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羨慕我和男友之間的互動,更多會羨慕我,有個體貼、善解人意又尊重我還很願意做家事的男友。當然我不會說看似完美的背後,都有說不出的苦楚,好像我對這段感情很不滿足,但的確前陣子有很多的摩擦和誤解。
其實很多時候,不管再親密的朋友或另一半,彼此都會有一些想法和價值觀上的差異,也會不禁讓我懷疑,我們的關係是不是疏離了? 但當我發現關係中有段溝通的鴻溝跨不過去,我還是會盡量去尋找一些解方,我不想在不了解彼此(沒錯!是彼此!人常常是不了解自己,也很難釐清自己感受的)的狀況下,就莽撞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冷戰的那天,我上完課不想回家,去書店逛逛,我想找找一些書,來釐清現在的我們是處於什麼樣的關係和情況之中,我想到我很喜歡的一位心理醫師鄧惠文,很多年前,在我還很常看電視的時候,他上過許多節目,非常喜歡她的言論和對感情的分析,十分理性,沒有特效藥,而是常常要我們看清自己,從問題的根源下手。我在書店找到他的書,而我看到書裡的一段話,我認為我找到一個救贖。
那段話的意思大約就是:關係中的衝突,大約都是其中一方或雙方有想要的東西要不到,例如:關愛、安全感、鼓勵、感謝...或任何實質上的東西等等,但往往沒有直接、清楚、明確的表達,或甚至是當事者自己也沒有釐清自己的需求,而造成的衝突。
當下我真的恍然大悟,是啊!我拋出的每一句話,渴望得到熱烈的回應;而溝通過後,我也才知道,對方在一週疲憊的工作過後只想好好喘口氣。
這也讓我好好地檢視了自己的需求,也為自己心理建設,並不是自己的每個渴望,都該由另一個人來滿足你,也會更注意,當自己有任何需要,清楚的表達「我現在要什麼?」是必要的,或許我們只是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做到對方要的;也或許我們現在的情緒或狀態,無法滿足對方,但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出承諾,更重要的是,需要彼此理解,也要能接受,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會有不同的立場和想法。心態,從委屈和退讓,轉變為理解和付出,我們永遠都不需要讓任何人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