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惡意的態度與刻薄說話方式,家庭教育是養成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孩子不能好好說話?為什麼孩子的態度會充滿惡意?
最近世新大學的霸凌者母親回應和幾起家庭輔導的個案讓我想好好分享一些協助教養的經驗。而其中要提到的就是孩子壞習慣的家庭養成。
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說話習慣與面對事情的行為模式,講話刻薄、愛說教、拐彎抹角、缺乏理性或是過度退縮,透過說話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個性,但也可以間接看到他生活的環境與家庭相處模式。

看不見自己的家長,勢必找不到教養問題的核心

家訪多年,小孩的行為複製幾乎成為教育與社會工作裡面的一門實務顯學,但許多工作者卻時常面對家庭教育問題時感到束手無徹,儘管我們已經從家長晤談的過程中發現小孩問題的來源,但想要好好與家長合作,請他們認知到自己的不良習慣是孩子養成錯誤態度的肇因並不容易。因為很多成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反而越來越喪失自我察覺的能力,所以有時候直說反而會得到負面的效果,因此,為了避免麻煩,工作者乾脆選擇視而不見。這也讓態度強勢的家長始終無法察覺到孩子態度問題的成因,總是在怪罪他人。
兩年前,我有一個學生因為班上有同學一直在中午休息時間聊天嘻笑屢勸不聽,所以情緒失控拿起保溫瓶往後排的同學砸去,直接命中同學的眼窩,視網膜受損,差點失明。事發當天,打傷人的孩子一開始完全不願意認錯,而且不斷強調是同學屢勸不聽,所以他不得已才給同學一點警告,表示自己是正義的。對話過程中,孩子在逐漸冷靜情緒後稍微有點自責,也慢慢理解自己的價值觀與衝動行徑可能對所有人都沒有幫助,但是過沒多久,父親來到學校,爸爸一到現場二話不說,看到兒子就火大,直接把他推倒,然後脫下鞋子開始甩他兒子。周圍的夥伴一看到馬上來勸阻,但爸爸只是不斷地說「犯錯就是要修理,不然怎麼對受傷的孩子交代。」就在當下,我們瞬間理解孩子的行為與衝動態度是從何而來。而孩子只是不斷在地上發抖。
從事非行少年的輔導工作已久,愛說髒話的孩子多半父母也有謾罵的習慣,會對同學施暴的孩子,九成在家也都有受暴經驗,回到一般的教育現場亦然,自私和刻薄通常也是家庭繼承而來。對於孩子來說,環境容易讓他誤以為這些他常常接受到的方法是生存之道,因為在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接收到的待遇就是長這樣,自然而然當他擁有一點力量或是身處沒有權力控制的環境時,他也會讓過往的經驗生長成自己的解決之道,複製父母的方法或是態度成為自己的行為方式。

劣習的家族傳承:環境影響與觀察學習

行為的複製,沒有什麼對錯之分,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很自然而然產生的認知過程,也許能夠透過教育來修正,但標準化的教育系統並無法涵蓋所有的人類行為,此時,與孩子相處最久的家庭教育就成為孩子自我習慣養成的關鍵。重視溝通和同理的父母,自然能讓孩子也有多點耐心與溝通能力;習慣劣點歸罪、說教的家長,自然而然會教養出喜歡卸責、批評的孩子。
提出社會認知理論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曾經提出環境與觀察經驗對於人類學習的影響,不只是孩子,所有人亦然,會藉由觀察他人的行為,並在腦中強化與認同結果來學習養成某些新的反應,其中言語的力量又比行為的力量更精準確實,進一步透過自己的判斷,轉換成某種行為反應,班杜拉稱之為「觀察學習」。不過觀察學習和模仿不同的是,模仿指得是全然複製,但觀察學習是會經過自己的認知進行調整。
不過對於真的參與和實踐過的人,他們透過的是「親身體驗」的過程,當自己自己參與過後,得到了具體回饋,複製學習的動機就會更強。所以當早期老師用體罰的方法讓學生聽話時,被打的學生會藉由親身體驗,長大後深刻認為嚴厲的管教是有用的並且傚法,平常符合老師要求沒有被打過的學生,長大後也會在束手無徹的時候冒出小時候「觀察學習」的經驗,認為也許找一個嚴厲的老師或是環境,可以管教像我小孩這樣的調皮學生,或者是堅持不體罰,卻將過去那種訴諸暴力的管教方式轉換成言語暴力,用恐嚇、比較與謾罵讓自己的罪惡感低一些。
所以在過往我曾經與習慣懲罰和吼叫的同事衝突,我堅決認為暴力的言語和行為完全不能出現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因為孩子的行為認知有很多不確定性,對孩子體罰的暴力行為可能讓他養成暴力的說話方式,也可能轉換成嚴重的暴力行為,我們無法控制學生觀察學習的轉化過程,但我們可以阻止觀察學習暴力的機會發生。用有智慧與耐心的方式讓孩子曉得解決事情方法的多元性。更何況社工手上的孩子通常家裡都有瀕臨不當管教的暴力事件頻傳。
所以身為教育者或是家長的我們要十分謹慎,觀察學習的發生幾乎是無時無刻的,也就是身教的重要。例如家長在電視面前對於政治人物的謾罵,或是時常在家裡充斥著質問性言語、諷刺性言語,小孩很容易也會繼承這些錯誤的態度,除了說話方式大受影響,待人處事也可能會變得過度自我中心,並且習於指涉他人。同樣的不守承諾、不講道理、強壓價值觀、抱怨主管、缺乏同理心、酗酒煙癮、過度使用 3C 都是在實務經驗中,家長本身常常犯錯的項目,導致老師和社工試圖矯正孩子某些事情時遇到困難的地方。
「有什麼不行?我爸也是這樣。」難解...
不過除了家庭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前些陣子才在和一個同志朋友聊天,一邊吃飯聊八卦,他一邊檢討自己怎麼那麼愛酸言酸語,越深入討論越發現,自從他高中出櫃以後,無論在網路上還是實際生活中,接受了太多言語暴力,其中最常出現的是指涉性暴力和直接暴力。
他舉了一些最常聽見的指涉性暴力網友言論,像是「你不覺得自己很噁心嗎?」、「當個正常人很難嗎?」這些包含否定句,並且以問號作結的典型「質問式」句型充斥於現今的網路社會,不然就是很直接的暴力言語,例如「你真的很噁心」、「你爸媽肯定以你為恥」,直接毫不避諱的把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到別人身上責罵。這也使得許多青少年容易從網路上習得許多糟糕的說話方式,養成習慣後甚至從網路生活跑到現實生活中。他回憶高中以前的自己真的很「溫良恭儉讓」,但上了大學卻變成了豆腐心刀子嘴,好像是一種自保的能力,雖然知道有時候自己太過分,但習慣養成以後要改正好難。
所以現今的教養,除了爸媽不應該在家裡使用不正確的態度和孩子對話以外,也不能毫無作為,因為工作忙碌,就捨棄陪伴孩子的時間、忽視家庭生活。不然當孩子不知不覺養成不良習慣後,再抱怨「我們家都沒有人像他那樣」時,可能已經於事無補。除此之外,家長也必須深知,也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有能力取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放縱孩子整天在網路上跟不明來歷的網友對話、玩遊戲講髒話,不是老師和社工的工作範圍所及,也許老師可以提供一些教養建議,但身為父母卻沒有留時間給孩子,依然沒有辦法好好陪伴小孩養成健康的人格。
套一句晤談時常說的話「一生會換很多老師,父母卻只有一個。」也許老師和同學可能影響孩子,但論時間與空間都遠不及朝日相處的家長。所以家庭教育永遠是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就算老師沒有提供有效的教養功能,如果有一個細心的家長,孩子依然能夠明辨是非。
我是浩宏,是位社工、冒險教育嚮導也是一位老師、主編,目前在無界塾擔任專任教師,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幫助拿了一手爛牌的孩子面對人生,穿梭於教師與社工兩個身份之間,專注於開發協助孩子將生涯規劃與個人素養結合於學習中的工作,挖掘孩子的潛力與特質。幫助學生為自己定向,且讓自我試探與自主學習成為個人的素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為一個高需求又高敏感孩子的母親,以前最常被長輩說:「這個小孩就是生來糟蹋人的!」而尋求同輩的經驗與協助,得到的建議也總是小孩喜歡挑戰大人的底線,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守住絕對不要屈服,否則就會被吃得死死的,以後會越來越難教育。 曾經,我也相信以上的說法,也實際執行過暫時隔離的方式,結果小孩的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為一個高需求又高敏感孩子的母親,以前最常被長輩說:「這個小孩就是生來糟蹋人的!」而尋求同輩的經驗與協助,得到的建議也總是小孩喜歡挑戰大人的底線,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守住絕對不要屈服,否則就會被吃得死死的,以後會越來越難教育。 曾經,我也相信以上的說法,也實際執行過暫時隔離的方式,結果小孩的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