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雜談part66 身處何地所為何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標題下的有點爛,不過慣例就請讀者別在意了。這篇只是雜談,要算是經驗談也可以,只不過想想也無奈,現在隨口說兩句都會被認為有邪惡目的,真懷念沒幾百粉的年代,可以想到什麼講什麼。

咳。

筆者這篇想講一些偏重「位置」的事情,講來有點複雜,就是你在社會上的定位,我們如何自處,又如何習慣,怎樣算做好自己的本分,又對社會貢獻什麼。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是否自認有社會責任,又應該擔負什麼責任。

嗯,真的難解,尤其當你遇到那麼多各方專業人士,不乏曾任職政府,或曾為層峰親信的,通常最後會得到的結論就是,還真不能擔負什麼。個人的力量能做的不多,群體雖然可以發揮實力,但往往受限文化背景,難有所作為。

筆者個人是這樣想的,要對這個社會有正面的貢獻,在你的崗位做好該做的事情,就已經取得最基本的發言權,作為民主國家的一員,即便你只是一個貨車司機,表達的意見不一定沒有與教授們相同的重量。但,有基本的發言權,就代表說什麼都對嗎?或者是,每個人都該聽從你的意見嗎?

當然不是,協調跟溝通的成本很高,民主社會最難搞定的,就是菁英與非菁英的衝突。菁英階層往往沒有動手實作,用統計數字看社會,認為非本業菁英的都是智障,反之其他階層的則認為這種菁英心態忽略第一線意見,造成無數推行不動的政策災難。

誰對誰錯?筆者覺得都對也都錯,舉一個自己比較有經驗的例子好了。

目的不同時,「專業」就會衝突

教改後的中學課本,開始出現各種專業的意見,筆者個人的經歷,往往發現大學教授們認知的專業意見,中學教師通常不願接受。而且對於課本內容的敘事與範例,兩邊的交集也不多,所以哪一邊錯了?其實都對也都錯。

這不是話術,簡單講就是,教授認為某一種知識很專業,他依照自己的專業提供意見,認為現今課本的講法錯誤,這當然是對的。但中學老師聽到也常翻白眼,因為夠專業就是會讓學生聽不懂啊,不把內容敘述得簡潔,甚至為了解釋犧牲一點正確性,學生根本霧煞煞(霧嗄嗄)。

然後這還有同溫層的問題,一輩子都接觸菁英學生的老師,跟在偏遠地區的老師,想法會一致嗎?筆者有幸兩種地方都待過,想法天差地遠。中產白領的菁英區,老師想的是怎樣考上第一志願,可以額外找一大堆補充教材,可郊區的老師只是笑笑地說,學生別學壞,找份正經的工作就功德圓滿了。這兩者對於教材的看法也是天差地遠,所以誰對誰錯,事情豈能如此簡單判斷。

上面的例子用在現在,就是所謂的科普、社普等領域,有很多人努力著想要把複雜的專業,普及到大眾都擁有一定程度的知識。像我們教過自然科的,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學生每個都台大電機去當爆肝工程師,是大部分學生畢業後,至少有基礎的自然知識,至於這些知識真的符合專業?至少就筆者的專項來說,中學教育的部分並沒有。

做一個大學教授教有志於本行的大學生,跟中學教師做的普遍教育,對象跟目的是不同的,這我們都能理解。但為何到了社普、哲普、政治普的程度,卻是容不下一粒砂礫,對於反對意見無比仇視。

今天你是一個想要寫論文,發表到全世界,成為下一代大師的學者,對於自己的專業幾近苛求,要求自己的學生也是幾近完美,這合理也應該如此。但用相同程度,批評試圖教育一般民眾,以提升人民素質的目標的學者,說他犧牲專業亂講,這就有點沒道理了。

退一萬步說,如果媒體上有個政論名嘴,專門解釋經濟名詞,想要提升人民對經濟常識的程度,就算他降低水準解說,引用了沒有很完美的案例,但只要可以有效幫助群眾學習,為何不行?

因為,批評他人錯誤非常簡單,這個名嘴上電視一百次,你一定可以收集到足夠罵他是經濟白癡的言論。但換你來試試看,能否講得比他更好,教育效果更棒?對批評者來說,只要沒照他想像的專業去解釋,全部都是錯的,即便他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普及知識。他反而會說,「教學專業我不懂,這是你們老師的事情」,但真的想要自己照教學專業去上課,他們意見又來了。

為何我說自己是天橋底下說書的

筆者從20多年前開始,就碰過許多宣稱自己是巷子內的,還有一大堆內幕資料。有意思的不是說他亂講,而是人都只知道自己身邊的一小圈,這位自稱巷子內的仁兄也不例外,所以當政黨輪替,或只是上線換人,狀況就不同了。所以他到底是不是巷子內的?天知道。

更多技術宅往往以自己小天地的知識自豪,嘲笑他人程度有夠爛為樂,但對普及一點幫助都沒。

raw-image

用個很不精確的例子來說好了,你想要普及鋼彈給一般民眾看,所以當民眾說每隻鋼彈長得都一樣,你就爆氣要揍他,這普及得了嗎?(宅編:這我不能忍)連門都沒入,哪來的基礎與進階可以學。

筆者從不覺得自己的專業,有多麼重要跟偉大到哪去,若為了教學需要,簡化或是修正到幾乎面目全非,也沒有不可以。就一個教師來說,最大的成就不是看到幾個學生考上醫學院,再說也沒幾個人會感激你,而是看到學生超越自己,當年說了一些事情,指引了一個方向,讓學生走到了那條路上,成為社會中堅。

有哪個老師會恐懼學生超越自己的?哪一個教書匠以求教者變笨為榮?

所以為何筆者說,自己只是個天橋下說書的?因為真的只是說書人,懂的人就能明白筆者的意思。

因為身處此地,所為此事,就這麼簡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6.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由於身處在類公家機關的環境:私立學校,在做事上其實有蠻多眉角。 最近因工作價值觀的不同,與同事有些觀念上的衝突,才發現同事在做事上面,非常在意所謂的人情關係,也致力於處理人情關係,讓他自己有許多麻煩的事情,或是常常陷入兩難,實在是相當辛苦。
Thumbnail
由於身處在類公家機關的環境:私立學校,在做事上其實有蠻多眉角。 最近因工作價值觀的不同,與同事有些觀念上的衝突,才發現同事在做事上面,非常在意所謂的人情關係,也致力於處理人情關係,讓他自己有許多麻煩的事情,或是常常陷入兩難,實在是相當辛苦。
Thumbnail
最起碼不要做會後悔的決定,至少「平庸」比起「走歪」還是離理想近一些。
Thumbnail
最起碼不要做會後悔的決定,至少「平庸」比起「走歪」還是離理想近一些。
Thumbnail
我們是不是還沿襲以前的習慣:成績決定我學生身分的優劣,所以薪水就是一個人所有價值的反饋。
Thumbnail
我們是不是還沿襲以前的習慣:成績決定我學生身分的優劣,所以薪水就是一個人所有價值的反饋。
Thumbnail
三十歲以後平凡的文組人都去了哪?又該往哪去? 世界上不是只有天才跟精英,而是由我們這些多數凡人構成的,但凡人的路又有誰會關心呢? 寫寫文章,整理抒發一些最近的感想。
Thumbnail
三十歲以後平凡的文組人都去了哪?又該往哪去? 世界上不是只有天才跟精英,而是由我們這些多數凡人構成的,但凡人的路又有誰會關心呢? 寫寫文章,整理抒發一些最近的感想。
Thumbnail
自戀跟自衛心態都是普及寫作的大敵,就跟教書匠一樣,當老師自己保持著一種「學生都是智障,等著我去教育他們」的態度,學生會很明顯的感受到,老師站在高處,用鼻孔看他。 簡稱,不把人當人看。
Thumbnail
自戀跟自衛心態都是普及寫作的大敵,就跟教書匠一樣,當老師自己保持著一種「學生都是智障,等著我去教育他們」的態度,學生會很明顯的感受到,老師站在高處,用鼻孔看他。 簡稱,不把人當人看。
Thumbnail
傳統階級還存在的地方,不會解離到如此嚴重,因為總有一些地方型的意見領袖、知識分子,會整合這些價值觀,變成一套完整的意見。或者說,直接就帶領群眾,要群眾相信這個領袖,請大家跟著他走。但實際上,我們幾乎沒有這種地方型人物。
Thumbnail
傳統階級還存在的地方,不會解離到如此嚴重,因為總有一些地方型的意見領袖、知識分子,會整合這些價值觀,變成一套完整的意見。或者說,直接就帶領群眾,要群眾相信這個領袖,請大家跟著他走。但實際上,我們幾乎沒有這種地方型人物。
Thumbnail
「我明明嘗試了很多,卻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那天深夜,與我一同參與創業計畫的夥伴這麼說著。 不只因為開會導致身體疲憊,我彷彿看見她的眼中透漏出心裡的疲倦。那樣的無力來自於,明明已經那麼努力的參與各種社團、實習、培訓,但每到了送出履歷的那一刻,我卻還在猶豫...
Thumbnail
「我明明嘗試了很多,卻好像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那天深夜,與我一同參與創業計畫的夥伴這麼說著。 不只因為開會導致身體疲憊,我彷彿看見她的眼中透漏出心裡的疲倦。那樣的無力來自於,明明已經那麼努力的參與各種社團、實習、培訓,但每到了送出履歷的那一刻,我卻還在猶豫...
Thumbnail
這週,來做個總結,筆者要講的是,個人觀點到整體考量,看來是同一件事情,但在現代卻越來越無情。這個無情的點,就是社會發展越快,系統愈趨複雜,越年輕的人就越沒有整體考量的能力。
Thumbnail
這週,來做個總結,筆者要講的是,個人觀點到整體考量,看來是同一件事情,但在現代卻越來越無情。這個無情的點,就是社會發展越快,系統愈趨複雜,越年輕的人就越沒有整體考量的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