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MotoGP的優秀車手們需要換騎不同的車證明自己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個理論圍繞著MotoGP的頂級車手,如Marc Márquez,有人說他得換騎另一台車贏得世界冠軍來證明自己。那是胡扯...

Marc Márquez跟HRC的合約到2020年12月31日,還有600天。然而記者們已經開始敲鍵盤,大聲的討論2021年他會去騎哪個廠牌的賽車:他會留在Honda還是去別的地方?當然這都是猜測,因為沒人會知道Márquez 想怎麼做。
許多猜測都對世界冠軍抱持著一種迷思:頂級車手需要換一台車拿世界冠軍才能證明他們的傳奇。
這是胡扯。這跟騎甚麼車無關,而是你怎麼騎。如果你騎得很好,你就會騎得好。就這麼簡單。
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車手都忠於一個廠牌:Mick Doohan, ‘King’ Kenny Roberts, Wayne Rainey, Kevin Schwantz 等等。沒有換騎另一家廠牌有降低他們的天份與成就嗎?當然沒有。
騎不同的賽車奪冠是一種成就,但不會讓你變成更棒的車手。適應另一台車的能力只是跑得快的車手許多技巧中的其中一種才能。無論如何,所有頂級車手從一個級別轉到另一個級別就已經證明他們的適應能力。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從一種品牌的輪胎換成另一種品牌的輪胎可能更具挑戰性,但沒人會在乎誰用不同的輪胎獲勝。
車手要用不同的賽車拿下世界冠軍證明自己是個相對新的概念。這可以精確的回溯到2003/2004的冬天,當時Valentino Rossi從Honda跳槽到Yamaha。
當Rossi騎著 YZR-M1拿到2004 MotoGP世界冠軍時,他成為史上第四用不同廠牌拿到頂級級別世界冠軍的車手,僅次於Geoff Duke (Norton 與 Gilera),Giacomo Agostini (MV Agusta 與 Yamaha)以及Eddie Lawson (Yamaha 與 Honda)。之後Casey Stoner成為第五位(Ducati 與 Honda)。Duke, Ago, Lawson 或 Stoner都不是因為要證明甚麼才換廠牌。
當然,Rossi 跟Lawson 是特例,因為他們在不同的廠牌連續獲勝。但要成功的適應,工程師跟車手一樣重要。如果沒有Erv Kanemoto擔任美國車手與HRC之間特殊的溝通管道,Lawson不會騎著Honda NSR500 贏得1989 500cc世界冠軍。如果沒有古澤政生打造Yamaha的 big-bang引擎與技師長Jeremy Burgess修改M1可怕的車架,Rossi 也不會(那麼快)贏得世界冠軍。
跟以往一樣,要了解事實,就要知道以前的狀況。車手們一般大多是因為錢、賽車或管理階層而換廠牌,而不是為了騎不同廠牌的賽車奪冠。這裡有些證據...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2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摩托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670會員
328內容數
收錄MotoGP深入報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摩托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六場比賽過後,每個人都能打量各個車手在場上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車廠的表現。車隊跑了幾場比賽,分析並優化2019年賽車的設定,外加赫雷茲測試帶來新的升級套件,以及處理一些比賽中才會浮現的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穆杰羅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比賽:一種是某些車手的車比其他人好,然後一開始就消失了;另一種是一群騎著不同賽車的車手在賽道上各個地方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這場比賽他們從頭競爭到尾。
MotoGP剛回到歐陸,但車隊、車手、賽事主辦已經開始思考未來。在利曼,車隊的卡車裡,還有賽事主辦進行許多協商。所以有一系列關於未來的謠言、訪談與新聞。
奧地利車廠KTM三年前選擇了一條特殊的途徑加入MotoGP,那麼RC16的差異性會讓這家車廠成功或是失敗呢?
車架柔軟度是MotoGP車架設計的魔法。接下來我們會談為什麼速度與馬力不斷提升,但車架卻越做越軟,不是越硬。
要贏得比賽有很多種方式,但大多數的車手只會一種。有些人只能會一開始就往前衝,敞開前面的視野,沒人阻撓的時候獲勝。有些車手無法自己保持節奏,所以得待在領先車手後頭,準備在最後來個突襲。有些人需要待在集團中,觀察集團的動態,挑對的時間動手。
六場比賽過後,每個人都能打量各個車手在場上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車廠的表現。車隊跑了幾場比賽,分析並優化2019年賽車的設定,外加赫雷茲測試帶來新的升級套件,以及處理一些比賽中才會浮現的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穆杰羅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比賽:一種是某些車手的車比其他人好,然後一開始就消失了;另一種是一群騎著不同賽車的車手在賽道上各個地方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這場比賽他們從頭競爭到尾。
MotoGP剛回到歐陸,但車隊、車手、賽事主辦已經開始思考未來。在利曼,車隊的卡車裡,還有賽事主辦進行許多協商。所以有一系列關於未來的謠言、訪談與新聞。
奧地利車廠KTM三年前選擇了一條特殊的途徑加入MotoGP,那麼RC16的差異性會讓這家車廠成功或是失敗呢?
車架柔軟度是MotoGP車架設計的魔法。接下來我們會談為什麼速度與馬力不斷提升,但車架卻越做越軟,不是越硬。
要贏得比賽有很多種方式,但大多數的車手只會一種。有些人只能會一開始就往前衝,敞開前面的視野,沒人阻撓的時候獲勝。有些車手無法自己保持節奏,所以得待在領先車手後頭,準備在最後來個突襲。有些人需要待在集團中,觀察集團的動態,挑對的時間動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 Tadej Pogačar 獲得環法自行車賽冠軍之後,對曲柄長度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 另外也聊到自行車併購、荷蘭查扣中國製胖胎車的消息。
Thumbnail
許多人認為「賽道」只是中國用語,根本不是專門的商業用語,在國外根本沒人在用。帶著這份好奇,我決定深入挖掘這個詞的真正來源。原來,這句話的背後有著深刻的投資哲理,來自紅衫資本已故大佬 Don Valentine 的一條金句:「賭『賽道』,而不是賭騎師」。
Thumbnail
豐田章男不僅是豐田的領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汽車狂熱者。在高性能車輛開發和測試方面,他一直親力親為,這次駕駛GR Yaris的事故再次體現了他的實踐精神。這場事故發生在豐田技術中心下山的賽道上,這是一條專為研發和測試高性能車輛而設計的賽道
Thumbnail
1969年,HONDA CB750 K0問世,除了宣告日系廠將在世界稱王外,也鳴響了「SuperBike」戰國時代的第一槍,SUZUKI的第一台四衝四缸性能車,就是GS750,加入戰局,也是第一台鈴木的四行程四缸Super Bike。
台灣早在1990年代開始就已經擁有「自行車王國」的美名。在2001年時,兩家自行車大廠「巨大」與「美利達」在台中福華飯店召開會議、並達成「朝向高階自行車發展」的共識。隔年還共同號召11家主要零件廠,成立了「台灣自行車產業聯盟」。
Thumbnail
這場比賽應該讓不少車迷重拾觀賽的興趣,畢竟Red Bull的Max Verstappen因為煞車問題不得不在第4圈進站並退賽,沒有火星人跟火星車,場上難得回到地球組之間的戰爭:傳說中的Ferrari大戰Mclaren。
這是一段記錄,一個或許還在進行中的故事。 最大的用途是整理自己的回憶跟經驗。 編輯紀錄會放在github,這裡(目前是方格子)放每一回的最後版本。 Last summer. 從紅白色的機身走下,二度來到這個炙熱,色彩鮮明的地方,馬來西亞。 第一次是因為我熱愛的MotoGP, 第二次是
Thumbnail
先驅者的賽場上,充滿著80年代主宰公路的山葉追風以及本田王牌,或是1990年末才登場的速度王者本田NSR150,但鈴木也不落人後,證明賽道不只是羽翼及音叉的地盤
Thumbnail
近幾年不論是車行、賽車手、賽車團隊、個人指導者,甚至駕訓班、安駕教練、賽道日協力者或品牌商主辦的教學課程五花八門。 為了避免引起爭議,懶蟲寫一段短註,有緣來到方格子沙龍或RideRace騎車賽車漫畫網站的各位朋友、如果你對上賽道遊玩或對成為賽車手懷抱夢想,請務必看完,謝謝。
Thumbnail
台灣在地(也有另一種在地)原創本土機車摩托車玩車賽車漫畫連載中~ https://riderace.aiselinz.com/ 生活總是和交通脫離不了關係,而以賽車為生活的人眼中的交通又和賽車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 Tadej Pogačar 獲得環法自行車賽冠軍之後,對曲柄長度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 另外也聊到自行車併購、荷蘭查扣中國製胖胎車的消息。
Thumbnail
許多人認為「賽道」只是中國用語,根本不是專門的商業用語,在國外根本沒人在用。帶著這份好奇,我決定深入挖掘這個詞的真正來源。原來,這句話的背後有著深刻的投資哲理,來自紅衫資本已故大佬 Don Valentine 的一條金句:「賭『賽道』,而不是賭騎師」。
Thumbnail
豐田章男不僅是豐田的領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汽車狂熱者。在高性能車輛開發和測試方面,他一直親力親為,這次駕駛GR Yaris的事故再次體現了他的實踐精神。這場事故發生在豐田技術中心下山的賽道上,這是一條專為研發和測試高性能車輛而設計的賽道
Thumbnail
1969年,HONDA CB750 K0問世,除了宣告日系廠將在世界稱王外,也鳴響了「SuperBike」戰國時代的第一槍,SUZUKI的第一台四衝四缸性能車,就是GS750,加入戰局,也是第一台鈴木的四行程四缸Super Bike。
台灣早在1990年代開始就已經擁有「自行車王國」的美名。在2001年時,兩家自行車大廠「巨大」與「美利達」在台中福華飯店召開會議、並達成「朝向高階自行車發展」的共識。隔年還共同號召11家主要零件廠,成立了「台灣自行車產業聯盟」。
Thumbnail
這場比賽應該讓不少車迷重拾觀賽的興趣,畢竟Red Bull的Max Verstappen因為煞車問題不得不在第4圈進站並退賽,沒有火星人跟火星車,場上難得回到地球組之間的戰爭:傳說中的Ferrari大戰Mclaren。
這是一段記錄,一個或許還在進行中的故事。 最大的用途是整理自己的回憶跟經驗。 編輯紀錄會放在github,這裡(目前是方格子)放每一回的最後版本。 Last summer. 從紅白色的機身走下,二度來到這個炙熱,色彩鮮明的地方,馬來西亞。 第一次是因為我熱愛的MotoGP, 第二次是
Thumbnail
先驅者的賽場上,充滿著80年代主宰公路的山葉追風以及本田王牌,或是1990年末才登場的速度王者本田NSR150,但鈴木也不落人後,證明賽道不只是羽翼及音叉的地盤
Thumbnail
近幾年不論是車行、賽車手、賽車團隊、個人指導者,甚至駕訓班、安駕教練、賽道日協力者或品牌商主辦的教學課程五花八門。 為了避免引起爭議,懶蟲寫一段短註,有緣來到方格子沙龍或RideRace騎車賽車漫畫網站的各位朋友、如果你對上賽道遊玩或對成為賽車手懷抱夢想,請務必看完,謝謝。
Thumbnail
台灣在地(也有另一種在地)原創本土機車摩托車玩車賽車漫畫連載中~ https://riderace.aiselinz.com/ 生活總是和交通脫離不了關係,而以賽車為生活的人眼中的交通又和賽車是完全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