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媽: 木匠vs園丁,都幾?

2019/05/0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有聽PODCAST的習慣。最常聽的是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的節目,包括Hidden Brain、Indicator、The Planet Money,當然也少不了 Ted Talk, Ted Radio Hour, This American Life等等。最近在Hidden Brain上聽到UCLA一位著作等身的心理學教授Alison Gopnik女士談幼兒教育,內容相當有趣因此想要分享給大家。
Alison Gopnik是幼兒認知學習發展的專家。上google scholar一查,一堆著作(書籍或是論文)都被引用超過1000次…..看得我瞠目結舌!
Gopnik在2016年出了一本書叫做 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Tells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提到了許多關於幼兒發展的重要研究。裡面提到兩種常見的育兒方式: 木匠 vs 園丁。木匠型的父母對於孩子長成甚麼樣子有一定的期望,就像是木匠一樣,期望一步一步照著說明書就會得到想要的產品。相反的,園丁型的父母則是致力於提供滋養的環境,像是照顧花園一樣,細心灌溉卻不去強求花往哪長或是要長多快。雖然大部分的父母似乎都覺得自己像園丁默默支持孩子成長,但學前教育的設計常事與願違。因此現在的幼稚園有朝向兩極化發展的趨勢,有像華德福那樣的無為而治型,協助孩子自由探索的幼稚園。也有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點上的菁英派幼稚園,以灌輸孩子知識為號召,致力培養學霸。到底哪種育兒方式會讓孩子學到比較多呢?

這樣子的問題並不好直接回答,變數太多很難找到適當的實驗對象。因此科學家包括Alison Gopnik本人設計了一些遊戲嘗試控制變數以期間接地找到答案。有趣的是 2011年同時發表在期刊 Cognition的兩篇論文都嘗試去回答這個問題且驚人地得到類似的答案。第一篇是2011年MIT做的研究。標題為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pedagogy: Instruction limits spontaneous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這個研究找來了一些四歲的小孩,給他們一個有四個管子的玩具,每個管子都有驚喜。在實驗組中,實驗者對小朋友說;【哇~~看我找到什麼?】實驗者假裝不小心拉了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管子,並表現出驚訝的樣子 【哇! 你有看到嗎? 讓我再試試看! 】實驗者再次拉了這個管子使它發出聲音。而對照組的實驗者表現的像個老師【來~~ 讓我來教你這個玩具怎麼玩,看!】邊說邊示範拉拉管子使它發出聲音。實驗者說明完之後便離開房間觀察四歲的孩子如何玩這個玩具。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小孩子比控制組的小朋友玩了更久的玩具並且發現了更多「隱藏功能」 (實驗者只示範了其中一個管子的功能,還有其他三個管子)。相反的,清楚給與指示的對照組的小孩比較沒有探索的好奇心,大多就只是拉拉老師剛剛示範過的管子,很快就對玩具失去興趣。
神奇的是,差不多在同個時間,美國另外一端的UCLA Gopnik實驗室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她們設計了一個可以輸入三種指令的玩具,只要在最後兩個步驟做特定的指令即能啟動。實驗者會在先示範九種不同的指令序列,其中有五種能啟動玩具,另外四種不會。實驗者對兩組四歲的小朋友示範的是一樣序列,唯一的差別在於對實驗組說明時「假裝」不知道怎麼玩這個玩具,「假裝」隨便輸入的某些序列 “剛好"啟動了玩具。在對對照組說明時實驗者卻像個老師給予清楚的指令: 【讓我來教你們要怎麼要啟動玩具。】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小孩子大多都能發現不需要三步驟只要做最後兩個關鍵步驟就能啟動玩具。對照組的小孩卻幾乎只是照著老師的示範去操作剛剛看過的序列。

身為父母、老師或是教育者的我們,能從這些實驗裡得到什麼啟發呢? 首先我們要裝笨 (? XD) 這讓我想起我們台灣人常常說的一句玩笑話: “父母越笨,孩子越聰明。" 正如實驗所述父母(或是老師) 適時的裝笨真的能激發孩子的能力,太過清楚的指示反而限制了小孩去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哎呀~小明啊,你可以幫媽媽看看這個怎麼用嗎? " “媽媽不會你可以教媽媽嗎?" “媽媽也不知道怎麼用耶,我們一起試試看。" 第二我覺得有一顆願意跟孩子一起成長跟一起探索的心很重要。不要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不是不懂,只是看世界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因此不要急著否定孩子,一看到孩子犯錯就急著修正。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探索並犯錯,激發孩子的創意跟挑戰心。最後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比學習本身重要。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原本要靠背誦強記的知識變得垂手可得。與其灌輸知識不如教導孩子如何在一片知識的汪洋中找到想要的訊息、如何分辨資訊的真假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資訊。
身為父母我們常常感嘆「啊小孩子真的長太快了!」卻又不願意花時間讓孩子「慢慢」成長。大多數的學校也都採用Direct teaching (直接教導),因為這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灌輸知識。問題是長期來看這真的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嗎? 這些研究的結果值得我們深思。美國有個俗諺"Every child is a different kind of flower, and all together make this world a beautiful garden."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不同種類的花,他們一起讓這世界成為一個美麗的花園) 既然孩子是花,父母(老師)就是園丁。我們一起讓這世界變得更美麗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同時具有台灣、美國、日本三國醫師執照的小兒科醫師, 現居美國。 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 多益990,日檢N1,正在學習西班牙文。 喜愛閱讀、穿搭、旅遊、聽人說故事。 臉書專頁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