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媽: 木匠vs園丁,都幾?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我有聽PODCAST的習慣。最常聽的是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的節目,包括Hidden Brain、Indicator、The Planet Money,當然也少不了 Ted Talk, Ted Radio Hour, This American Life等等。最近在Hidden Brain上聽到UCLA一位著作等身的心理學教授Alison Gopnik女士談幼兒教育,內容相當有趣因此想要分享給大家。

(訪談網址 https://www.npr.org/…/the-carpenter-vs-the-gardener-two-mod… )

Alison Gopnik是幼兒認知學習發展的專家。上google scholar一查,一堆著作(書籍或是論文)都被引用超過1000次…..看得我瞠目結舌!
Gopnik在2016年出了一本書叫做 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Tells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提到了許多關於幼兒發展的重要研究。裡面提到兩種常見的育兒方式: 木匠 vs 園丁。木匠型的父母對於孩子長成甚麼樣子有一定的期望,就像是木匠一樣,期望一步一步照著說明書就會得到想要的產品。相反的,園丁型的父母則是致力於提供滋養的環境,像是照顧花園一樣,細心灌溉卻不去強求花往哪長或是要長多快。雖然大部分的父母似乎都覺得自己像園丁默默支持孩子成長,但學前教育的設計常事與願違。因此現在的幼稚園有朝向兩極化發展的趨勢,有像華德福那樣的無為而治型,協助孩子自由探索的幼稚園。也有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點上的菁英派幼稚園,以灌輸孩子知識為號召,致力培養學霸。到底哪種育兒方式會讓孩子學到比較多呢?


這樣子的問題並不好直接回答,變數太多很難找到適當的實驗對象。因此科學家包括Alison Gopnik本人設計了一些遊戲嘗試控制變數以期間接地找到答案。有趣的是 2011年同時發表在期刊 Cognition的兩篇論文都嘗試去回答這個問題且驚人地得到類似的答案。第一篇是2011年MIT做的研究。標題為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pedagogy: Instruction limits spontaneous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這個研究找來了一些四歲的小孩,給他們一個有四個管子的玩具,每個管子都有驚喜。在實驗組中,實驗者對小朋友說;【哇~~看我找到什麼?】實驗者假裝不小心拉了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管子,並表現出驚訝的樣子 【哇! 你有看到嗎? 讓我再試試看! 】實驗者再次拉了這個管子使它發出聲音。而對照組的實驗者表現的像個老師【來~~ 讓我來教你這個玩具怎麼玩,看!】邊說邊示範拉拉管子使它發出聲音。實驗者說明完之後便離開房間觀察四歲的孩子如何玩這個玩具。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小孩子比控制組的小朋友玩了更久的玩具並且發現了更多「隱藏功能」 (實驗者只示範了其中一個管子的功能,還有其他三個管子)。相反的,清楚給與指示的對照組的小孩比較沒有探索的好奇心,大多就只是拉拉老師剛剛示範過的管子,很快就對玩具失去興趣。
神奇的是,差不多在同個時間,美國另外一端的UCLA Gopnik實驗室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她們設計了一個可以輸入三種指令的玩具,只要在最後兩個步驟做特定的指令即能啟動。實驗者會在先示範九種不同的指令序列,其中有五種能啟動玩具,另外四種不會。實驗者對兩組四歲的小朋友示範的是一樣序列,唯一的差別在於對實驗組說明時「假裝」不知道怎麼玩這個玩具,「假裝」隨便輸入的某些序列 “剛好"啟動了玩具。在對對照組說明時實驗者卻像個老師給予清楚的指令: 【讓我來教你們要怎麼要啟動玩具。】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小孩子大多都能發現不需要三步驟只要做最後兩個關鍵步驟就能啟動玩具。對照組的小孩卻幾乎只是照著老師的示範去操作剛剛看過的序列。


身為父母、老師或是教育者的我們,能從這些實驗裡得到什麼啟發呢? 首先我們要裝笨 (? XD) 這讓我想起我們台灣人常常說的一句玩笑話: “父母越笨,孩子越聰明。" 正如實驗所述父母(或是老師) 適時的裝笨真的能激發孩子的能力,太過清楚的指示反而限制了小孩去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哎呀~小明啊,你可以幫媽媽看看這個怎麼用嗎? " “媽媽不會你可以教媽媽嗎?" “媽媽也不知道怎麼用耶,我們一起試試看。" 第二我覺得有一顆願意跟孩子一起成長跟一起探索的心很重要。不要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不是不懂,只是看世界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因此不要急著否定孩子,一看到孩子犯錯就急著修正。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探索並犯錯,激發孩子的創意跟挑戰心。最後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比學習本身重要。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原本要靠背誦強記的知識變得垂手可得。與其灌輸知識不如教導孩子如何在一片知識的汪洋中找到想要的訊息、如何分辨資訊的真假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資訊。
身為父母我們常常感嘆「啊小孩子真的長太快了!」卻又不願意花時間讓孩子「慢慢」成長。大多數的學校也都採用Direct teaching (直接教導),因為這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灌輸知識。問題是長期來看這真的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嗎? 這些研究的結果值得我們深思。美國有個俗諺"Every child is a different kind of flower, and all together make this world a beautiful garden."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不同種類的花,他們一起讓這世界成為一個美麗的花園) 既然孩子是花,父母(老師)就是園丁。我們一起讓這世界變得更美麗 🙂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的沙龍
90會員
49內容數
2021/04/27
上星期看到七歲男童因練習柔道導致腦死的新聞。 男童家長跟家人不必講,任何人看到這則新聞想必都非常氣憤跟難過。柔道或是任何有對打的武術都有頭部受傷風險,但這種風險家長甚至是訓練者卻不一定清楚。 日本從平成24年開始將武道(包括柔道、劍道等)納為學校的必修課。世界上應該沒有一個國家比日本對柔道更熟悉了吧
Thumbnail
2021/04/27
上星期看到七歲男童因練習柔道導致腦死的新聞。 男童家長跟家人不必講,任何人看到這則新聞想必都非常氣憤跟難過。柔道或是任何有對打的武術都有頭部受傷風險,但這種風險家長甚至是訓練者卻不一定清楚。 日本從平成24年開始將武道(包括柔道、劍道等)納為學校的必修課。世界上應該沒有一個國家比日本對柔道更熟悉了吧
Thumbnail
2020/04/02
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中的我,如何通過日本醫師執照考試( 六) 認知自己錯判情勢之後,別無他法,只能更認真的準備。最後的十天,我請了住院醫師最寶貴的休假。這十天除了照顧家人、煮飯之外,其他時間都在讀書。這讓我想起了準備USMLE時每天10-12個小時奮戰的日子。 公眾衛生是外國人的罩門,偏
2020/04/02
台灣醫學系畢業、美國住院醫師訓練中的我,如何通過日本醫師執照考試( 六) 認知自己錯判情勢之後,別無他法,只能更認真的準備。最後的十天,我請了住院醫師最寶貴的休假。這十天除了照顧家人、煮飯之外,其他時間都在讀書。這讓我想起了準備USMLE時每天10-12個小時奮戰的日子。 公眾衛生是外國人的罩門,偏
2020/02/28
#我被日本國考通過率騙了。 十月底見習結束回到美國後,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的結果隨之而來。日本厚生勞動省寄到美國來的郵件只有薄薄的一張紙,文件的開頭為「認定書」。內容就簡單兩行「根據醫師法規定,認定受驗者具有醫師國家試驗的資格」。意思就是「恭喜你合格了!」🎊 在拿到結果前,我是非常忐忑的,完全不知
Thumbnail
2020/02/28
#我被日本國考通過率騙了。 十月底見習結束回到美國後,日本語診察能力調查的結果隨之而來。日本厚生勞動省寄到美國來的郵件只有薄薄的一張紙,文件的開頭為「認定書」。內容就簡單兩行「根據醫師法規定,認定受驗者具有醫師國家試驗的資格」。意思就是「恭喜你合格了!」🎊 在拿到結果前,我是非常忐忑的,完全不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能力。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與模仿和聽講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Thumbnail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能力。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與模仿和聽講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Thumbnail
在Alison Gopnik的著作《園丁與木匠》中,提到孩子學習的三個主要渠道:自己摸索和試錯、模仿、以及聽講。
Thumbnail
在Alison Gopnik的著作《園丁與木匠》中,提到孩子學習的三個主要渠道:自己摸索和試錯、模仿、以及聽講。
Thumbnail
《園丁與木匠》深入探討了育兒的本質,挑戰了傳統的育兒觀念,並為父母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書中,高普尼克將父母比喻為“園丁”,而不是“木匠”。
Thumbnail
《園丁與木匠》深入探討了育兒的本質,挑戰了傳統的育兒觀念,並為父母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書中,高普尼克將父母比喻為“園丁”,而不是“木匠”。
Thumbnail
我們將探討現今教育方法是否仍然位於行為控制範疇中。這篇文章將分為兩個主題進行討論,這些主題是從就讀幼兒園的家長意見中得出的結論:主題式的專業教育以及生活規範
Thumbnail
我們將探討現今教育方法是否仍然位於行為控制範疇中。這篇文章將分為兩個主題進行討論,這些主題是從就讀幼兒園的家長意見中得出的結論:主題式的專業教育以及生活規範
Thumbnail
在同事的推薦下收聽了〈王麗芳的親子觀點〉podcast頻道,一聽下去還真是無法停下來,麗芳老師在教養孩子上的觀點非常明確且充滿著力量,但這力量的背後是滿滿的教育與愛,因為希望孩子能長大成獨立自主且具有思維思辨能力的人。這一點是我也非常認同、也在教養孩子路上一路在學習的目標。
Thumbnail
在同事的推薦下收聽了〈王麗芳的親子觀點〉podcast頻道,一聽下去還真是無法停下來,麗芳老師在教養孩子上的觀點非常明確且充滿著力量,但這力量的背後是滿滿的教育與愛,因為希望孩子能長大成獨立自主且具有思維思辨能力的人。這一點是我也非常認同、也在教養孩子路上一路在學習的目標。
Thumbnail
前兩天看到一則有關德國教育的短文章,內容是大意是如何協助孩子做功課。 文中的德國老師建議家長對孩子的功課完全不用理會,也不用替他們檢查功課,即使看到錯了也不要修改,由他們錯。
Thumbnail
前兩天看到一則有關德國教育的短文章,內容是大意是如何協助孩子做功課。 文中的德國老師建議家長對孩子的功課完全不用理會,也不用替他們檢查功課,即使看到錯了也不要修改,由他們錯。
Thumbnail
各位爸爸媽媽有捫心自問一下【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 每個人的成熟度都不一樣,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 ”你要我講幾遍?”, ”別人會,為什麼你不會?” 我們該怎麼陪伴孩子或怎麼協助孩子呢?
Thumbnail
各位爸爸媽媽有捫心自問一下【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 每個人的成熟度都不一樣,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 ”你要我講幾遍?”, ”別人會,為什麼你不會?” 我們該怎麼陪伴孩子或怎麼協助孩子呢?
Thumbnail
農曆春節前後是與親朋好友聚餐的時節,曾經有一年與幾位高中同學聚餐,我們這群老朋友的孩子們大的已上高中大學,晚生的小孩還在讀小學國中的也有,東聊西聊話題不知不覺就講成爸爸經。大家在互吐苦水之餘,有個朋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時間管我們,我們還不是長得都還不錯,那麼我們現在究竟需不
Thumbnail
農曆春節前後是與親朋好友聚餐的時節,曾經有一年與幾位高中同學聚餐,我們這群老朋友的孩子們大的已上高中大學,晚生的小孩還在讀小學國中的也有,東聊西聊話題不知不覺就講成爸爸經。大家在互吐苦水之餘,有個朋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時間管我們,我們還不是長得都還不錯,那麼我們現在究竟需不
Thumbnail
我有聽PODCAST的習慣。最常聽的是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的節目,包括Hidden Brain、Indicator、The Planet Money,當然也少不了 Ted Talk, Ted Radio Hour, This American Life等等。最近在Hi
Thumbnail
我有聽PODCAST的習慣。最常聽的是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的節目,包括Hidden Brain、Indicator、The Planet Money,當然也少不了 Ted Talk, Ted Radio Hour, This American Life等等。最近在Hi
Thumbnail
我不打算跟讀者或焦慮的父母說「你教錯了,應該照我的方法教」,而是想要跟父母說:「別擔心,像我們這樣教得那麼少,小孩其實也長得還不錯」。假如我們可以放下更多焦慮,而不要把力氣花在太多「教小孩」的方向上,也許我們就可以有更多力氣拿來好好愛小孩、惜(sioh)小孩。
Thumbnail
我不打算跟讀者或焦慮的父母說「你教錯了,應該照我的方法教」,而是想要跟父母說:「別擔心,像我們這樣教得那麼少,小孩其實也長得還不錯」。假如我們可以放下更多焦慮,而不要把力氣花在太多「教小孩」的方向上,也許我們就可以有更多力氣拿來好好愛小孩、惜(sioh)小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