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
傳影互動的試映會上看的,很感謝片商的賞識,所以這篇文章不寫也不行,
總是要報答一下片商。
在試片會當天,還有以色列駐台灣的代表在放映開始前上台致詞,他說他曾經參加
過片中描述的屠殺事件後,在以色列國內舉行的,抗議以軍介入屠殺的遊行。不過
,就因為官方代表的致詞,再加上從官方網頁的訊息看來,以色列政府是支持這部
電影的,所以也就意味這部電影的反戰或控訴以色列政府的色彩不可能太濃烈,否
則大概就會被以色列政府給禁了,不少以色列導演,像Amos Gitai的作品就有好多
部被禁止在以色列上映。
這是一部從個人層次的回憶,談論戰爭的電影,這樣子的電影在80年代之後越來越
多,很多的越戰片或像《藍波》那樣的電影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戰爭片。但是,
這部電影一開始卻不是從回憶開始,而是男主角「失憶」了,他突然想不起來1982
年打的黎巴嫩內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找到了他的戰友,慢慢建立起回憶,逐
漸想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在電影中一位心理學教授的談論中,早就有了失憶原因的線索,教授說,當一
個人有了不願意想起的回憶,心理就會選擇遺忘,甚至產生解離,好像自己不在現
場。到了最後,果然是因為男主角做了一些並不怎麼光彩,有違良心的戰爭行為,
所以他才選擇了遺忘。
電影因為採取動畫,所以對於人的心理活動,不管是想像還是情緒,可以運用更強
烈的色彩和圖像效果,去呈現,我們彷彿就走入了男主角的心理,親臨戰場。也許
導演礙於言論尺度,沒辦法在電影裡批判以色列政府的作為,但是透過男主角的回
憶,電影還是有力了控訴了戰爭與屠殺。
本文曾於2009年3月22日發表於
個人部落格,內文略作編輯,原文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