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第二 09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4.11.26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伊川先生①曰:
禍能生福,福能生禍。
禍生於福者,緣處災危之際,切于思安,深於求理。
遂能祗畏敬謹,故福之生也宜矣。
福生於禍者,緣居安泰之時,縱其奢欲,肆其驕怠,
尤多輕忽侮慢,故禍之生也宜矣。
聖人云,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得乃喪之端,喪乃得之理。
是知福不可屢僥倖,得不可常覬覦。居福以慮禍,則其福可保。
見得而慮喪,則其得必臻。故君子安不忘危,理不忘亂者也。
《筆帖》
【注釋】
①伊川先生: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姓程名頤,字正叔,號伊川,河南洛陽人。曾和其兄程顥學于周敦頤,並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官至崇政殿說書。曾問道於靈源禪師。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程伊川先生說:禍能轉而生福,福也能轉變為禍。
禍之所以能夠轉而生福,是因為當一個人處在災難危急的時候,急切希望能夠平安渡過,千方百計想尋求解脫的辦法,所以能夠心存敬謹,凡事皆小心翼翼,絲毫不敢懈怠,福便由此漸漸產生了。
福之所以會轉變成禍,是因為人一向過著安逸的生活,於是便放縱其奢華樂欲,肆意地表現出驕橫怠慢的樣子,尤其做事輕忽草率,待人侮慢失禮,所以禍根也由此而產生了。
聖人曾說:「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意謂一個人經歷了許多患難,正可以磨練他的堅強意志,而一個從未經歷磨難的人,因為無法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反而容易喪失其生命力。
世間往往有得必有失,所以「得」是「失」的根本,「失」也含有「得」的道理。由此可知,人們生在福中應該知足,不能貪得無厭,希望福上加福。
既然已有所得,就要適可而止,不可以貪圖多得。若能居安思危,隨時行善培福,這樣幸福才能保持長久。
知道有得必有失,不如把所得利益施與他人分享,這樣便能隨施隨得。因此,居安必不敢忘危,在治必不敢忘亂,這是君子最得力的明訓。
良因贊曰:
固然修行人應積極斷惡修善,以趨吉避凶。
但同時也應寵辱不驚,正念不失。
於順境中,則應「居福以慮禍,見得而慮喪」,
仍保持戰兢惕勵之心,不沉溺於其中,則不因福反生禍,反能福德日增。
處逆境中,則觀「多難成其志,無難喪其身」,
不怨天尤人,並藉此磨練身心,加強正念,則因禍得福。
故「順逆皆方便」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1.25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古和尚①曰: 福禍相倚,吉凶同域,惟人自召,安可不思。 或專己之喜怒,而隘于含容;或私心靡費,而從人之所欲,皆非住持之急。 茲實恣肆之攸漸,禍害之基源也。 《筆帖》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大家都知道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為何如此呢?
2014.1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 種樹蓄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 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 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 學者果熟計而履踐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4.11.20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佛鑒曰: 凡接東山師兄書,未嘗言世諦事,惟丁寧忘軀宏道,誘掖後來而已。 近得書云:諸莊旱損我總不憂,只憂禪家無眼。 今夏百餘人,室中舉個狗子無佛性話,無一人會得,此可為憂。 至哉斯言!與憂院門不辦,怕官人嫌責,慮聲位不揚, 恐徒屬不盛者,實天壤矣。
2014.11.1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黃太史曰: 古人云,抱火措於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固以為安。 此誠喻安危之機,死生之理,明如杲日,間不容髮。 夫人平居燕處,罕以生死禍患為慮。 一旦事出不測,方頓足扼腕而救之,終莫能濟矣。 《筆帖》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一、忘失正法;
2014.11.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長靈卓①和尚曰:道之行固自有時。 昔慈明放意于荊楚間,含恥忍垢,見者忽之。慈明笑而已。 有問其故,對曰:連城②與瓦礫相觸,予固知不勝矣。 逮見神鼎③後,譽播叢林,終起臨濟之道。 嗟乎!道與時也,苟可強乎? 《筆帖》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4.11.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清和尚住舒州太平。每見佛眼臨眾周密,不甚失事。因問其要。 佛眼曰:用事甯失於寬,勿失於急。甯失於略,勿失於詳。 急則不可救,詳則無所容。當持之于中道, 待之以含緩,庶幾為臨眾行事之法也。 《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自利利人是一條漫長無涯之路,
2014.11.25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古和尚①曰: 福禍相倚,吉凶同域,惟人自召,安可不思。 或專己之喜怒,而隘于含容;或私心靡費,而從人之所欲,皆非住持之急。 茲實恣肆之攸漸,禍害之基源也。 《筆帖》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大家都知道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為何如此呢?
2014.1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 種樹蓄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 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 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 學者果熟計而履踐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4.11.20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佛鑒曰: 凡接東山師兄書,未嘗言世諦事,惟丁寧忘軀宏道,誘掖後來而已。 近得書云:諸莊旱損我總不憂,只憂禪家無眼。 今夏百餘人,室中舉個狗子無佛性話,無一人會得,此可為憂。 至哉斯言!與憂院門不辦,怕官人嫌責,慮聲位不揚, 恐徒屬不盛者,實天壤矣。
2014.11.1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黃太史曰: 古人云,抱火措於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固以為安。 此誠喻安危之機,死生之理,明如杲日,間不容髮。 夫人平居燕處,罕以生死禍患為慮。 一旦事出不測,方頓足扼腕而救之,終莫能濟矣。 《筆帖》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一、忘失正法;
2014.11.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長靈卓①和尚曰:道之行固自有時。 昔慈明放意于荊楚間,含恥忍垢,見者忽之。慈明笑而已。 有問其故,對曰:連城②與瓦礫相觸,予固知不勝矣。 逮見神鼎③後,譽播叢林,終起臨濟之道。 嗟乎!道與時也,苟可強乎? 《筆帖》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4.11.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清和尚住舒州太平。每見佛眼臨眾周密,不甚失事。因問其要。 佛眼曰:用事甯失於寬,勿失於急。甯失於略,勿失於詳。 急則不可救,詳則無所容。當持之于中道, 待之以含緩,庶幾為臨眾行事之法也。 《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自利利人是一條漫長無涯之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Thumbnail
不知道學佛修行要趁現在,行有餘力的時候,廣積功德、善行來解冤釋結,是最大的遺憾!該報恩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去報恩。比如父母恩怎麼報?只有「修行」能報。這個人,曾經對你有知遇之恩,改變了你一生;曾經給了你一個道理和啟發,改變了你一生。怎麼還?唯有「修行」能還。要報恩、要還債、要了願
Thumbnail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因各種方式非自願地結束他的生命,「我不想死,你就要死.......輪到你了......」有的是一個一個死去;有的是群體地死去;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戰火;有的因饑荒......「人道」,有很多輪迴中的痛苦過患。偉大 蓮花生大士開示:「人世間的所有快樂,後面都有痛苦。」
前言 幸運或幸福是好的,是我們所期待並擁抱的,是有福氣的;可是不幸也是一種福氣?這個說法實在難以理解,實在令人起疑。   人有前世嗎?投胎做人是種輪迴嗎? 何權峰的說法是從人有前世今生,人會循環轉世的觀點來論述的。人為什麼會輪迴轉世,有種說法認為:這是因為此人的學習功課未完成,其修行功力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它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也就是說,今天會有這樣的好運、好命、好事發生,以及有這樣不幸、病痛,有這樣的失敗、損失,背後都是什麼樣的原因很難去知道。
Thumbnail
人生在世,身為萬物之靈可以學佛法,就是要時時地感念、時時地懺悔這些事情。有生之年能夠做到的就是要盡量地戒殺護生、斷惡修善,來彌補有心無意造作的深惡重罪,化解無邊的惡緣。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Thumbnail
不知道學佛修行要趁現在,行有餘力的時候,廣積功德、善行來解冤釋結,是最大的遺憾!該報恩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去報恩。比如父母恩怎麼報?只有「修行」能報。這個人,曾經對你有知遇之恩,改變了你一生;曾經給了你一個道理和啟發,改變了你一生。怎麼還?唯有「修行」能還。要報恩、要還債、要了願
Thumbnail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因各種方式非自願地結束他的生命,「我不想死,你就要死.......輪到你了......」有的是一個一個死去;有的是群體地死去;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戰火;有的因饑荒......「人道」,有很多輪迴中的痛苦過患。偉大 蓮花生大士開示:「人世間的所有快樂,後面都有痛苦。」
前言 幸運或幸福是好的,是我們所期待並擁抱的,是有福氣的;可是不幸也是一種福氣?這個說法實在難以理解,實在令人起疑。   人有前世嗎?投胎做人是種輪迴嗎? 何權峰的說法是從人有前世今生,人會循環轉世的觀點來論述的。人為什麼會輪迴轉世,有種說法認為:這是因為此人的學習功課未完成,其修行功力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它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也就是說,今天會有這樣的好運、好命、好事發生,以及有這樣不幸、病痛,有這樣的失敗、損失,背後都是什麼樣的原因很難去知道。
Thumbnail
人生在世,身為萬物之靈可以學佛法,就是要時時地感念、時時地懺悔這些事情。有生之年能夠做到的就是要盡量地戒殺護生、斷惡修善,來彌補有心無意造作的深惡重罪,化解無邊的惡緣。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