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與失憶─《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更新於 2020/05/1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是在傳影互動的試映會上看的,很感謝片商的賞識,所以這篇文章不寫也不行,
總是要報答一下片商。

在試片會當天,還有以色列駐台灣的代表在放映開始前上台致詞,他說他曾經參加
過片中描述的屠殺事件後,在以色列國內舉行的,抗議以軍介入屠殺的遊行。不過
,就因為官方代表的致詞,再加上從官方網頁的訊息看來,以色列政府是支持這部
電影的,所以也就意味這部電影的反戰或控訴以色列政府的色彩不可能太濃烈,否
則大概就會被以色列政府給禁了,不少以色列導演,像Amos Gitai的作品就有好多
部被禁止在以色列上映。

這是一部從個人層次的回憶,談論戰爭的電影,這樣子的電影在80年代之後越來越
多,很多的越戰片或像《藍波》那樣的電影都是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戰爭片。但是,
這部電影一開始卻不是從回憶開始,而是男主角「失憶」了,他突然想不起來1982
年打的黎巴嫩內戰究竟發生了什麼,於是他找到了他的戰友,慢慢建立起回憶,逐
漸想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在電影中一位心理學教授的談論中,早就有了失憶原因的線索,教授說,當一
個人有了不願意想起的回憶,心理就會選擇遺忘,甚至產生解離,好像自己不在現
場。到了最後,果然是因為男主角做了一些並不怎麼光彩,有違良心的戰爭行為,
所以他才選擇了遺忘。

電影因為採取動畫,所以對於人的心理活動,不管是想像還是情緒,可以運用更強
烈的色彩和圖像效果,去呈現,我們彷彿就走入了男主角的心理,親臨戰場。也許
導演礙於言論尺度,沒辦法在電影裡批判以色列政府的作為,但是透過男主角的回
憶,電影還是有力了控訴了戰爭與屠殺。
本文曾於2009年3月22日發表於個人部落格,內文略作編輯,原文已刪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說真的,根本不知道這片在演什麼?搞不清楚這片的主題在哪裡。一開始我在想,導演是不是習慣拍片不打光啊?因為所有在室內、室外的場景,包括在美國和義大利,車子裡、家裡、教室、森林、吉諾瓦的街道裡,幾乎都是暗暗的,導演是想藉此表達男主角和他的女兒內心的黑暗嗎?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部台灣電影,因為一開始我看《穿白絲綢的女人》,以為我看到了這部片的越南版,因為在描述駝背跟安的戀情,還有他們搬到南越時艱苦的家庭生活,就是拼命的煽情跟催淚。我在戲院看時,還真的有觀眾哭了。雖然催淚,但總感覺有些做作,直到中後段,這個狀況才逐漸改善。
在戰後清算、討回歷史正義的各項戰犯大審中,所有被審判的納粹和日本戰犯最會拿出來辯駁的理由,就是「我是被迫的、被逼的,我如果不照著做便會被處罰甚至被殺。」但這部電影似乎是告訴我們,事實上你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即使是在被逼迫或極端不利的環境下,你還是可以做出選擇,事後也會有什麼後果,完全是一念之間而已。
也許台灣的左派青年比較愛看Ken Loch的《玫瑰與麵包》、《以祖國之名》,或者《摩托車之旅》這種直接了當的東西,又有革命英雄又有俊男美女,不喜歡看這種拐彎抹角的東西,但是事實上這種迂迴的電影反而比較貼近我們的現實,有哪個人在搞工運或搞環保時,不曾碰過家人和的質疑或牽制?
按照電影中的邏輯,Tony Blair最後會維護女王,是因為女王跟他母親很像,所以他的認同就轉移了。這是很典型的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調調,我實在不喜歡很多西方電影老是愛玩這種心理分析的遊戲。
導演在並不長的篇幅,同時要處理運動者的生命、運動訴求和運動的歷程,還要把它們的份量平衡得宜,實在不容易。由於花了很多篇幅在覆述運動的訴求,使《粉墨登場》不完全像記錄片,倒像是運動組織的宣傳片,但又不完全像宣傳片,因為單純的運動宣傳也不會去談運動的私人生活,除非這個人已經很有社會知名度,或曝露他們的私
說真的,根本不知道這片在演什麼?搞不清楚這片的主題在哪裡。一開始我在想,導演是不是習慣拍片不打光啊?因為所有在室內、室外的場景,包括在美國和義大利,車子裡、家裡、教室、森林、吉諾瓦的街道裡,幾乎都是暗暗的,導演是想藉此表達男主角和他的女兒內心的黑暗嗎?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媽媽再愛我一次》這部台灣電影,因為一開始我看《穿白絲綢的女人》,以為我看到了這部片的越南版,因為在描述駝背跟安的戀情,還有他們搬到南越時艱苦的家庭生活,就是拼命的煽情跟催淚。我在戲院看時,還真的有觀眾哭了。雖然催淚,但總感覺有些做作,直到中後段,這個狀況才逐漸改善。
在戰後清算、討回歷史正義的各項戰犯大審中,所有被審判的納粹和日本戰犯最會拿出來辯駁的理由,就是「我是被迫的、被逼的,我如果不照著做便會被處罰甚至被殺。」但這部電影似乎是告訴我們,事實上你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即使是在被逼迫或極端不利的環境下,你還是可以做出選擇,事後也會有什麼後果,完全是一念之間而已。
也許台灣的左派青年比較愛看Ken Loch的《玫瑰與麵包》、《以祖國之名》,或者《摩托車之旅》這種直接了當的東西,又有革命英雄又有俊男美女,不喜歡看這種拐彎抹角的東西,但是事實上這種迂迴的電影反而比較貼近我們的現實,有哪個人在搞工運或搞環保時,不曾碰過家人和的質疑或牽制?
按照電影中的邏輯,Tony Blair最後會維護女王,是因為女王跟他母親很像,所以他的認同就轉移了。這是很典型的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調調,我實在不喜歡很多西方電影老是愛玩這種心理分析的遊戲。
導演在並不長的篇幅,同時要處理運動者的生命、運動訴求和運動的歷程,還要把它們的份量平衡得宜,實在不容易。由於花了很多篇幅在覆述運動的訴求,使《粉墨登場》不完全像記錄片,倒像是運動組織的宣傳片,但又不完全像宣傳片,因為單純的運動宣傳也不會去談運動的私人生活,除非這個人已經很有社會知名度,或曝露他們的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巫旅》顯示巴代的小說技法純熟,故事以台東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作為基底,穿插著部落神話傳說的見證,勾勒出巫覡文化的意義與影響力。文中以國中生作為主角,試圖要將考試的沉悶壓力與女巫的遠古責任化作是對於下一輪新生命的考驗,自我成長、部落文化與人際互動成為書中重要的劇情,
Thumbnail
人類心靈有一種通病:「美好的東西總是在遙遠的地方和年代」。但你會認為「美好」,多半是因為陌生、誤解和以偏概全。其實,就像伍迪.艾倫所說:「如果你(覺得美好而)留下,這裡就會變成你的現在,但不久之後,你就會開始想像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這就是現實,無法事事順心,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不盡如人意的。」
Thumbnail
《我的奮鬥:父親的葬禮》是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2009年發表的作品,是他一系列自傳體小說中的第一部,主題是死亡。他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陸續又出版了其餘的五部作品,皆是以「我的奮鬥」為題,書寫自己一生中的愛情、童年
Thumbnail
「胃食道逆流真的是小病小症嗎?!」 「長期有在追蹤,有癌前病變也不用怕?!」 「巴瑞特食道變食道癌的機率很低啦?!」… 以上是我在門診經常被問到、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的患者疑問。尤其最近遇到的幾個個案,更是讓我對最後一個問題,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你的一小步,能拉開與癌症之間的一大步。
Thumbnail
這是我對於這部影集的困惑:它具有一個清楚的意識,關於網路偵探們自發性的熱情可以帶來的正面力量,還有它可能走向的誤導與風險;甚至選擇在片名做一個極大的諷刺──影集雖名為「犯罪現場」,但故事卻指向這裡沒有任何犯罪發生,只有身邊再平凡不過的悲劇──但它仍然選擇用神秘兮兮的口吻帶我們回顧那些無趣的陰謀論。
Thumbnail
儘管還不夠成熟,但年僅27歲的本片導演邁爾斯·裘立斯-派拉費特(Miles Joris-Peyrafitte)憑藉《超脫青春》在日舞影展成為最年輕的評審團特別獎後,這一次又交出了《末路狂奔》這樣出色的作品,以德州的一塊旱地小鎮俾斯麥為背景,嚮往法外之徒生活的17歲男孩,生命中闖入了帶血的女通緝犯,傳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巫旅》顯示巴代的小說技法純熟,故事以台東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作為基底,穿插著部落神話傳說的見證,勾勒出巫覡文化的意義與影響力。文中以國中生作為主角,試圖要將考試的沉悶壓力與女巫的遠古責任化作是對於下一輪新生命的考驗,自我成長、部落文化與人際互動成為書中重要的劇情,
Thumbnail
人類心靈有一種通病:「美好的東西總是在遙遠的地方和年代」。但你會認為「美好」,多半是因為陌生、誤解和以偏概全。其實,就像伍迪.艾倫所說:「如果你(覺得美好而)留下,這裡就會變成你的現在,但不久之後,你就會開始想像另一個時代才是黃金時代。這就是現實,無法事事順心,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不盡如人意的。」
Thumbnail
《我的奮鬥:父親的葬禮》是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2009年發表的作品,是他一系列自傳體小說中的第一部,主題是死亡。他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陸續又出版了其餘的五部作品,皆是以「我的奮鬥」為題,書寫自己一生中的愛情、童年
Thumbnail
「胃食道逆流真的是小病小症嗎?!」 「長期有在追蹤,有癌前病變也不用怕?!」 「巴瑞特食道變食道癌的機率很低啦?!」… 以上是我在門診經常被問到、需要花很多時間解釋的患者疑問。尤其最近遇到的幾個個案,更是讓我對最後一個問題,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你的一小步,能拉開與癌症之間的一大步。
Thumbnail
這是我對於這部影集的困惑:它具有一個清楚的意識,關於網路偵探們自發性的熱情可以帶來的正面力量,還有它可能走向的誤導與風險;甚至選擇在片名做一個極大的諷刺──影集雖名為「犯罪現場」,但故事卻指向這裡沒有任何犯罪發生,只有身邊再平凡不過的悲劇──但它仍然選擇用神秘兮兮的口吻帶我們回顧那些無趣的陰謀論。
Thumbnail
儘管還不夠成熟,但年僅27歲的本片導演邁爾斯·裘立斯-派拉費特(Miles Joris-Peyrafitte)憑藉《超脫青春》在日舞影展成為最年輕的評審團特別獎後,這一次又交出了《末路狂奔》這樣出色的作品,以德州的一塊旱地小鎮俾斯麥為背景,嚮往法外之徒生活的17歲男孩,生命中闖入了帶血的女通緝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