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友發明了一種比喻叫心理禿頭,舉某前立委為例,平日裡他兇巴巴盛氣凌人,但有一次意外被人掀了他的假髮,想來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是禿頭的他,卻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看到的禿頭的一面(也許是他不願意面對的自己),自信心因此受損之外還遷怒了他人。
心理禿頭就像每個人心中某一塊自己比較在意或自卑的部分,剛好被他人說中時,就有可能產生極大的情緒反應,不論對方是有意或無意,都有可能惱羞成怒、默默感到受傷,也可能不願意再與這個朋友來往。事實上朋友本身並沒有真的做錯什麼,但因為自己心中有一塊禿頭上的假髮被掀開,這種感覺會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
過去沒有接受心理諮商之前,我不管看再多的心理書籍,感受和覺察上都比較受限,視角比較類似旁觀者;然而,多年前成為心理諮商的個案之後,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我開始在心理師的協助之下,一次次的看見。一開始能力有限僅能在引導之下在諮商的小房間中回顧和分析,覺察能力增加後,我開始可以直接在跟他人和自己的關係中,看到相處中的心理動力。
練習覺察去讓潛意識的冰山層,有機會浮出水面出現在腦袋的意識層真的非常重要,當下有機會看見自己或對方無意識的心理禿頭,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做出維護和對關係友善的提醒。
畢竟在相處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覺察,就會像過去的工作或其他關係,因為我的內在無價值感和匱乏以至於有被需要的需求,我會因為對方的挑剔或不合理的要求而認為是自己不夠好和不值得被愛,卻忽略這些挑剔可能源自於對方自身的匱乏和心理禿頭,但沒覺察就只能一股腦的當受氣包和情緒阿信,悲劇輪迴。
現在的我有能力去看見,是在我的工作範圍內真的沒有做好,還是其實這些挑剔是對方的匱乏與不安全感造成的,也許他有一部分的自己是如此被虧待與挑剔的,為了平衡他自己的身心狀態,他也會如此無意識的對待他人、對待我。
看見自己的心裡禿頭,我就有能力去陪伴自己找出面對的方法;在看見他人的心理禿頭時,我可以有機會在可能會掀到對方假髮之前,選擇要掀還是不要掀,或是要不要提醒對方,在我這幾年的練習和經驗中,驗證出這對關係的維持和改善是很有幫助且可以良性循環的。
總有身邊的朋友覺得跟我相處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舒服,好像我都知道他心裡的感受,像心理小秘書一樣,但這些並非是我理所當然的天生神力。
除了我身上有比較多敏感的特質,後天裡我選擇諮商瞭解自己、反覆從我身邊的關係中修煉,經歷一次次與家人朋友的溝通及交流上的各種挫敗後,才稍稍長成現在的我,才能讓我既有溫柔堅定的同理能力、又能盡我所能劃定明確的情緒界線保護和周全自己,完全是一趟兼具的心理創業之旅阿,既艱辛又充滿意義。
從我的經驗可以知道,認識自己永遠都不嫌晚,不知道怎麼做也可以找資源想辦法,意願始終大於能力,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新的可能,還是只想待在原來那個可能很不舒服卻讓你熟悉習慣的假舒適圈裡抱怨和羨慕他人的人生。
鄧惠文醫師曾言道:「不要待在讓妳受委屈的地方哭」,如果只是持續待在如被家暴的環境中期待對方不要打你,自己不願意試著離開那地方,那神仙都救不了你。
我無法強迫任何人去改變自己,除非當事人有意願也願意努力,但我可以時時保持覺察,對自己的心裡禿頭和情緒負責,同時遠離不願意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裡禿頭,卻把情緒丟到我身上的家人朋友和路人。
我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內在,我可以避開因為心理禿頭太大,不想面對自己卻選擇遷怒或貶低我的家人和朋友,每個人自己的不完美和匱乏要自己面對,我的人生裡再也不會是任何人的情緒阿信。
我的需要、我的禿頭,我自己負責。