是要你能夠服務更多的人,自然資源就會更多,這種思維才是正確的。

#學習與工作0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人合一‧心光照見|戴靜佑 (老師)的沙龍
5會員
42內容數
開開心心、輕輕鬆鬆地面對人生、走入社會、融入人群,關懷更多周遭的人,進而開創美好未來。
2019/09/30
人的煩惱來自於色受想行識,此乃因實體上人身具足之故,為何要斷此煩惱?這不是人生一部分嗎?
Thumbnail
2019/09/30
人的煩惱來自於色受想行識,此乃因實體上人身具足之故,為何要斷此煩惱?這不是人生一部分嗎?
Thumbnail
2019/09/26
為什麼事業做不起來?是自己內心慾望太多,想要擁有一切!
Thumbnail
2019/09/26
為什麼事業做不起來?是自己內心慾望太多,想要擁有一切!
Thumbnail
2019/09/24
很多人辭職、失業後在家都很茫然,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不知道突然空白下來的生活該怎麼打發無聊,甚至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一個無用之人,請問這時候該怎麼辦?
Thumbnail
2019/09/24
很多人辭職、失業後在家都很茫然,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不知道突然空白下來的生活該怎麼打發無聊,甚至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一個無用之人,請問這時候該怎麼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由於身處在類公家機關的環境:私立學校,在做事上其實有蠻多眉角。 最近因工作價值觀的不同,與同事有些觀念上的衝突,才發現同事在做事上面,非常在意所謂的人情關係,也致力於處理人情關係,讓他自己有許多麻煩的事情,或是常常陷入兩難,實在是相當辛苦。
Thumbnail
由於身處在類公家機關的環境:私立學校,在做事上其實有蠻多眉角。 最近因工作價值觀的不同,與同事有些觀念上的衝突,才發現同事在做事上面,非常在意所謂的人情關係,也致力於處理人情關係,讓他自己有許多麻煩的事情,或是常常陷入兩難,實在是相當辛苦。
Thumbnail
我常說:「不要把學校的習慣帶到職場中。」但如果反過來想,是不是可以在學校的時候就建立起大人成熟的思維,這樣就可以避免用跌跌撞撞的方式來度過學生這個時期。其實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所有不公平的事情、貧富差距、外貌等等全部都會影響你在學校的生活。 在學校的時候,應該就是分組報告的時候會跟別人合作吧,應該總
Thumbnail
我常說:「不要把學校的習慣帶到職場中。」但如果反過來想,是不是可以在學校的時候就建立起大人成熟的思維,這樣就可以避免用跌跌撞撞的方式來度過學生這個時期。其實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所有不公平的事情、貧富差距、外貌等等全部都會影響你在學校的生活。 在學校的時候,應該就是分組報告的時候會跟別人合作吧,應該總
Thumbnail
我有時候覺得 職場的生活跟學生時期的模式 是截然不同 但其實就是不同 也不用覺得奇怪 學生讀書是家長付錢給學校 上班族是老闆付錢給自己 職場的真相 就是 一場戰爭 對手就是自己 不會是同事或是AI 因為早在AI取代工作之前 我們會知道 知道AI會取代自己工作的位置 好像 很沉重 但工作這樣朝九晚五的
Thumbnail
我有時候覺得 職場的生活跟學生時期的模式 是截然不同 但其實就是不同 也不用覺得奇怪 學生讀書是家長付錢給學校 上班族是老闆付錢給自己 職場的真相 就是 一場戰爭 對手就是自己 不會是同事或是AI 因為早在AI取代工作之前 我們會知道 知道AI會取代自己工作的位置 好像 很沉重 但工作這樣朝九晚五的
Thumbnail
我們是不是還沿襲以前的習慣:成績決定我學生身分的優劣,所以薪水就是一個人所有價值的反饋。
Thumbnail
我們是不是還沿襲以前的習慣:成績決定我學生身分的優劣,所以薪水就是一個人所有價值的反饋。
Thumbnail
如果你是年輕人,你有沒有像我一樣在剛進到社會的時候感受到迷惘? 這個世界很複雜,在傳統與現實之間,迷惘是正常的。 與讀書階段不同,工作像是一個實戰化的旅程,只是書本上的常識是不可能幫助到你的。 在學校裏,成績是最重要的,在社會中,思想能力及交流能力是最重要的。 1)你想走的是什麼路?你的選擇能不能為
Thumbnail
如果你是年輕人,你有沒有像我一樣在剛進到社會的時候感受到迷惘? 這個世界很複雜,在傳統與現實之間,迷惘是正常的。 與讀書階段不同,工作像是一個實戰化的旅程,只是書本上的常識是不可能幫助到你的。 在學校裏,成績是最重要的,在社會中,思想能力及交流能力是最重要的。 1)你想走的是什麼路?你的選擇能不能為
Thumbnail
當初寫過一篇探討相關問題,最後到了結尾,我寫道「追求正確答案」跟「開放式討論」各有利弊,結果馬上有人留言說「所以你還是沒說追求正確答案是好是壞啊?」我認為自己沒有在那個當下提出什麼意見,就是想留下一個開放式結論供大家思考,不是只提供個人看法跟結論而已。
Thumbnail
當初寫過一篇探討相關問題,最後到了結尾,我寫道「追求正確答案」跟「開放式討論」各有利弊,結果馬上有人留言說「所以你還是沒說追求正確答案是好是壞啊?」我認為自己沒有在那個當下提出什麼意見,就是想留下一個開放式結論供大家思考,不是只提供個人看法跟結論而已。
Thumbnail
你想過著不犯大錯、與世無爭、歲月靜好的平靜生活,你也需要先讓自己做個明白人,你才有辦法繞過那些你不想掉進去的坑。
Thumbnail
你想過著不犯大錯、與世無爭、歲月靜好的平靜生活,你也需要先讓自己做個明白人,你才有辦法繞過那些你不想掉進去的坑。
Thumbnail
筆者這篇想講一些偏重「位置」的事情,講來有點複雜,就是你在社會上的定位,我們如何自處,又如何習慣,怎樣算做好自己的本分,又對社會貢獻什麼。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是否自認有社會責任,又應該擔負什麼責任。
Thumbnail
筆者這篇想講一些偏重「位置」的事情,講來有點複雜,就是你在社會上的定位,我們如何自處,又如何習慣,怎樣算做好自己的本分,又對社會貢獻什麼。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是否自認有社會責任,又應該擔負什麼責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