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伊壁鳩魯 (Epicurus) 有一句名言「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伊壁鳩魯公元前 341 年生於薩摩斯島,父母親都是雅典人。十八歲搬至雅典,之後到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德謨克利特哲學影響,公元前 307 年在雅典開宗立派,弘揚快樂主義及原子論。

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沒有善。快樂可分為肉體上的快樂、精神上的快樂,又可分為動態的快樂、靜態的快樂。我們滿足一自然欲望時所產生的快樂,如享用美食時的快樂,屬肉體上的快樂、動態的快樂。我們滿足一自然欲望後所得到的平靜之樂,如飽餐一頓後的快樂,屬精神上的快樂、靜態的快樂。而精神上的快樂、靜態的快樂具優先地位,凌駕於肉體上的快樂、動態的快樂。換言之,享樂不等於縱欲。

人在考慮應否做一行為時,除了要審視它能帶來多少肉體上的快樂、動態的快樂,還要顧及其可否帶來精神上的快樂、靜態的快樂。後者是更大、更持久、更強烈的快樂。伊壁鳩魯因此建議人去結交朋友、欣賞藝術、節制欲望,以維持心境的平和,避免受任何痛苦折磨。

另外,他篤信原子論,主張人死後,靈魂原子離肉體而去,四處飛散,故人死後並無生命。「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世人對死亡恐懼,更多是對死亡本身的無知,是非理性的。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因為

(1) 死者已無法感知死之可怖 (假設死是可怖的話);

(2) 死者生前種種言行,有在生者為其保存、整理、紀錄,雖死猶生。

死是生者的不幸,因為

(a) 死提醒在生者生命是有限的,別再無了期浪費生命,這對天天浪費生命的在生者有痛感;

(b) 死令在生者要承受更多情緒上、經濟上乃至學問上的重擔,少了個可分享的對象;

(c) 死令在生者容易陷溺執迷於過去,無法走出陰霾,邁步未來;

(d) 在生者昔日種種言行,皆隨死者的離世而煙消雲散,少了個人在自己離世後回憶自己,雖生猶死。

孔門最得意的弟子為顏淵,孔子曾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對他高度讚賞。

顏淵亦很敬愛老師,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顏淵後來「短命死矣」,孔子大呼:「天喪予 (我)!天喪予 (我)!」慨嘆自己平生所學再無人能傳承下去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便是「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的具體例子。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汶俊 (筆名:無言)的沙龍
64會員
297內容數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2020/11/28
賈府賴以維繫,全因賈母在。賈母的精神,其實是一種孔子精神。孔子精神為何?就是「仁為禮之本」。真情實感乃禮制規範的依據,亦靠禮制規範表露。賈母的溫情洋溢,見於她待清虛觀小道士、劉姥姥,鴛鴦等,第三十九回「村老嫗謊談承色笑」有這麼一段: 賈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
Thumbnail
2020/11/28
賈府賴以維繫,全因賈母在。賈母的精神,其實是一種孔子精神。孔子精神為何?就是「仁為禮之本」。真情實感乃禮制規範的依據,亦靠禮制規範表露。賈母的溫情洋溢,見於她待清虛觀小道士、劉姥姥,鴛鴦等,第三十九回「村老嫗謊談承色笑」有這麼一段: 賈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
Thumbnail
2019/10/07
中國人不是你說自己是就是,而是看你有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為何?簡單一個字「仁」,「仁」即感通之心,孟子曰「不忍人之心」,唐君毅則稱之為「性情心」。 我們不妨看看香港自稱中國人的人的行為,審視一下其行為是否合乎「仁」。 健仔中槍,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做些什麼?出公函迫校
Thumbnail
2019/10/07
中國人不是你說自己是就是,而是看你有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為何?簡單一個字「仁」,「仁」即感通之心,孟子曰「不忍人之心」,唐君毅則稱之為「性情心」。 我們不妨看看香港自稱中國人的人的行為,審視一下其行為是否合乎「仁」。 健仔中槍,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做些什麼?出公函迫校
Thumbnail
2019/09/06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卡繆 (Albert Camus) 有一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1913 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父親在一戰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1924 年靠獎學金進入中學就讀,1933 年在阿爾及爾
Thumbnail
2019/09/06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卡繆 (Albert Camus) 有一句名言:「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 1913 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 (Mondovi)。父親在一戰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1924 年靠獎學金進入中學就讀,1933 年在阿爾及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羅馬時代的拉丁文名言「勿忘你終有一死」的意義,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哲學家對於死亡的看法,提醒讀者不要在生活中糾結於無關緊要的瑣事,而是要珍惜生命中值得守護的時光。這篇文章通過引用名言和哲學家的見解,提醒讀者要懂得放下世俗的慾望,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羅馬時代的拉丁文名言「勿忘你終有一死」的意義,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哲學家對於死亡的看法,提醒讀者不要在生活中糾結於無關緊要的瑣事,而是要珍惜生命中值得守護的時光。這篇文章通過引用名言和哲學家的見解,提醒讀者要懂得放下世俗的慾望,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
Thumbnail
2015/4月: 命中該受絞刑的人 絕不會淹死……西方諺語。 你必須很喜歡和自己作伴 好處是:你不必為了順從別人或討好別人 而扭曲自己……義大利 導演 作家 費德里科 費里尼“自傳”。 德不稱其任 其禍必酷;德不稱其位 其殃必大……東漢 哲學家 王符。 如果一棵植物不按自己的本性生長 那它就
Thumbnail
2015/4月: 命中該受絞刑的人 絕不會淹死……西方諺語。 你必須很喜歡和自己作伴 好處是:你不必為了順從別人或討好別人 而扭曲自己……義大利 導演 作家 費德里科 費里尼“自傳”。 德不稱其任 其禍必酷;德不稱其位 其殃必大……東漢 哲學家 王符。 如果一棵植物不按自己的本性生長 那它就
Thumbnail
從與弟子的互動與言談,不僅從學生身上學習,也更了解孔子之道。
Thumbnail
從與弟子的互動與言談,不僅從學生身上學習,也更了解孔子之道。
Thumbnail
最近重溫梁漱溟先生講孔孟一書的重點,有所感亦有所得,而想分享給大家。裡面提到一個重點,是孔子思想的重點之一,忠恕之道的仁,仁是什麼意思? 裡面這樣解釋,就是一個人活活潑潑自自然然的狀態。仁是指一個人原來有的仁慈之心 這樣說要做到仁是一個容易的事吧?既然是自然的狀態。 是的,孔子說,吾思仁而仁至已!
Thumbnail
最近重溫梁漱溟先生講孔孟一書的重點,有所感亦有所得,而想分享給大家。裡面提到一個重點,是孔子思想的重點之一,忠恕之道的仁,仁是什麼意思? 裡面這樣解釋,就是一個人活活潑潑自自然然的狀態。仁是指一個人原來有的仁慈之心 這樣說要做到仁是一個容易的事吧?既然是自然的狀態。 是的,孔子說,吾思仁而仁至已!
Thumbnail
2014.11.26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伊川先生①曰: 禍能生福,福能生禍。 禍生於福者,緣處災危之際,切于思安,深於求理。 遂能祗畏敬謹,故福之生也宜矣。 福生於禍者,緣居安泰之時,縱其奢欲,肆其驕怠, 尤多輕忽侮慢,故禍之生也宜矣。 聖人云,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得乃喪之端,喪乃得之理。
Thumbnail
2014.11.26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伊川先生①曰: 禍能生福,福能生禍。 禍生於福者,緣處災危之際,切于思安,深於求理。 遂能祗畏敬謹,故福之生也宜矣。 福生於禍者,緣居安泰之時,縱其奢欲,肆其驕怠, 尤多輕忽侮慢,故禍之生也宜矣。 聖人云,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得乃喪之端,喪乃得之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